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23章 太府寺和工部六司

第223章 太府寺和工部六司

 热门推荐:
    第223章 太府寺和工部六司
    分税制的事情,绝不是在朝堂上说几句话就能确定的。
    群臣虽然想让财政更宽裕点,不想在做事的时候因为钱粮不足处处受制。
    但是朱由检提出的分税制,却是大明财政税收体系的大调整,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重组一遍。
    这其中的难度,让想明白的臣子不由得打退堂鼓。
    就连提出建议的毕自严、还有被任命为太府寺卿的郭允厚,都有这个念头。
    朱由检却不管他们怎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太府寺主要负责收和藏,收税和仓储的事情,以后都归太府寺。”
    “太仓银库等仓库,以后合在一起,在太府寺设立仓储总署管理。”
    “但是粮食等食物要单列,单独成立粮食总署管理。以后从各省收上来的粮食,直接就近入仓,由相关部门统一转运。”
    “各省督粮道、督册道等,改为布政司户政厅,负责收取赋税和转运事宜。”
    “户政厅设正六品主事一人,下属官吏不等。由布政司参政亲掌,吏部和户部高级官员部推。”
    “户部可直接对户政厅下达命令,进行相应管理。”
    这个措施,明显是增加户部的权力。让毕自严和郭允厚两人,都是纠结不已。
    从皇帝的态度来看,他对户部调整的事情,可谓筹谋已久。甚至之前的许多改动,都是在为调整户部做准备。
    如果不答应的话,户部主官可能会有变动,两人都可能担任户部尚书,也有可能谁都当不上——
    只有支持皇帝对户部进行调整的,才能在户部尚书上做下去。
    所以这两人一时陷入沉默,其余九卿之中,房壮丽很少插手吏部以外的事情,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薛凤翔已经投靠皇帝,通政使吕图南、大理寺卿张九德很少发言,温体仁、王永光、成基命还没上任。
    兵部尚书袁可立看着这些被皇帝驯服的官员,再看看四位内阁大学士也没有出言的意思,只能站出来道:
    “陛下,兹事体大,还请慎重考虑。”
    “税收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没有调整好,会关系到各地安稳。”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袁卿说得在理,所以就从北直隶、或者说顺天府开始改。”
    “北直隶没有布政司、按察司,各道官员一直是寄衔山东、山西。”
    “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并不是个好办法。”
    “朕以为六部可以都设立总务司,在下面设立直隶厅,直接管辖北直隶事务。”
    “南京六部同样如此,设立侍郎分管的直隶厅,直接管辖南直隶事务。”
    “这个尝试,就从户部开始。”
    “户部总务司直隶厅,由毕自严这个侍郎亲管,负责北直隶税收和转运。”
    “各省户政厅以后如何设置,就从北直隶积累经验。”
    这是增强南北六部权力,明确对南北直隶的管辖权。六部尚书对此,都是怦然心动。
    说实话,大明的六部虽然权力很大,其实对地方的干涉能力并不强。因为地方并没有对接机构,六部的命令无法保证实行。
    所以六部在重要事情上,只能向地方派出官员。效率很低不说,结果也无法保证。
    如果像皇帝说的那样,南北直隶设立直隶厅,各省设立户政厅。户部对两京十三省的干涉能力,相比之前就不可同日而语。
    以此类推,把吏政厅、礼法厅、工商厅等建立起来,六部对地方的干涉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
    几位尚书对这个后果,不得不慎重考虑。
    眼看气氛凝重,已经投靠皇帝,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工部尚书薛凤翔,有些谄媚地道:
    “臣以为这样很好,工部也应该设立总务司直隶厅,管辖北直隶事务。”
    “地方政务署工商科,也应当接受工部命令。”
    对他的识相很是满意,朱由检当即说道:
    “工商向来不分家,既然地方是工商科,工部就应该设立商务机构。”
    “拟旨,在工部增加商务司,负责商业事务。”
    “以后市场监督管理、贸易采购招标、工坊商行商会、契约合同规范等事务,都归商务司管理。”
    “总务司也同时设立,下属司务厅、直隶厅,负责日常事务和北直隶事务。”
    把这个早就想成立的商业机构,正式放在了工部。
    以后工部对商业事务,正式拥有了管辖权。
    薛凤翔心中一喜,又听皇帝说道:
    “屯田司郎中葛大同,前几天被门洞开弹劾下去了。”
    “刚才毕卿说的第二条建议就是屯田,朕看屯田事务,以后就由户部管。”
    “在太府寺设立农政总署,下设屯田署、官田署、田税署、农业署等,负责征收田税,对农业事务统一管理。”
    “毕卿家、郭卿家,你们觉得如何?”
    被皇帝追着逼问,还把工部的权力给塞过来,两人不能不做出回答。
    毕自严不能推翻自己之前的建议,只能委婉说道:
    “屯田司除了屯田之外,还有坟茔及堂碑、碣兽等事。”
    “臣以为应当归属工部,户部不负责这些事。”
    朱由检“嗯”了一声,装作没听出他的拒绝,向薛凤翔说道:
    “那就把这些事情,仍旧留在工部。”
    “它们都属于营造,那就放在营缮司,不用新设机构。”
    “为了弥补工部失去屯田司,从都水司中分出量衡职责,成立科技司。”
    “科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
    “科技司专门负责计量之事,负责度量衡标准、技术标准等。”
    “之前提到的专利,也由科技司管。”
    “这样工部就有总务司、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科技司、商务司六个司,还有督导的少府寺。”
    “这些要逐渐完善,朕给你一年时间。”
    这个设置,朱由检是把营缮司视为建设部、虞衡司视为资源部、都水司视为水利部、科技司视为科技部、商务司视为商务部、少府寺视为工程院和国资委等——
    把工业、工程、商业等相关事务,都塞进了工部。
    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部会越来越重要,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衙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