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437章 武媚娘孤注一掷的生机

而她,就要借着这份“权衡”,搏一次生路。

她将鬓边的腊梅摘下,塞进李治手心,瓣上的薄霜沾了他的体温,慢慢化了:“这能熬过寒冬。我们也能。”

寒风卷着枯叶掠过太液池的水面,激起细碎的涟漪,像极了李治此刻乱成一团的心绪。

他攥着武媚娘塞来的腊梅,瓣上的霜化了,湿冷的触感浸进掌心,让他打了个寒噤。

“你说得轻巧。”

李治声音发紧,带着压抑不住的恐惧:“太子在长安不动我们,或许是答应过父皇,或许是怕朝野非议。”

“可离开长安呢?到了岭南、江南那些偏远地方,山高水远,随便一场‘山洪’,一次‘匪患’,甚至一碗‘不洁的吃食’,就能让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没了。”

“到时候谁会查?谁会管一个外放皇子的‘意外’?”

“即便是父皇”

李治越说越急,锦袍下的肩膀微微发抖:“四哥闭门在家,是把自己藏成了影子。我若外放,就是把自己送到了太子的刀俎下。”

“他要的是‘顺民’,可死了的‘顺民’才最让他放心,不是吗?”

武媚娘静静地听着,眼底的光却没暗下去。

她早料到李治会有这样的顾虑。

皇子比谁都清楚权力场的阴狠,那些隐藏在“章程”“规矩”之下的杀机,他从小就见得多了。

可她不能让他被恐惧困住,这是他们唯一的路。

她上前一步,抬手轻轻按住他的手臂,指尖的凉意透过衣料传过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镇定:“你忘了太子最在意什么?”

李治一愣:“什么?”

“名声。”武媚娘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寒风里竟带着穿透力:“他推新政两年,杀走私商、斩外商,用的都是‘重典治弊’的名义。”

“他设稽查司、定考绩律,靠的是‘章法分明’的规矩。天下人都说太子‘铁腕’,却没人说他‘弑亲’,这是他最看重的体面。”

“在长安,你若‘意外’,所有人都会怀疑是他;可到了州县,你若‘意外’,谁会第一个被质疑?”

“是当地的官员。”

“太子刚用考绩律把地方官捆得死死的,他们敢让外放的皇子出事?”

“稽查司的人虽在港口,可州县的税册、农桑的报表,每月都要往长安送,你的动静,太子看得比谁都清楚。”

李治的眉头皱得更紧:“可他若铁了心要动手……”

“他不会。”武媚娘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心里却在飞速盘算。

她太了解李承乾了。

毕竟当初在一切还没发生的事情,武媚娘就喜欢自己能够搭上太子的大船。

可惜,太子对她完全不在意。

她很清脆,太子这个人做事,永远先算“利弊”。

杀一个外放的皇子,能得到什么?除掉一个潜在的“隐患”?可代价呢?

朝野对新政的信任会动摇,寒门进士会觉得太子容不下手足,甚至可能让那些蛰伏的门阀抓住把柄,说新政失德。

“太子要的是天下人信他的‘章程’,信他的‘规矩’,而不是信他的刀。”

武媚娘从袖中又摸出一张纸,是她托人从劝学馆抄来的《州县考绩细则》,上面用红笔圈着护宗室一条。

“你看这个,考绩律里明写着‘地方官需护外放宗室安全,失职者降三级’。这不是给我们看的,是给所有地方官看的”

“太子把宗室安全,绑在了他们的仕途上。”

武媚娘贴近李治,声音压得更低,带着孤注一掷的恳切:“我们去州县,不是去送死,是去做事。”

“你去推广新稻种,去查验垦荒田,每月的报表上写满农桑有成,税赋增长,这些都会变成太子新政的政绩。”

“他需要这样的政绩,需要证明他的皇子外放之策是对的。你越有用,越能帮他稳固新政,他就越不会动你。”

李治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些,可眼里的疑虑仍未散去:“那你呢?你跟着我去,身份尴尬,若有人拿这个做文章……”

“没人敢。”武媚娘笑了笑,笑意里带着几分看透世事的通透:“太子默许我们的事,本就是一种姿态。”

“我以照料起居的名义跟着,恰恰合了太子体面收尾的心思。”

“地方官见了,只会当是太子的安排,巴结还来不及,谁敢多嘴?”

“至于陛下那边,他如今只关心沙盘上的航线和膳房的烤乳猪,一个失宠的才人离宫,对他而言,不过是少了个需要记挂的宫中人罢了。”

她将《州县考绩细则》塞进他手里,指尖用力按了按他的掌心:“我们不是去赌太子的仁慈,是去赌他的算计。”

“太子算计着名声,算计着政绩,算计着新政的稳固,这些算计,就是我们的活路。”

“只要我们安分做事,不碰长安的是非,不挡他的路,他凭什么要赔上自己的名声,换我们两条无关紧要的性命?”

李治握着那两张纸,暖炉的温度慢慢渗进心里,驱散了些寒意。他看着武媚娘眼底的光,那光里没有丝毫犹豫,只有破釜沉舟的坚定。

是啊,他们没别的选择了。

留在长安,是悬在头顶的刀。

走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太子的算计再深,也总得给新政留个体面,给天下人留个宗室安康的样子。

“好。”

李治深吸一口气,声音里终于有了几分力气。

“我明日就去户部借稻种图谱,后天去见太子,说我想去岭南试试推广新稻。”

武媚娘望着他,嘴角终于漾开一抹真切的笑意,像寒夜里绽开的腊梅:“这就对了。记住,我们去州县,是做太子的助力,不是他的隐患。只要这一点不变,长安的刀,就落不到我们头上。”

“不过.”

武媚娘顿了顿,道:“这事,应先与陛下说,陛下同意了,太子才会同意。”

李治点点头:“父皇会同意的。”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