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德叔女婿、亚视新掌门人这些身份都缺一不可。
粱嘉辉的地产广告肯定也算是起到了宣传的画龙点睛。
才会把远在万里之外的沪海地产,大家还怀有敬畏防范之心的内地市场,卖出去这么多套房。
甚至远超广告说的几百席,连期房楼都卖了不少。
对于两百万方的国际社区,这就差不多卖出去十分之一了!
主公的眉毛都忍不住飞扬了下:“贷款也没问题了?”
池世明很肯定:“德叔的银行虽然前两年转手给了新坡加银行,这点行业口碑还是没问题,再有你收购亚视的资金实力,有的是银行承接这么大的房贷业务,当然,我们要是能再有些hk本地的地产项目放款,银行信用肯定就更好了,这个明星村的项目来得刚刚好。”
让卫东自己基本不借贷,从商州老领导提醒,再到平京、沪海的冲杀碰撞,甚至上辈子看那些小视频、税务内部的八卦,内地银行都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
国外他不了解,反正哪怕百业凋零了,内地的银行才是最终赚钱的主儿。
生意好的时候锦上添,抢着塞钱借贷,一旦资金有危险就争先恐后的拆桥板保证自己不亏损。
税务大院的工作人员都没少骂,银行这么抽板子,纳税的厂矿公司就没了啊。
所以一直都防范得很,董雪晴也是按照他的思路基本不借贷。
去年最紧要的那会儿订购集装箱船,钱不凑手都宁愿找震华港机那边拆借帮补,都不找银行借钱。
也就各种房贷,才充当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但hk这边的思路肯定不一样。
挽着詹妮旁听的秦羽烨都很理解:“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经常借贷才有更多的良好信贷关系,才有以小博大的机会。”
让卫东笑骂她:“我说你们hk那些富豪家族、有钱明星,为什么会一夜崩盘欠债无数,就是这种以小博大的赌博心态,我可不会这么干,阿明你可以整理出来交房交付外汇了。”
目前沪海国际社区有几百户洋房、联排别墅,极少数的独栋别墅完工,外加就是给德二哥说过一栋中心商住楼大厦封顶,前面已经垫资近亿。
是让卫东的资金和池世明从德叔那搞来的卖身款支撑。
现在终于看到几十倍的资金回来,肯定激动万分:“把这些港币都交付了?”
让卫东满意的观察到池世明没有半点贪婪舍不得的心态,这点才是最难得的:
“沪海市里面搞这个国际社区,除了吸引外商、华侨去投资生活,也是为了获得外汇,这境外销售的资金全都给他们,自然会换成人民币在沪海兑付给我们,然后这笔房款就真是我们的吗?”
池世明肯定的点头:“你说过,大头给市里面,我没问题,我明白这个道理!”
让卫东开心的搂住他低声:“卖两千美元一平方,在hk的地产公司也要交税,要产生各种费用,辉仔的广告费用,电视台播出成本,七七八八做点账都是正规合理的,然后我们在沪海各种配套设施、垫资也有成本,按照汇率一万四每平方,我们拿四千,其他一万拆成城市建设费、绿化园林费,甚至土地使用费之类,反正我们帮着列些名目,一并交给市里面,看看反应?”
换个纯港商,可能都要跳起来了,凭什么把七成多都上缴了。
池世明这个两地跑的阴阳仔掐指一算:“嘿嘿,我们留了七亿多,全部投进后面的建设也能运转了!”
现在建设施工不过展开十之二三,还大多是施工现场,早得很呢。
让卫东也有算盘:“你说这国际社区的马路该谁建,树木绿化该谁掏钱,整个国际社区地块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掏钱,那完工以后房屋卖完这些都是我们的?不可能我们来运营红绿灯、人行道,指挥交通吧,所以既然我们给了这笔钱,这些事是不是就该市里面来配套?”
以前在税务单位就听过闲聊,一个楼盘周围的道路、环卫清洁、公交车、水电生活配套,每平方也是多少钱,这钱是政府来掏钱支付。
所以很多小地方,在房地产疯狂爆发的年代,也借贷了不少钱来开发配套新区。
等到地产崩盘就意味着地方上欠债不少。
这会儿肯定还没这么完善的制度,每个环节都是模糊探索。
更别提这种沪海建房、hk卖房的模式,三四十年后也不多见吧。
池世明二话不说:“其实算成地价,就明白我们付出这些是应该的,只是内地还没按照这模式来而已。”
让卫东才提醒:“德二哥前些日子到沪海跟我谈的时候,提到鹏圳在拍卖地块,我回来一问的确是,各方都在观望这种可能要改政策,征收地价的模式,所以我们不可能占着两百万方的地块,以后几年让人看着心痒痒的来抢吧。”
池世明佩服得很:“你在大事情上总是清醒正确的,我照着做就行了,不会有其他想法的。”
让卫东还是要把地产界的双红棍笼络好:“我们赚到的港币虽然都换走了,但你想在hk做地产,电脑这边的美刀可以再换给你,所以不用担心在hk没资金,你的收益想换到hk来都没有问题。”
池世明就嗷嗷的扑向沙田地产了。
但池太太就要把邹慧敏当成地产代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