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一切的谋划到最后都是生意
人群管理,最麻烦的就是混杂一气,无法筛选区分就无法处理。
让卫东提出的恰恰是个简单粗暴的办法。
把这些南亚难民找个地方固定生活,反而管理难度就大幅度降低。
甚至有连根拔起,全部转移遣返的可能性。
这位篮球总会会长相当心狠手辣啊。
用的时候笼络住,用完了不介意当抹布甩出来全部清理掉。
警方由此得出个对让卫东整体形象定义。
当然最大的印象还是太专业了!
因为听见电子卡口之类的术语必然要问是怎么回事。
让卫东才搬出自己熟悉的那套监控天网模式:“hk的警察比例算是比较高的,街面上随时都有警察巡逻,但人数再多也比不过摄像头,用摄像头来协助巡逻监控很多偏僻地区,一个警员吹着空调坐在办公室都能监控观察几十个角落,这效率不是大大提高了,而且录像记录的画面也能成为证据。”
八十年代初监控摄像头已经开始在欧美地区付诸使用。
hk肯定也跟上了。
但仅限于富商院落、官员府邸等一些重要场所,对公共区域的架设都不够多。
更别提全面覆盖,偏僻地区更是没怎么在乎。
现在听了肯定有种豁然开朗的念头。
秦羽烨肯定没想到,她这老公居然把这种谈判到最后变成了生意:
“实话实说吧,我去年来hk就注意到这边有大量的这种需求,内地就更需要了,所以我从hk进口大量的ccd传感器到鹏圳,开了个厂年产几万几十万台监控摄像头,以大概国外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内地警察部门,这就造成什么后果呢?”
他还会用问答句吸引注意力了。
连本来如哼哈二将站在后面的两位官员都不由自主凑近些,听外籍处长问什么。
“加大密度啊,本来对着这个篮球场只有一个探头,现在三个五个的不同角度,是不是控制力就加强了,整个警察学院两三百个探头,五六个人上班就能全方位无死角的看着,全区、全城呢?”
现在自己开了厂,让卫东已经很熟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同轴电缆传输距离只有五百米,但起码这个监控中心方圆五百米里,就能完全做到掌控,要不要试试看,我先捐赠两百套摄像探头和录像设备给警校,你们自己安装测试,香得很啊!”
对每年多少亿港币经费的警察处,两百套探头和录像设备真不算什么。
但让卫东是给他们画了个新世界的地图,心动不已:“真的这么有效?”
反正秦羽烨都差点哈哈大笑,她都听出来语气了。
让卫东很有专家范儿比划:“建立完整的无缝监控录像有个什么好处,譬如某个犯罪分子,顺着街道跑了,一个探头一个探头的接力找下去,最终都能找到他的落脚点。”
仨警察高官肯定都意识到这是种巨大的警方战略跨越:“这得多少探头才能无缝监控。”
让卫东本质上还是个优秀的推销员:“一开始是重点部属,然后慢慢连成片,这是个长期工程,但从一开始就肯定能形成收益,我举个例子,去年我在粤州到鹏圳的高速路上遇见个抢劫杀人案……”
娓娓道来活灵活现:“事后警方就在那个路口安装了我们提供的监控探头,包括鹏圳车辆进出系统我们现在也安装了电脑电子卡口录入系统在试运行……”
结果站后面另一位外籍高官就反应过来:“最近鹏圳口岸的汽车管理系统是你做的?”
让卫东点头:“对,假设一辆车从hk开到鹏圳,然后悄悄把车牌带回来,又换部车开上去不就轻易走私了,这就是严管严控不许hk车辆进入的原因,但实际商业经济需求巨大,有电脑来代替手写记录车牌就行了,不用翻本子什么时候进出,录入就能跳出来记录,关键只要能自动识别了,就能有效防范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的把戏……”
就非常清晰。
本来是带着意识形态防范的质疑,现在迅速成了行业内技术探讨。
当然这几位对让卫东的实际身份已经形成刻板印象了。
实在是他这种气质态度,也说明身份不可能仅仅是个商人吧。
其实让卫东在平京、沪海都跟什么人打交道了。
还对你这么个市级警察局长感到多敬畏?
充其量顶个直辖市了。
到消防篮球队上场,依旧被打得落流水的时候。
这边已经达成协议,让卫东将提供捐赠五百套摄像头加录像机、监视器的监控系统以及安装指导,外加车辆电子卡口管理系统。
警队无须付出什么,但“无意透露”给了让卫东在沙田港湾几公里外偏僻山区有处废弃山村。
很小,也多年无人居住,但可以跟已经搬迁到附近村镇的原住民购买地块。
这种根本不具备土地开发潜力,也一般都不会被审批通过允许建设的山野土地,很便宜的。
让卫东隔天就让合胜的人去接洽购买。
就是个农家乐性质的几栋房屋,甚至连通车的条件都没有,最近的步行道都得几公里,也就市民踏青探险才会不远万里的去走走。
通过游艇快艇到外部还方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