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风起北美1625 > 第469章 序幕(二)

这个时候,不论是辽东诸镇,还是大清境內,屯田中所栽种的农作物皆以小米为主,因其耐旱、適应性强,耕作条件也较为简单,是当地军民的主要口粮。

大豆(黄豆)则是仅次於小米的重要粮食作物,既可食用,也可用於榨油获牛马饲料,而且还能养地,种植面积也非常广泛。

而高粱,虽然口感较差,但因为其耐寒特性,也成为辽东地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至於小麦,受气候环境限制,產量较低,远不如关內那般普及。

儘管,大清政府在境內也积极推行屯田,大搞农业生產建设,希望提高粮食自给率,但辽东地区糟糕的气候环境,还有极端落后的农奴管理制度,以及掠夺性的徵收方式,都让大清的农业生產始终没有任何起色,处於严重凋敝的状態。

辽东各镇明军尚可通过关內输送粮秣物资,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我大清却只能依赖劫掠和勒索(朝鲜)的方式,勉强保证八旗诸部的食物供给。

至於境內的的包衣和掠来的汉奴,常常处於食不果腹的境地,每年冻饿而毙的人数以十万计。

比如,两年清军破关而入,肆虐六个多月,抢掠青壮百姓超过四十万。

第一年的冬天,就死了十二万六千余,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皆为冻饿而亡。

在粮食极度短缺之时,八旗诸部寧愿將不多的米豆去餵养牛马牲畜,也不愿去济困掠来的汉奴。

可以说,自老奴起兵叛明以来,不论是此前的大金国,还是现在的大清朝,始终处於缺粮状態。

也就是在“丁卯之役”后,清军打服了朝鲜,由此获得朝鲜的部分粮食供应,日子才稍稍鬆快了一点。

然而,自三四年前,东江镇、新华人频频躥入朝鲜境內打秋风,还捣鼓出一个光海君復国夺位的事,將整个朝鲜局势搞得乱糟糟的,使得清军一时间又断了来自朝鲜的粮食供应。

皇太极也积极调整政策,鼓励汉人垦荒,减轻赋税,並发展贸易,通过与蒙古、山西晋商大规模地走私买卖粮食,以缓解境內粮食短缺的问题。

然並卵!

大明关內是灾荒不断,饥民数以百万计,使得流民暴乱始终无法平息,关外的情况又能好到哪儿去?

不过,大清在与东江镇和朝鲜不断“撕逼”过程中,闻知来自新洲大陆的新华人在辽海诸岛和铁山附近大搞屯田,还栽种若干高產粮食作物,养活了数以十万计的军民。

於是,清军细作便设法从铁山偷来玉米和土豆,还绑了十余个有种植经验的明人和朝人农夫。

在试种第一年,虽然因为水土原因和农人不怎么尽心,栽种的土豆和玉米產量並不高。

但这玩意比起小米和高粱来说,那简直就“神物”,玉米亩產超过1.5石,土豆亩產更是达到四五石之高。

这若是大规模种植几十万亩,或者上百万亩,岂不是每年就可以收穫粮食百万石,一举扭转我大清时常缺粮的窘境!

因而,张存仁在去年才敢於向皇太极上书,建议在锦州左近垦殖屯田,对明军实施长期围困。

有了土豆和玉米的產出,我大清便有底气跟明军持续对峙,不虞消耗比拼。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明清双方会因为在义州屯田的事,引发接下来的激烈战事,从数十人的斥候交锋,到数百人的小规模缠斗,搞得现在十余万军队的武装对峙,战场范围之广,兵力人数之多,战斗廝杀之烈,都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为了弥补前线兵力的不足,八旗各部轮战的部队频频將义州屯田的包衣和汉奴抽调过去,徵用为军前夫役,扛炮弹、挖壕沟,死了快一半,田里的活计早荒了,以至於我大清不仅屯田效果大打折扣,还因为前线的持续消耗,造成后方也渐感难以支撑。

积存的粮秣眼看就要见底了,可锦州、松山、杏山等前方战事却始终未取得压倒性优势。

多尔袞、豪格刚刚领兵替换下济尔哈朗所部,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轮战,却不曾想,这才打了半个多月,就嚷嚷著撑不下去了。

要么给援军,要么將部队撤回来。

实在拼不过明军了!

人家不仅动员了关內关外八大总兵,集结了十三万精锐大军,而且粮餉充足,杏山附近的笔架山就屯有十余万石粮食,对峙相持下去,可比我大清有底气多了。

那么,现在是咬著牙继续打下去,还是见好就收,撤兵北返,任由明军巩固和加强锦州一线的防御力度?

一时间,皇太极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的手指又开始敲案几,这次的节奏更乱了。

他望著殿外,日头已过正午,阳光斜斜地照在丹陛上,把石狮子的影子拉得老长。

撤兵?

锦州就成了扎在辽西的钉子,洪承畴定会趁机加固防线,以后再想啃下来就难如登天。

不撤?府库里的粮只够撑一两个月,真要等土豆秋收,八旗兵怕是要饿倒在阵前。

殿內的议论声渐渐低了,所有人都盯著宝座上的身影。

济尔哈朗攥著拳头,代善捻著鬍鬚,张存仁额头的汗滴在青砖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皇太极深吸一口气,喉结又滚了滚。

这决定,比当年老汗当初面临萨尔滸战前的决策,还要难。

——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