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虽然年纪大了,亦知商贾通有无、增财货之功,于国于民,不可或缺。
然而.”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喟叹:
“所论者,是理,势,更是法。
可这朝堂之上,这人心之中,
最难测,也最难防的,却是一个‘情’字,
更确切地说,是‘人性’二字。
使其利合于义,使其富服务于公,此乃圣人之境,何其难也!
人性本私,趋利避害乃天性。
商贾逐利,天经地义。
官员亦是人,俸禄几何?
眼见商贾巨富,挥金如土,出入华堂,广结善缘,
焉能不生艳羡?焉能不生亲近之心?
法度再好,终是死物,执法者,却是活人。
而如今朝堂之上更是遍布人情,假以时日,官商一体必然滋生。
事实上.应天商行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出去很远。
陛下或许看到了其中弊端,
这才成立了一个凌驾于商行之上的市易司。
但,不掌握具体的钱财流动,市易司能管应天商行,但也管不到哪去。
就如此次分红,韩宜可想要从商行拿些钱而未果,商行推脱说明年,
可今年的钱是诸多朝廷大员、衙门的钱,
明年就不是了吗?市易司能拿得走?”
对此,陆云逸不做回答,只是轻轻笑了笑:
“李大人,归根结底还是落到钱财,
至于市易司能不能拿到钱,就看他的本事了。
至于商贾之后会如何,本官是行军打仗的将领,还没有考虑那么深,
这些问题本官相信后人的智慧。”
听闻此言,李原名一愣,
没有想到陆云逸居然浅尝辄止,没有再继续深入下去。
不过这倒是让他生出几分警惕,后续会如何发展李原名不相信陆云逸会没想过,
但以他如此年轻的年纪,
能够忍住不出这个风头,已经是极为了得!
李原名敲了敲桌子,笑道:
“既然陆大人不愿深谈,那本官就与你说一说今日朝堂之事。”
“洗耳恭听。”
“今日朝堂之上看似混乱,实则各方势力各有目的。
计煜辰最近在工部一直被秦逵压制,
此次河南治水,若顺利完成,
秦逵必然声望大增,他在工部更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才想出这等办法,
弹劾周王,阻挠治水,
妄图借此保住自己的官职,至少拖一拖时间。”
陆云逸闻言轻轻点了点头,表示知晓。
“那杨大人呢?他为何也掺和进来?”
李原名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杨靖此人,时年三十一,
自从高中后一直在户部做事,心思缜密。
但今年陛下与一些读书人形成了默契,让赵勉调任户部尚书,
杨靖根基浅薄,无力抵挡,
只能去坐那末位的刑部尚书,权势大减。
今日他出言行此事,
一方面是对陛下表示自己的不满,
另一方面则是拿俞启纶一事树立威信,
若真能查出周王与宋国公密会之事,对他刑部而言,是大功一件,
即便最后查无实据,他也并无大过。”
陆云逸微微颔首,继续发问:
“那袁泰袁大人呢?接周王回京是太子殿下谏言,
他如此做,岂不是自己人拆自己人的台?”
李原名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考虑了许久后,沉声道:
“袁泰此人,刚正不阿,
但也极为护主,与詹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
宋国公是开国六公,也是仅剩的一人,
在军中势头无可比拟,
周王是藩王,又是翁婿,
二者接近就算是没有谋反之心,詹徽等人也要当他们有谋反之心。
就算是太子殿下不介意,他们这些等着人也不能手软。
今日出列,是为了表明太子一方朝臣的态度,不代表太子的态度。”
说到这,李原名笑了笑,意味深长地看了陆云逸一眼:
“按理说,你也不应该手软,要落井下石。”
陆云逸一愣,旋即无奈地笑了起来,
是啊他也是太子宾客,也是太子属官。
忽然,他又想起了一事,
近些日子开国公常升一直在谋求将身处龙洲的郑国公常茂接回京城。
常茂同为开国六公之一,是太子殿下的小舅子,又与宋国公是翁婿。
一旦常茂回到京城,宋国公就彻底变成了太子一党.
想到这,陆云逸眼中精光一闪,拱了拱手:
“多谢李大人解惑,但本官还有一个疑惑,希望李大人慷慨。”
李原名温和的笑容挂在嘴边,声音醇厚:
“陆大人但说无妨。”
“郑国公能回京否?”
“不能。”
李原名眼中闪过一丝意外,笑容愈发扩大,声音徐徐:
“陆大人既然如此直接,那老夫也不卖关子了。
郑国公回京是一个大麻烦,
虽然他现在没有爵位,但对于他这个层次的人来说,
有没有爵位对其军中地位没有任何影响,
原本京中的局势已经够乱了,朝廷不会自找麻烦。”
说罢,他又补充了一句:“太子也不会。”
陆云逸面露恍然,听明白了李原名话中深意,陛下可能会。
旁人忌惮军中掌兵大将,但陛下可不忌惮。
“多谢李大人解惑,今日一番交谈,本官受益匪浅。”
陆云逸面露敬重,对于这位年老尚书很是敬重。
李原名笑着摆了摆手:
“陆大人,是老夫受益匪浅才对,
这才几年的工夫,京畿便已经日新月异,
陆大人在北方边镇也搞得有声有色。
但老夫还想劝解陆大人一句,对于边镇外族要少杀戮,多以文华感化之。
老夫最近正在安排陕甘凉地方的文教之事,
会有不少读书人前往,教化北征带回来的诸多草原人。
不知,陆大人所属大宁?需要否?
若是需要.本官可以写一封奏疏禀明陛下。”
陆云逸一愣,有些愕然地看着李原名,
他第一反应是有什么利益交换。
不过当看到李原名那醇厚的眼神时,
陆云逸便收起了这个想法,这位礼部尚书应当是真的准备在边镇推行文教。
他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
“李大人,大宁城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推进孩童读书一事,
最近已经有了一些成效,负责之人就是杨士奇与解缙。
若是礼部能再安排一些人前去,
应对那些来投的草原人、女真人就要从容许多。”
“是他们啊,杨士奇老夫有所耳闻,解缙更是熟络,他们在大宁可好?”
“甚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们二人刚去时还有一些读书人的焦躁,
但在本官离开大宁时,已经成熟了许多。”
“好啊,肯去边疆的读书人不多,待老夫禀明圣上,再给大宁安排。”
陆云逸笑着站起身,躬身一拜:
“多谢李大人,大宁文教兴盛之日,就是边疆稳固之时,
若是李大人有什么吩咐,还请不要吝啬。”
李原名笑着摆了摆手:
“文武有别,老夫作为文官魁首,今日与陆大人单独见面已经是破例,
万万不可有什么接触,
否则就算你我清清白白,旁人也会多想。”
陆云逸苦笑着摇了摇头:
“那本官告辞。”
“去吧去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