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438章 让皇子们走出国门

李承乾没接话,只默默地收拾着案上的碎瓷片。

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海图上的航线上,像一道道金色的路。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心里的坎还没完全过去,但至少,这场关于藩王新制的误会,总算解开了。

至于魏王和晋王最终选不选择离开长安,那是他们的事。

他能做的,是给他们一条不一样的路,一条既能避开祸端,又能真正做点事的路。

这天下,终究要往前看。

——

贞观二十三年的夏天,像是被老天爷打翻了调色盘,一半是滔天浊浪,一半是焦土赤地。

入夏刚过半月,河南道连降暴雨,洛水、汴水同时暴涨,堤坝在夜里轰然溃决。

次日清晨,郑州、汴州的百姓从睡梦中惊醒时,家园已变成泽国,成片的农田被淹没,灾民抱着门板在洪水里挣扎,哭喊声顺着水流飘出十里地。

而千里之外的陇右道,却已三月未雨,渭水支流干涸见底,麦田裂得能塞进拳头,老农跪在田埂上对着烈日磕头,额头渗血也求不来一滴雨。

更可怕的是灾害后的连锁反应。七月中旬,河南道的洪水刚退,湿热的淤泥里便滋生出疫病,先是孩童上吐下泻,接着蔓延到灾民安置点,每日都有人倒在草棚里,连郎中的药箱都空了。

消息传到长安时,朱雀大街的早市都冷清了几分,百姓提着菜篮议论:“怕是要遭大难了,前隋末年就是这样,水旱之后必有大乱啊。”

可这一次,长安的反应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李承乾在东宫接到河南道奏报的当日,没等户部递呈章程,直接让人敲响了汇通司的铜钟。

半个时辰后,户部、大唐钱庄、稽查司、水师的主官已齐聚东宫偏殿,案上摊着河南、陇右的舆图,上面用朱砂标出了受灾州县。

“大唐钱庄立刻调拨五百万贯,分拨河南、陇右各二百万,留一百万备应急。”

李承乾的手指点在舆图上的郑州:“用汇票走加急驿站,三日之内必须送到州县官手里,让他们先开仓放粮,缺粮的地方,从江南道调漕粮补充。”

大唐钱庄的主事面露难色:“殿下,五百万贯是钱庄三成的储备,若动了……”

钱庄的储备,自然就是大户的存款。

“百姓的命比铜钱重要。”

李承乾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新政立钱庄,本就是为了‘通有无,济急难’,现在就是用它的时候。”

“汇通司发文书给江南漕运,让他们暂停往长安的粮船,先调二十万石糙米往郑州。”

“水师派十艘海鹘舰改走内河,从扬州运盐和药材去河南,船速要快,稽查司派人沿途护航,不许有官吏克扣。”

强势的独裁太子,容不得任何其他人的声音。

也没有人敢发出相左的意见。

这件事没有上朝廷,李承乾直接下令。

一道道教令从东宫发出,像细密的网,瞬间撒向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与从前不同的是,这些命令没有经过层层衙门的推诿,而是直接送到了州县主官手里。

这得益于新政推行的“县六部”制度,每个县都有专管救灾的“民部”,主官由吏部直接任命,考绩律里明写着“救灾不力者即刻罢官”,谁也不敢拖延。

河南道的灾民最先感受到变化。

郑州刺史王玄,接到东宫教令时,正对着空荡荡的粮仓发愁。

可第三日午后,加急驿站的驿卒就送来大唐钱庄的汇票,他带着汇票到汇通司设在汴州的分号,半个时辰就兑到了现钱。

更让他惊叹的是,第五日清晨,江南的漕粮船就到了渡口,船上插着“稽查司督运”的黑旗,押船的水师士兵直接带着“三维单”与他核对:“糙米二十万石,盐五千斤,药材三千包,核对无误请画押。”

灾民安置点里,县民部的小吏用算学册子登记人口,按“老弱妇幼每日两升米,壮丁一升半”的标准发粮,册子上的数字清清楚楚,谁也别想多领。

有灾民怀疑官吏会克扣,可稽查司的人每日都来查账,连米缸里的余粮都要过秤,发现有小吏偷偷藏了两袋米,当场就被摘了官身押往长安,告示贴在安置点门口,吓得再没人敢动手脚。

陇右道的抗旱则显出新政“调资源”的本事。

李承乾从关中调去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工部新造的“龙骨水车”和实务科进士。

这些年轻人带着图纸,在干涸的河床上教农夫挖渠引水,用算学算出最优的灌溉路线。

更关键的是,大唐钱庄给陇右的农户发了“救灾贷款”,免息三年,让他们能买新的稻种补种耐旱作物。

秦州刺史在奏报里写道:“往日抗旱,要等朝廷粮,要等地方捐,如今汇票到账即兑,水车随要随到,灾民虽苦,却无大乱。”

最棘手的是疫病。

李承乾从长安太医署调了三十名医官,带着从岭南采购的药材,靠水师快船五日送达河南道。

医官们按太子教令,在安置点外挖隔离区,烧艾草消毒,给灾民喝煮过的药汤,甚至教他们“饭前洗手,秽物深埋”的法子。

汇通司还贴出告示:“凡举报隐瞒病情者,赏钱十贯;医好病人者,县衙记功。”

短短十日不到,蔓延的疫病就被控制住了。

这一场水旱大疫,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考出了新政的真本事。

长安西市的商人发现,汇通司的汇票在灾年反而更管用。

从前运粮到灾区,要担心地方官赖账,如今拿着东宫签发的“督运令”,到了州县就能凭票兑钱,稽查司还派船护航,连劫匪都不敢靠近。

洛阳的寒门进士在救灾中崭露头角,他们用算学核账、用图纸规划水渠,比只会引经据典的老吏高效十倍,考绩榜上“救灾有功”的红批,让他们很快升了官。

最震撼的是普通百姓。

郑州的老农李二柱领到救济粮时,看着小吏手里的册子一笔一笔勾账,忍不住问:“从前灾年,粮食要等三个月才到,还被层层克扣,现在咋这么快?”

小吏笑着扬了扬手里的“三维单”:“这是太子殿下的章程,长安的命令直接到县里,钱庄的钱直接到粮仓,谁也扣不了!”

连李世民都从张阿难的转述里听出了门道。

“河南道的药材从岭南调,五日就到?”

他摸着沙盘上的航线,“前隋时,光调令从长安到岭南就要半月,现在竟能让药材比消息跑得还快?”

张阿难点头:“汇通司的驿站用了新的快马,水师的船走内河加急,加上稽查司沿途清障,真是一日千里。”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