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的比例是不对的,就像丧事里的纸扎汽车或者轿子,比实物小了那么一号。而台阶却大了一号,几乎不像人走的。
再看四周的墓壁,雕刻成了宫墙的形状。御道两旁,悬挂着整齐的红色烫金旗帜,上面用黑色字体写着斗大的“秦”字。御道和“宫墙”之间,铺着大块的秦砖,并不那么平整。东侧有一座很高的土台,似乎直接戳到了墓顶上,那应该就是“上天台”了。
朱小塘用手电筒朝上照了照,上面是墓顶,黑咕隆咚,没看见发光的物体。
看来,这里就是小说里的那个“阿房宫”了。但朱小塘和二枝草包并没有看到玉石和水银构成的秦国疆土,也没有经过什么磁石门,直接就来到了前殿。真实的第一层地宫好像只截取了小说中第一层地宫的中心地带。或者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1922年,2017年,2067年,三代人先后闯入秦陵,他们看到的地宫都不一样,很像我写过的一个段子——
四个盲人在一起闲聊。
有个盲人提议:钱请个模特,四个人一起摸,然后分别讲出这个人长什么样。最后,由模特来裁定谁的描述更正确。
他们真的找来了一个模特。
四个人围住这个模特,一个个地摸。模特一言不发。
第一个盲人说:他是个年轻的男子,身高大约1.80米,长脸,刚刚刮过胡子。
第二个盲人说:她分明是个年轻的女人!身高不超过1.60米,圆脸,长发。
第三个盲人说:我肯定他是个男的,不过他很老了,满脸皱纹,胡子有半尺长。
第四个盲人说:你们胡说什么!她明明是个老太太,梳着髻,插着簪,耳朵上还戴着银耳环!
争着争着四个盲人都不说话了,接着突然四下奔逃……
接着说未来的故事。
在小说里,地宫里的“阿房宫”只有一个南门,看来,朱小塘和二枝草包沿着弯曲的墓道绕到了地宫的正南方。
朱小塘说:“不一样……又有着星星点点的相似处……”
草包说:“什么?”
朱小塘说:“小说跟现实。”
草包没有接话。
前殿门口立着两个高大的卫兵俑,它们的腰间挂着长剑,并没有皮盾。
朱小塘开始工作了——复制宫殿的外形,她对草包说:“你再找找他们。”
草包拿出离合器,开始搜索。
等了几分钟,并没有影像出现,50年前的两个人好像和50年之后的两个人捉起了迷藏。
朱小塘问:“怎么了?”
草包说:“他们不见了。”
朱小塘说:“他们进都进来了,不可能消失啊!”
二枝草包说:“我说了,我这仪器只能复现40年之内的人,超过40年肯定就会偶尔不灵验。”
朱小塘有点悲观了。
如果从此再也找不到于斯和黄哈哈了,那就等于失去了两个探路者,她和草包又得从头开始探险……
不过,他们现在看到了另外的空间,这总算是一缕曙光。
草包捣鼓了半天,于斯和黄哈哈的影像始终没出现。他说:“走吧,我们进去看看。”
朱小塘说:“你是不是先修修你的机器啊?”
草包说:“我早就想跟你说了,不许把我的发明叫机器!”
朱小塘说:“它不是机器是什么?”
草包说:“它叫二枝复现仪。”
朱小塘说:“还不一样?你修修!”
草包说:“你当是半导体的三极管坏了,修修就能好?”
这不是朱小塘的专业,她不说话了。
两个人慢慢朝前走,进入了前殿。
对于秦始皇办公的地方,这里显得太小了,但对于一间普通的房子来说,这里又显得太大了。朱小塘用距离仪测了测,东西27米,南北15米,长宽之比为9:5,也许寓意着九五之尊。
里面有12根镀金的蟠龙柱,正上方呈伞盖形,装饰着荷、菱、莲——那叫藻井。
御道两侧的地面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排帽子,左文官右武官,这跟小说写的一样。
御座前有两只青铜雕塑的仙鹤,一炉一鼎,黑色条案正中摆放着一顶旒冕,背后是雕龙屏……
朱小塘继续复制。
整个前殿看不到一点灰尘,却有一股刺鼻的灰尘味儿。
草包说:“你完了吗?”
朱小塘说:“没有。”
草包说:“走了,去后面找棺材。”
朱小塘说:“等我一下!”
草包已经朝前走了。朱小塘收起复制仪,追了上去。
御座旁边有个角门,门框很低,草包需要弯腰才能出去。从角门出来,他们用手电筒朝前照去,又看到了一座建筑,那应该就是寝殿了,门口立着两个黑色的石兽,不知道那是石头的本色还是涂上去的,它们几乎跟屋顶一般高,看上去令人有些压抑,虽然个头大,但它们眼睛是闭着的,耳朵是耷拉的,也许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意思。整个建筑虽然是微缩的,但工艺跟实物丝毫不差,繁复而奢华,最突出的是四个角,高高地翘起来,刺向黑暗的半空。
两个人沿着御道慢慢走了过去。
御道上雕刻着奇禽异兽,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布满鹅卵石的沙滩上,很硌脚。
在小说里这座建筑没有门,其实是有的。
两个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去,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寻找小说中那个假冒的棺椁,并没有,他们只看到了一张龙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