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 第326章 孝廉归属

太学生从各自选择的科里,随机抽取竹简,根据竹简上的试题进行答题,应试者随机抽取简策不可更换。

因其作答需切中题意如同射靶,故而名为射策。

成绩评定结合题目难度与答案质量,甲科最优者授郎中或太子舍人等职,乙科次之,多授朝廷各署衙令史(负责文书工作)。

通过岁试射策得授官者,即为毕业。

但许多太学生毕生钻研典籍,但穷其一生都未能通过岁试射策,以至于“结童入学,白首空归”者不在少数。

而倚仗岁试射策授官,只是寻常豪门和寒门子弟的入仕渠道,如刘馥、孙乾等人出身不俗,不必经此途入仕,故而都未曾接受射策授予的官职。

不过举孝廉入仕的起点,实际上与甲科优秀毕业生授官后的起点,皆为郎官,并无差异。

但举孝廉入仕,履历更加光鲜,即从“学而优则仕”变为了“品学兼优”,就长远的仕途发展而言,举孝廉入仕的上限是要高于太学生通过岁试射策入仕的。

因此毕业后的孙乾,直接辞官回乡,等待北海相秦周举他为孝廉再正式踏入仕途。

孙乾善治《周官礼》和《左氏春秋》,非寻常空谈文人,故入侍中寺担任书令史。

另有一人,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慈溪人虞翻,年二十三,治古文经,精治《费氏易》与《周官礼》,于会稽郡守郭异处任功曹,吏治清明,为官勤勉清直,故而被举为孝廉。

不过虞翻的性情,实在是令人头疼。

虞翻才学甚高,三公、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两侍中以及三署诸官问经,虞翻皆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有名士风度。

但虞翻的策问答卷中,却对朝廷的多项政令多有针砭议论。

对于朝廷的政令有异议,这并不足为奇,许多政令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刘辩也允许士人发言。

只不过话语权的主流渠道掌握在了刘辩手中,通过《大汉邸报》大幅削弱了士人、三老对于民间黔首的影响力。

只是虞翻的攻击性似乎有些太强了,直指百官“非奸即庸”,使天子遭受蒙蔽,就连向来性情宽和的太尉袁滂都认为虞翻是狂士,太过疏放不羁。

最终虞翻竟不为三公府、尚书台、侍中寺及三署所用,显然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将这个狂士纳为属官。

虞翻在治经和庶务上皆有才学,而且虽然针砭时政,但始终没有批评天子而是指责百官……当然,最受天子关注的是,虞翻敢于直指豪强问题,直言各地豪强、宗贼偷税抗法,甚至胆敢聚集起来阻拦税吏收税,当发大兵剿之!

这是个倡导忠君的狂热分子,不过虞翻用起来却并不算顺手,毕竟他是一柄双刃剑,而非郭图这般永远不会将利刃指向他的单刃剑。

将他退还原籍不予通过策试,显得朝廷无容人之量,刘辩亦惜其才学,但若是任用,四个府台却都不愿意任用。

刘辩在召集一干重臣议论虞翻去留归属时,本打算干脆将他送去太学担任闲职,过几年授个博士职位让他在太学治经和教书育人,却又担心影响了本就时常因时政而上街游行的三万太学生,在虞翻的教育下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郑玄建议,可将其安置于东观,任校书郎中。

但因公务而姗姗来迟的御史中丞张昭闻听此事,反倒是大为赞赏,认为虞翻直言敢谏,正是一名优秀的侍御史苗子,是御史台所渴求的人才,主动恳请天子能将虞翻交给御史台录用。

因此,沦为烫手山芋的虞翻最终被拜为侍御史。

(2369字)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