木先生的'cj'实业开发的黄埔园,在后世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这方面不止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有这次这个事,代表着港岛从洋行为主的商业主体,转化为本土华商为主流的商业模式。
后世沈大班在港岛的地位相当高,除了他把*丰一家区域性银行,变成国际性银行之外。
也因为这个人,在华商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
他看好木先生,木先生以后就成为了亚洲首富。
但说实话,其实有他没他,华商都会崛起,拦不住的。
后世常说什么代理人经济。
也就是某个大公司能发展起来,都是靠洋鬼子资本的扶持。
说实话,那种情况的确有,但并不是主流。
如果咱们改开真的像那些软文里那样描述的都是靠洋鬼子扶持起来的话。
那咱们的经济应该跟小日子的发展模式是一样的,也就是隔一段时间,就被人家割一轮韭菜。
一点自我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但很明显,咱们家里经济的脊梁并不是那些扶不起的公司。
而这次,娄晓娥搞出来的这个事情,在港岛媒体的解读里,也是给了一个很高的评价。
某家主流媒体是这样评价的~“huo,娄,郭等先生主动与港府商谈商业计划。
这是吾等华人第一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投入巨额资金以及各种资源,想着为吾等港人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谋取一条活路。
·····”
文章当中极尽鼓吹着几个大佬在这个事情上的作用。
关键像是这样的商业大计划,除了绕不开的港府之外,并没有任何一个洋鬼子,在这个事情里起到什么作用。
更没有哪个洋鬼子,被鼓吹成救世主的消息。
后世某个导演有句话,叫做站着把钱挣了。
就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民众的情绪肯定是被引燃了。
只要有开发,有建设,那必然的就是底层民众有活干,能挣钱养家。
但也有些人傻眼了。
不光是木先生这样被洋主子抛弃的。
还有娄晓娥在过年前放生的那些装修公司。
现在也是后悔不已。
当时港岛的市场还好,到处都有饭吃。
而那些装修公司在娄晓娥的扶持下,已然具有了一定的体量。
单独接一两个小工程总归是不成问题的。
但开过年后,经济形势急转而下。
港股崩盘,那些有钱人,一时之间,全部销声匿迹。
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些找装修的了。
赖红昌那些内地游水过来的,当初守住了底线,没离开娄晓娥的羽翼之下。
现在随着娄晓娥名声的爆发,他们的事业也迎来了高速增长。
别人没活干,他们有。
别人干了活拿不到钱,他们一点不用担心这个事。
并且huo家以及洪基地产名下的那些物业,因为这次跟娄晓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