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320章 千秋节戏剧
    三月二十八日,周皇后千秋节。
    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这一日举行命妇朝贺仪。但是通常来说,会免去这个仪式。
    朱由检因为要显示对皇后的敬重,也为了转移朝野众人的注意力,这次没有免朝贺,而是按《大明会典》的规定,隆重举行仪式。
    甚至把仪式地点,由仁智殿改为在坤宁宫。并且在西苑准备了宴席,在朝贺结束后宴饮。
    宫中居住的张皇后、刘太妃等嫔妃,都参加了仪式。
    此时,距离天启皇帝驾崩,已经七个多月。百日停乐的时间,也早就过去。宫中的氛围逐渐恢复,渐渐又有了欢声笑语。
    看着周皇后神色端庄地接受命妇朝贺,刘太妃笑着对张皇后道:
    “当时选她为信王妃,你还嫌她弱小。”
    “现在不长大了,还当上了皇后。”
    张皇后看着眼前情景,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
    说实话,她在选择周氏为信王妃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对方会成为皇后。
    更没有想过周皇后会住进坤宁宫,取代她的地位。
    想到自己当皇后那些年,从未在坤宁宫接受命妇朝贺。张皇后的心中,也不由有些羡慕——
    当今皇帝对皇后,当真宠爱之极。
    想着自己的遭遇,张皇后叹了口气,说道:
    “这些有什么用!”
    “对咱们后宫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子嗣。”
    “皇帝这些日子一直和皇后在一起,身边也没有其他人。”
    “以后其他妃子入宫,那就不好说了。”
    刘太妃听闻此言,微微皱了皱眉。周皇后当年成为信王妃,她曾出言相助。现在她在宫中地位尊崇的最大依仗,可以说就是周皇后。
    想到皇帝和周皇后在宫中这么多日子,一直都没有子嗣的消息传出。未来其他妃子入宫后,怀孕的几率会更小。
    所以刘太妃已经想着,要不要找宫中诞下子嗣的嫔妃,让她们教导周皇后。
    心中盘算着这件事,刘太妃丝毫不漏口风,说道:
    “陛下和娘娘年岁还小,现在还不着急。”
    “以陛下对娘娘的宠爱,将来娘娘定然会有子嗣。”
    “咱们大明的祖制,就是有嫡立嫡。”
    “这是太祖爷定下的,谁都不能违背。”
    话是如此,但是张皇后听到后,却是摇了摇头。因为她记得自宣德皇帝以来,只有正德皇帝是嫡子出身。就连英宗皇帝,也是在生下来后,才随着母亲封后获得嫡子地位。
    可以说,大明皇帝出身嫡子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样低的概率,让她对周皇后诞下嫡子的可能实在不看好。甚至还有些担心,周皇后以后的遭遇:
    『先帝当年待我不好吗?』
    『无论客魏怎么说,都没有废去我的皇后位置。最后还听我的,传位信王做皇帝。』
    『但是我的儿子被害,他却不闻不问。』
    『他到底是什么心,连儿子都不在意!』
    对于天启皇帝,张皇后实在又爱又恨。爱他对自己的爱护,恨他宠信客魏——
    以至于天启年间后宫混乱,不但自己的儿子没保住,其他嫔妃的儿子,也没有一个保下来。
    但凡有一个儿子活着,不管是不是她生的,她都能在皇子登极后名正言顺地坐上太后位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后宫成为尴尬人。
    可以说,要说这世上对魏忠贤和客氏最恨的,张皇后绝对排在最前列。
    朱由检正是知道她的恨意、也知道是谁帮助自己做皇帝,所以在登极()
    之后,毫不留情地处死客魏。甚至对动摇中宫的刘志选和梁梦环,也都判了死罪。
    至于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更是早已被恢复原官,回到京城居住。甚至按他的检举,又惩治了几人。
    张皇后想到这些事,脸上也有了一丝笑意——
    不管有没有成为太后,至少当今皇帝对她是尊重的。而不是像嘉靖皇帝那样,对正德皇帝的母亲和妻子都不客气。
    看着周皇后接受命妇朝贺,那些官员的夫人一个一个致词。张皇后、刘太妃等人,很快觉得乏味。
    但是再怎么样,也得坚持下去。皇后的第一次千秋节,不能失了礼仪。
    好不容易等仪式结束,周皇后的脸已经有些僵了,休息一会儿后,邀请张皇后和刘太妃等嫔妃去西苑,路上又悄悄对她们道:
    “我现在算是知道,为何以前的千秋节经常免朝贺了。”
    “这样繁复的礼仪,可真是在受罪。”
    张皇后有过接受朝贺的经历,笑着道:
    “接受一次朝贺也就罢了!”
    “以后妹妹也可以让命妇免朝贺。”
    悄悄指点周皇后,应该如何应对这些事。
    旁边的刘太妃等嫔妃,则是没有说话。因为她们都没有经历过,不知道受朝贺的滋味。甚至有些人心里还腹诽,恨不得代皇后受罪。
    周皇后和张皇后说笑一通,心里对这次千秋节还是很满意的。因为皇帝不但特意让她在坤宁宫接受朝贺,还特意按她的喜好,在西苑布置宴席。
    这次宴会的事情,可以说是她一手操办。而且她还听说,皇帝为她准备了惊喜。
    这让她非常期待,不知有什么等着自己。
    李玉按皇帝的吩咐忙碌数日,为的就是今日。在看到后宫嫔妃和朝贺的命妇来到西苑后,立刻命人奏乐,让唱戏的戏班子准备。
    今日演唱的戏剧早就定下了,是皇后喜欢的《西厢记》和《玉簪记》,各演几出,由戏剧节的优胜者沉香班演唱。
    这个戏班,在京中颇为知名。尤其是前些日子举办戏剧节,在场的命妇多有前去听戏的,对沉香班的演唱,悄悄进行评点:
    “今儿个唱得不错,似乎比前几日更有韵味。”
    “难道这些戏子,前几日没有卖力?”
    旁边一个命妇听到,抿嘴笑着说道:
    “没卖力都拿了第一,卖力了又能如何?”
    “他们已经是京中第一了,没有别的班子能和他们比!”
    说得很多人发出笑声,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有个出身苏州的命妇道:
    “不是她们更卖力了,是有苏州的人指点,像是吴县那边的,还刻意带了些乡音。”
    “吴县和昆山挨着,那边的昆曲唱法,比京城的听着更加正宗。”
    有人听着恍然,望了皇后一眼,悄悄道:
    “娘娘的祖籍是吴县吧?”
    “这可真是用心。”
    能在京城看到家乡的戏剧,想想就知道周皇后会有多高兴。这些命妇对此,也是十分艳羡。
    不过有关皇后的话题,她们到底不敢乱说。在低声讨论了几句后,就谈到其他事情了。
    这些人在离开庄严的坤宁宫后,也渐渐脱离了肃穆的氛围,享受这次宴饮——
    不管怎么说,在皇宫中宴饮的机会都难得,尤其是她们有机会,登上近些日子名噪京城的琼华岛。
    就这样说说笑笑中,一众命妇在宫女的引领下,在西苑中游览。
    今日为了让她们方便,朱由检都没有来西苑,甚至没有进后宫,一直待在()
    前殿。
    张皇后等后宫嫔妃对西苑早就看腻了,她们更多的是听戏。就连周皇后,也期待皇帝的惊喜,什么时候出现:
    『难道这些戏曲,就是所谓的惊喜?』
    『她们唱戏的时候,还用上了苏州乡音。』
    祖籍苏州、熟悉昆曲的她,自然能听出这些人的演唱,有些地方用上了家乡口音。
    这是李玉的调教,因为李玉和周皇后一样,都是苏州吴县人。只是周皇后幼年就随父亲迁居大兴,对家乡的戏剧已经有些忘了。此时再次听到,心中很是感慨。
    不管这是不是所谓的惊喜,皇帝能如此用心准备这次千秋节,她已经感到满意了。
    不过朱由检的准备,明显不止这些。为了不让转移京城官民的注意力,也为了表示对周皇后的宠爱,不让后宫生乱、不给新进宫的嫔妃挑战皇后地位的机会。朱由检认真举办这次千秋节,甚至不惜用上后世听到的词曲。
    没过多久,《西厢记》的一出结束,忽然乐曲一变,一个伶人从幕后走出,唱道: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然后又有一个伶人走出,唱道: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连两首《卜算子·咏梅》,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第一首是陆游的词,第二首是谁的?”
    “我还从未听过,你们都听过吗?”
    众人纷纷摇头,都是表示不知。
    作为官员夫人,这些命妇多有出身大家族、甚至被称为才女的。但是对第二首词,却说不出来自哪里。
    惟有周皇后,此时已猜出来作词的人是谁,欢喜得笑意都掩藏不住,在脸上展现出来。
    旁边的后宫嫔妃,猜到事情真相的,对周皇后当真是掩饰不住羡慕,甚至有些嫉妒——
    皇帝可真是宠她,竟然作出了这样可以传世的词!
    虽然以她们的水平,对这首词的好坏说不清楚。但是皇帝作词示爱这一点,已经足够她们羡慕。
    甚至那些比较有才学的,对比两首词后,发现皇帝的《卜算子·咏梅》不但能和陆游的并列,甚至在意境上更胜一筹。这更让她们羡慕,知道单凭这首词,周皇后的名声便能在后世传下去。
    随着这些人的讨论,那些命妇也渐渐知道了,这首词是皇帝为皇后作的。一时间,恭贺声不绝于耳。皇后比先前接受朝贺时,还要更加欢喜。
    这还不止,在两首词唱完后,还有太监出来,报幕道:
    “先前那首词是陛下为娘娘所作,贺娘娘千秋之喜。”
    “另有一段新编的《女状元》,为娘娘和各位命妇贺!”
    一位颇有英气的女旦,从戏台后走出,高唱道:
    “为展才学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个个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啊罩婵娟!”
    唱词清晰,曲调欢快,让人感到了不同于昆曲的风味。
    一众听过《女状元》这部戏的,更是哈哈大笑,感觉很是有趣。
    很多人都觉得这段戏比徐渭的《女状元》要好听多了,甚至有些人听了一遍,就几乎能唱出来了。
    再想到这是皇帝编的,特意在皇后的千秋节上演唱,她们心里面()
    对皇后,更是忍不住羡慕了:
    『陛下对皇后真宠爱啊!』
    『都能为她编戏!』
    戏剧这种东西,虽然有不少才子创作,甚至连之前的文坛盟主王世贞都写过戏。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仍旧不登大雅之堂。皇帝为皇后特意写一段戏,让人们真的感受到了皇帝对皇后的宠爱——
    这是为了让皇后高兴,不惜纡尊降贵!
    可以说,此时此刻,周皇后得到了所有人的羡慕。
    甚至有很多命妇后悔,当初为何没有让女儿参加选妃。
    如果现在的皇后是她们的女儿或族人,她们家族在崇祯朝的地位,那就不用担心了。
    有些人甚至觉得,皇帝对皇后宠爱太过,不是一件好事。
    可以说,今日这场宴会,让很多人津津乐道,也认识到了当今皇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李玉在后台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既是高兴,又感受到了压力。
    高兴的是自己没辜负皇帝的期望,成功演唱了词和戏。
    压力也在于此,那就是皇帝让他按这段唱词的风格,新编一部《女状元》。
    如果他编得不好,别说世人会骂他,就连他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
    毕竟这可是皇帝编写的,必然能在青史上记一笔的戏剧。他若出了差错,连自己都不会宽恕自己。
    但是这种新颖的曲和调,他心中实在没有头绪。昆曲和这种戏之间,存在极大差别。
    一个唱段还好说,完整的戏剧如何编,他实在没有头绪。
    若非如此,也不会在这次千秋节,只演唱这一段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