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归义非唐 > 第544章 革故鼎新

殿内一时沉寂,唯有炭火在兽耳铜炉中噼啪作响。

对于豪强勋贵来说,他们自然不敢对刘烈动手,但帮助刘烈的这群人就不好说了……

面对严可求的这番话,赵光逢则是结合二人所说,稍微思考过后便温言打破了沉默:“利弊皆已分明。”

“只是在某看来,这弊端并非无解。”

他目光看向刘烈,对其作揖道:“只要殿下能顺利克承大统,今日一切仇怨,届时皆可化为乌有。”

“勋贵豪强再能,也不敢与继承大统的殿下算账,而殿下则可庇护某等。”

“只要殿下牢牢掌握着张氏和曹氏等少数几位郡王的支持,便是将领浮躁,亦不敢起兵作乱。”

“故此,眼下重中之重,非是忧惧日后,而是如何将这件‘得罪人’的差事,办得无人能指责,办得让陛下彻底满意。”

他的话,如同拨云见日,将问题的核心赤裸裸地摊开在了众人面前。

只要皇帝满意这件差事,刘烈日后必然继承大统,那些勋臣官员便只是跳梁小丑。

想到此处,刘烈的目光扫过三位心腹谋臣,最终重重一点头:“赵先生所言,深得吾心。”

“阿耶要的是结果,是一个清明的天下,更是实边所需的那数十万罪民。”

“诸位先生且说说,这京察天下之事,又该如何着手?”

对于刘烈这番话,郭崇韬立刻表态道:“眼下已是腊月,再过半月,国子监及各地官学便有数万学子完成学业,候官候选。”

“这些人年轻气盛,尚未被官场染黑,正是一把快刀。”

“依臣所见,殿下可按照先前陛下所言,从中遴选锐意进取、家境清寒者,充入京察队伍。”

“此外,临州毕业即将归来的那两千余学子更精通刑名钱谷,用起来比新人更为老辣!”

“是极。”严可求点点头,附和着郭崇韬的话,同时补充道:“人手可解,方略却需调整。”

“京畿道之标准过于宽松,若欲达成陛下所需之规模,牵连标准必须放宽,如此才能牵连更多的罪民。”

他声音平静却说着最酷烈的话,但众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赵光逢更是补充道:

“话虽如此,律法尺度,必须明发天下,让所有人知道因何而罪,而非暗箱操作,此谓阳谋杀人,使得他们心服口服。”

“此外京畿道判决既然已经下来,那便先开始造势,让各地报社将此次殿下所查案例、判决,择其典型,刊印成册,发于报纸之上,以示朝廷绝非滥施刑罚,而是有法可依,有罪必惩。”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一条清晰而冷酷的战略逐渐成型。

以放宽标准扩大打击面,以新生与沉沦之吏为爪牙,以明发律令为旗帜,最终达成皇帝所需的“人口”与“田地”两大目标。

刘烈听着三位属官将一项项细则完善,原本凝重的脸色也渐渐舒展,最后笑着点头道:“如此便依诸位先生之策,只是还需要劳烦诸位先生奔波。”

“郭先生,劳你即刻草拟征调学子与临州旧吏的章程。”

“严先生,由汝主持官吏从《大汉律》中挑选条例,拟定《京察天下诸道量刑则例》,将标准明晰。”

“赵先生,以报社报纸引导舆情,行刊发之事,便交由汝统筹,此外再请卢先生将京畿之事妥善解决后,立即带领京畿道诸多京察队伍听令,等待入剑南道京察。”

对于刘烈的安排,三人齐齐躬身:“臣等领命!”

刘烈看着他们,郑重拱手:“孤之前程,大汉之社稷,尽托付于三位先生了。”

郭崇韬、严可求、赵光逢三人连忙作揖回礼,接着便在刘烈注视下离开了东宫。

“噼里啪啦……”

腊月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新年的喜庆气氛却被另一种更加炽烈的情绪所取代。

洪武十二年的开端,神都洛阳的街巷里弥漫着的,不再是年节的欢腾,而是一种压抑的嗡嗡低语。

自洪武三年刘继隆力排众议,在天下各州县广设官学以来,如今已是第九个寒暑。

寻常百姓家的孩子,纵使无法如富家子弟般十年寒窗求取功名,但也能送进去读上两三年书,识得几百常用字,会写自己姓名,看懂官府告示。

这点滴的教化,于国而言是开启了民智,于民而言则是多了一扇窥见世道的窗。

正是因为天下官学推广,因此朝廷开办的报纸才能被平民所读懂,为平民添了处看不到的风景。

这报纸在此前并未展露什么威力,可随着洪武十二年到来,正月新年这期报纸却登载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容。

《国报》与《京报》的头版,赫然便是《京畿道京察结果昭示天下》,其下罗列着密密麻麻的案例,判决……

这在报纸上,所有官吏贪腐和勋臣害命的案件时间、地点、人物、赃款数目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此事末尾还有个的惊人数字,那就是此次京察共抄得钱粮五百余万贯,粮秣七十余万石,田产一百七十余万亩,其余古玩珍宝逾千箱……

识字的人在拿到报纸后,立马便说给四周不识字的人听。

他们每读出一条,四周人群中便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和咒骂。

议论声、咒骂声、诉苦声,在洛阳城的每一个茶肆、酒馆、街头巷尾中汇聚、发酵。

平日里逆来顺受的沉默,在这一刻被报纸上的白纸黑字点燃了。

他们骂那些蛀虫般的贪官,恨那些趴在他们身上吸血的勋贵,更抱怨着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公。

宰相崔恕的马车,就在这片压抑的鼎沸人声中,缓缓行驶在回府的路上。

尽管车窗紧闭,但车窗却隔不断窗外那一声声清晰的、咬牙切齿的议论。

崔恕靠在粗布制成的软垫上,尽管闭着眼,可外面的声音毫无阻碍地钻进他的耳朵。

“直娘贼,某便是卖一辈子茶都卖不出这贪官污吏的碎末。”

“还是太子殿下厉害!查得好!就该把这些祸害全抓起来!”

“不知道啥时候能查到洛阳来……”

窗外的声音不断传来,使得崔恕指尖微微颤抖。

东宫那边的事情,他也曾听说过,近来许多临州毕业的学子都被召到了洛阳,并授予了都察院、六科、大理寺和刑部等处的官职。

这些种种行为似乎都在告诉崔恕,所谓京察并未结束,自家陛下的野心也并没有那么小。

到了今日,听着窗外的那些声音,崔恕总算是明白了。

陛下确实不准备就这样停下京察,而太子也即将把京畿道的这把火扩散到其他地方。

想到这里,崔恕渐渐有些不安,所以在回到府邸后,他第一时间便召来了家丞,对他吩咐起来:

“告诉族中的那些子弟,多看看报纸,近来小心行事。”

“若是出了事情,便是老夫也护不住他们。”

交代清楚后,崔恕接下来的日子便开始小心谨慎的正常上下朝,而类似他这样的人也并不在少数。

厝本、刘英谚、王思奉等人的下场还历历在目,他们都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当做典型的勋臣。

只是有些事情,并非他们想不想那么容易,树大根深的家族只要烂了一处树根,整棵树就会都跟着倾覆。

没有人可以完完全全的掌控另一个人,更别提一整个家族了。

正因如此,随着大半个月的造势结束,刘烈也趁热打铁的找到了刘继隆。

“此便是儿臣与几位先生所拟定的《京察天下诸道量刑则例》,请阿耶过目。”

贞观殿内,刘烈递出自己的奏表,由西门君遂转递给了刘继隆。

刘继隆看了看其中内容,发现这次的量刑显然比上次要高后,不由得点了点头:“人挑选的如何了?”

“已安排了一千四百五十二名官员,四千七百五十二名吏员,随时可以派出京察天下,只是……”

刘烈顿了顿,目光看向刘继隆后才小心开口道:“还请阿耶发下北衙六军的鱼符与旗牌,儿臣准备以郭崇韬、卢质、严可求、赵光逢等人巡查诸道。”

“此次巡查,从河西、关内、河东、东畿、河北等五道开始,诸部向南而去。”

刘烈说罢,刘继隆便不假思索的点头,目光看向西门君遂:“将北衙六军的旗牌和鱼符交给太子。”

“奴婢领命……”西门君遂应下,随后派人将鱼符和旗牌送往了东宫。

见到北衙六军的兵权到了自己手里,刘烈不由得松了口气,毕竟北衙六军三万人,足够保护六千多官吏京察了。

“听闻太子妃有了身孕?”

刘继隆看着刘烈紧绷的样子,试图与他说些家常,但刘烈却依旧紧绷。

“已有两个月身孕,等儿臣凯旋而归时,大概便临盆了。”

刘烈公事公办的说着,让刘继隆渐渐有了种疏离感。

兴许是接触刘继隆太近,亦或者是年纪稍长,懂得了君臣有别,总之刘烈此时对刘继隆有了种畏惧感。

这种畏惧感不是子对父的畏惧,而是臣对君的畏惧。

刘继隆心里猜到了这种疏离感的原因,心里有些失落,却也有些欣慰。

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沉默着,直到刘烈请辞,他才微微颔首应了声。

这种情况下,刘继隆继续沉默摸着处理政务,但不多时却有内侍快步走入殿内,在西门君遂耳边耳语了几句。

西门君遂脸色骤变,目光有些为难的看向刘继隆,可刘继隆却好像身后长了眼睛那样,在西门君遂犹豫时直接开口道:“何事?”

西门君遂见刘继隆开口询问,他这才小心翼翼上前,语气小心:“陛下,太原郡王、晋昌郡王二人于两个时辰前薨逝了……”

“……”刘继隆手中毛笔停顿,墨水滴在了奏表上,他愣神片刻后才放下毛笔,声音微微发颤。

“高、高进达也薨了吗……”

高进达,这个舍弃归义军内部富贵,跟随自己前往兰州,开创河陇太平与大汉的老臣,终究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王式前年就已经病危过,因此对于他的薨逝,刘继隆早就有了准备,但高进达的薨逝,着实令他预料不到。

沉吟片刻,刘继隆说不定出自己是什么心情,他只是长叹过后开口道:

“追封高进达为肃王,王式为并王,以其子高述承袭晋昌郡王爵,王涉承袭太原郡王爵。”

“追谥高进达文正,王式为文成,二人以亲王礼葬之,高进达陪葬帝陵。”

“是。”西门君遂小心翼翼的应下,同时不知怎么开口安慰刘继隆。

在他看来,以刘继隆和高进达的关系,此刻他必然悲伤不堪。

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刘继隆并没有发呆太久,只是枯坐半盏茶后,便重新拿起了桌上的毛笔,继续处理起了那些枯燥繁杂的奏表。

西门君遂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自小也曾看过前唐宣宗、懿宗,论起勤政程度,二人绑在一起恐怕都不及刘继隆。

若是二人如此勤政,恐怕大唐也不至于被取代。

想到这里,西门君遂连忙将这个危险的想法清空,后退等待刘继隆吩咐。

刘继隆侧目看向他,看他站着,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随即对他说道:

“你去金台下面坐着吧,不用一直站着。”

这话很直白,令西门君遂不知道怎么回应,愣了半晌后连忙回礼,随后走下了金台,在金台旁边坐着休息了起来。

尽管对于他来说,每日站几个时辰已经成为习惯,但眼下能坐着,他还是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放松。

他自认为自己不是个好人,但似乎跟着刘继隆久了,自己的秉性都改变了。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变化的这么大,只是看到埋头理政的刘继隆时,他心里便渐渐有了答案。

在他沉思的同时,返回东宫的刘烈也看到了围在旗牌与鱼符四周的郭崇韬等人。

“旗牌鱼符已经到手,北衙六军三万兵马,足够庇护六千官吏对诸道京察。”

“京察这把火,也是时候该彻底烧起来了。”

刘烈开口走入殿内,郭崇韬几人听到声音后,纷纷转身朝着他行礼作揖,而他则是示意不用行礼。

在他话音落下后,严可求也点头道:“如今兵马官吏都齐全,确实该动手了。”

郭崇韬、赵光逢闻言点了点头,刘烈听后便开口道:“诸道之中,最难查办的是东畿和陇右。”

“陇右由孤亲自前往,孤会在办好后返回东畿,再前往河北。”

“关内道便交由卢先生,河东道则交由严先生,河北道和东畿道便辛苦赵先生和郭先生了。”

刘烈已经摸清楚了自己麾下这四位先生的性格,尽管众人都知道京察天下是惹火烧身,但陇西的火却不是一般人敢蹚的。

陇右还得他亲自前去处理,其次便是协助郭崇韬收拾东畿的勋臣官吏,最后才是河北。

按理来说,河北不用他去,但他记得自家阿耶说过,希望自己去大宁和辽东走一遭。

大宁和辽东如今百姓不多,所以被放在河北道里一块京察,他也可以借机去看看大宁和辽东的情况。

“殿下英明……”

三人对这安排十分满意,刘烈见状便点头道:“既是如此,那便等今年春闺结束后开始!”

“是!!”

随着京察诸道的事情定下,刘烈便与严可求等人忙碌了起来。

与此同时,距离此地数千里之外的安南地界,当屯田折冲府的屯兵在不断向南砍伐树木,开荒种地的时候。

在海滩捡海味的孩童们也依稀听到了号角声,不由得抬头张望。

“哪来的号角声?”

数十名孩童疑惑在海滩上寻找,最终是一个干瘦的孩童看到了海上的黑点。

“看!快看海上有船!”

“船?!”

所有孩童纷纷看向了海上,只见海上果然有黑点在移动,因此他们纷纷开始朝着黑点招起了手。

“喂!!”

孩童们在不断招手,而远处的黑点也在他们招手中不断变大,直到一艘船的轮廓出现在众人视线里。

海滩上的动静吸引了正在开荒的屯兵们,他们纷纷手持兵器来到了海滩上,生怕出现的是海盗,而非商船。

在他们的担心注视中,那艘船只渐渐清晰,而船只上的旌旗也在海风吹动下猎猎作响。

旌旗上的“大汉”二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屯兵也纷纷惊讶,没想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有朝廷的海船。

“回来了……某终于回来了……”

“喂!!”

在海船旌旗闯入屯兵眼中的时候,屯兵村落内的“大汉”旌旗也闯入了甲板上的众人眼底。

此时此刻,身穿破烂战袄的上百名水兵跑到了船首处,看着海滩上的那群人与村落中的旌旗,忍不住的大声呼喊了起来。

洪武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昔年被派探索东洋的舰队,时隔四年终于返回了大汉的疆土……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