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第581年:天命流转
大汉到底同意了宋国的邀请。
皇帝派遣了学宫培养的人才,还有一些思想开放,并不拘束于文章经典的学者,前往西海参加编修格物之书的盛会。
经学家们对此虽颇有微词,但大体是没有反对的。
因为“辩经”这种事情,是不能逃避的。
自己的话语不发出来,
替世人百姓说话的权力,就要被别人夺走。
搞得久了,
人心都服从他人的教导,遵从他人的规矩,
中原的大汉天子,也要走上周天子的老路。
何况宋国的使者提前告诉了大汉的学者士人,西海帝王已经为那本还没有面世的经典,确定好了名字——
就叫做《物理》。
述天地之道,
明万物之理。
比起和帝时期便修成的《明物》,这本著作要更加庞大,细观其内容,有类于《明物》、《论衡》这两本书的结合。
而这个名字的气魄,也是十分深厚广大的。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所以许多古老的,代表着人的智慧得到全新凝结的书籍,名字取得都很朴素。
比如《书》,
比如《诗》,
比如《易》。
等后面写的书多了,才有了五八门的名字,来突出其中内容,与前辈们的不同。
因此,
当大汉的学者们听到这个名字时,便能窥探到其中蕴含的野心。
他们自然是不想让西海做这门派开创者的,
可要由自己接手,便意味着朝廷会再度加强对格物的扶持,进而动摇儒术独尊的地位。
这可绝对不行!
考虑到这点,
中原的士人这才妥协,暗地里还期望皇帝将格物学的栋梁们全都派出去,以免留在中原,碍自己的眼睛,跟自己抢饭吃。
……
“西海帝王愿意做这样的事,可见那边格物之学的昌盛。”
“你们到了那里,要多看一些,也要多想一些。”
“国家正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出力,来清扫宇内蒙昧,重整威风,稳固中原的地位!”
出发那天,
张衡代表皇帝,走出洛阳城,送别西海的使团,还有大汉派去西海,参与盛会的学者。
他谆谆的说着,白的头发还有胡须,在夏日的阳光下散发着衰老的气息。
他的年纪已经大了,
年轻时的四处奔波,也让张衡的身体存在着不少的隐忧,
得到皇帝信重,身居高位后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朝堂风波,更是让他疲惫不堪。
这是张衡在先前针对格物的辩论中,赢得了胜利,却仍旧说服皇帝派人前往西海的重要原因。
他能够感受到西海走出动乱后,迸发出的活力,
也能够感受到,今汉百年,沉积下的脏污。
这个国家已经像自己这个人一样老了,
实在太需要年轻人来为之注入活力。
西海宋国的创建,还没有两代人的时间,还透着开国的简朴刚健气象。
那是此时的汉朝急需的。
让一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过去,指不定能够“采阳补阴”,让大汉返老还童一些。
张衡想着:
自己老了,
可皇帝还很年轻,不过二十四岁。
他需要更多有能力,有志向,有魄力的臣子,来辅佐治理,来缔造中兴的伟业。
“我们知道的!”
后生晚辈向着张衡躬身拜别,将他的教导铭记在心里。
路过的何博目睹了这一幕,一点也没有为之感动,只伸手嘲笑道:
“这是新一轮的水鬼抓交替吗?”
王延世抓了王景,
王景又抓了张衡。
现在,
张衡也开始抓人了。
王景没有说话,只看着张衡脸上的岁月痕迹,发出一声浅浅的叹息。
有一些死鬼,
早已凭借上帝的恩泽,以及自己生前的功绩,得以在蒿里享受长久的死后富贵,并在那样的长久中,逐渐丧失对时间的感悟。
但王景还做不到这一点。
他还“年轻”,
与之见过面,相处过的旧时友人,还没有完全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他因此可以见到他们的苍老、死去。
而张衡,
王景还记得这位后辈,刚刚踏入洛阳,于太学读书时的少年飒爽模样。
眼下,
昔日的少年,已经老到走远一些,便要气喘吁吁,攀着拐杖的地步了。
“他不是一个很合格的辅世良臣,他的天赋更多体现在对事物的研究上。”
王景说,“如果当年我不向和帝举荐他,也许张衡可以像王充一样,不受尘世俗物的烦扰,享受自己的生活。”
朝堂之上,人与人的争斗无处不在。
而在列位公卿中,
聪明者有之,愚钝者有之。
接踵而来的国政事物中,
顺利有之,意外也有之。
跟他们往来交手,实在是让人疲惫至极,烦恼至极。
张衡对权力,没有剧烈的追求,因此也无法通过斗争胜利后,反馈而来的庞大权势,得到满足和补充。
他只会为内斗拉扯造成的损耗感到伤心和无力,
只会为那需要费更多精力,来弥补损失的结果,感到格外的厌恶。
他从来都没有为当上三公之一的大司空开心过!
而同样厌恶官场的王充,则是选择了急流勇退,独善其身。
“王充也有报效国家的想法,只是他跟你没有缘分,退的时间也早些,这才没有被抓交替!”
何博为此笑着说道。
王景又是一叹,转而看着逐渐远去的车马说,“不知道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大汉会是什么样子。”
变得更好?
还是变得更差?
想起死鬼们四处游荡,收集而来的八方讯息,王景和大汉先帝们,都有些倾向于后者。
再贤明的君主,
再有能力的臣子,
也没办法阻挡岁月汇聚而成的洪流。
当今天子继承了祖宗传下的皇位,也继承了祖宗传下的问题。
他做不到像明帝那样,依靠父亲遗留下的威望,以及个人严谨超群的性格与能力,约束放荡的群臣世家,
也做不到像武帝那样,具有天然的霸道和冲劲,无视先前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整个国家。
他只能像章帝、和帝一样,
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以期待慢慢的更换百年老船上的配件,达到“换得多了,便成就一艘新船”的目标。
为此,
他对于吏治十分关注,
在教育方面,也投入了远超前人的精力。
他把很多东西放在了未来。
阴间的死鬼们对此评价道:
“想法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问题的根源,本就在于人心。”
“将人心梳理通畅,让官吏从怠政变得敢于作为,国家的确会跟着好起来。”
治国先治吏,
这是王朝建立以来,固有的道理。
只是不愿意另起炉灶,很多东西便要费时间才能达到。
可皇帝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吗?
他的后继者就会按照他的想法,在划定的道路上继续耕耘下去吗?
对此,
上帝直接不管,只是对王景说道:
“不如看一看西海的风景。”
“那里也是诸夏的土地,那里能够繁荣美好,也是能够令先人感到快慰的。”
王景想起自打宋国发扬嬴秦传统,宣称要统一天下所有的“度量衡”,对格物之道进行规范,树立标准后,鬼神对其显露出的热情和期待,忍不住开口问道,“西海繁荣而中原迟滞,难道天命真的要偏移去西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