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68章 图书出版审查
    第168章 图书出版审查
    常朝结束之后,朱由检想到今日的事情,仍旧心有余悸。
    在群臣看来,今日发生的事情,就是他们建议增加阁臣、皇帝接受劝谏的小事。
    但是在朱由检看来,这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的大事情。
    如果他处理不当,这件事就可能变成大风波,甚至引起君臣对立。
    对这个苗头十分重视,朱由检在当天下午,就召见锦衣卫的官员,询问锦衣卫改制进展。
    魏忠贤垮台之后,朱由检就对锦衣卫进行调整,到如今已经二十日。
    这么长的时间,锦衣卫的一部分机构应该理顺了,应当开始运转。
    听取郑士毅、戚昌国、刘侨等人的汇报,朱由检知道他们还在对锦衣卫人员进行审查,任命了司长、厅长。
    但是一些机构的内部设置,尤其是皇帝没有指示明白的部门,他们还在摸索中。
    朱由检闻言皱眉,当即就下令道:
    “保密司下属各厅朕之前已经说了,先挑选人员完善。朝堂保密的事情,一定要多重视。”
    “官情司先设置一个会党厅,把集会结社结党的官员,优先调查出来。”
    “例如所谓的东林党、阉党,以及南方正在兴起的文社,都要多加注意。”
    “把这些党派的领导者、骨干、核心、边缘人员划分清,再把他们进入党派的原因查明白。”
    “这些人的老师、门生、同年、同乡要重点查清,不要朕问起时,你们却不知道。”
    这是对官员的调查,可以说是锦衣卫的老本行。
    虽然皇帝没有下令他们去抓人,但是调查官员的事情,锦衣卫却很乐意。
    因为这代表着皇帝愿意用锦衣卫对付官员,他们对官员有威慑力。
    在场的锦衣卫纷纷领命,又听皇帝吩咐道:
    “舆情司也要重视起来,先设一个历史处,负责收集历史方面的情报。”
    “尤其是涉及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的创作,要重点调查关注。”
    “不能让那些民间流传的段子,被人载入历史。”
    “相关舆论要认真探查,相关的历史书籍发现后就要上报。”
    “尤其是印刷出版的,更要仔细审查。”
    这是由朱国祯私修史书想到的,朱由检觉得不能放任。太祖成祖皇帝是大明皇室的祖宗,他们两人的形象,关系到皇权的稳定。
    不能任由文人诋毁,败坏他们的形象。
    甚至,朱由检想到后世的制度,觉得不但历史书籍要审查,以后所有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都要进行审查。
    只是现在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先从历史书籍开始,以后再增加种类。
    其实朝廷对这方面的事情也很敏感,而且一直都在注意,只是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人负责。
    郑士毅听到皇帝的吩咐后,当即就想起一件事情,说道:
    “隆庆五年九月,工科给事中李贵和上奏,广东东莞人陈建私辑皇明资治通纪,具载国初至正德间事,里面的内容多有传闻失真。”
    “因此这部《通纪》被朝廷禁毁,但是却有不法书商,打着禁书名号,大肆印刷贩卖。”
    “臣以为舆情司可以从查处《通纪》开始,探查历史舆情。”
    听到还有这件事,朱由检当即说道:
    “里面记载了哪些失真的事情?”
    “有没有这部书籍?”
    书籍一时是找不到,毕竟这部书是禁书,宫中没有收藏。
    但是里面的内容,郑士毅却听人提过一些,说道:
    “《通纪》里面记载有方孝孺被诛十族,说是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
    “还有仁宗诚孝张皇后大渐时,杨士奇举三事的事情。内容荒诞不经,以前所有史书未载。”
    “臣以为应当查处,严禁这部书籍。”
    朱由检听到《皇明通纪》不但编排成祖皇帝诛十族,还编造张太后的事迹,当即就是大怒,下令道:
    “朝廷既有禁令,那就应该严禁。”
    “舆情司和卫尉寺严查此事,收缴违禁书籍。”
    “这些内容源自什么图书,又被哪些图书采用,都要严查出来。”
    “这种编造的历史,不能任由民间流传。”
    又想起那些打着禁书名号,大肆贩卖的书商,朱由检下令道:
    “印刷禁书的商人,应该追究责任。”
    “贩卖多少禁书,就让他们收回多少本。”
    “如果收不回来,就罚十倍罚金。”
    “违法违禁行为,都要按律追究。”
    感觉要规范这些卖禁书的商人,朱由检又说道:
    “所有印刷出版图书的商人,都要让他们成立出版社。”
    “设立社长、总编辑,以及具体图书的责任编辑,对出版图书负责。”
    “如果里面有违禁之处,就从这些人开始追究相关责任。”
    “历史、军事、地图等内容敏感或涉密的书籍,要上交稿件备案。”
    “这些稿件,放在……”
    想了一下,朱由检没有放在锦衣卫,而是放在礼部,说道:
    “礼乐教化的事情,应该归礼部管。”
    “在礼部礼乐司成立出版厅,审读备案书籍。如果图书太多,礼部的人审不过来,可以让翰林院帮忙,他们都有学问。”
    “舆情司对所有出版的书籍,都可以提出疑问。有违禁之处的,可以让礼乐司审读后,决定是否要求修改或禁毁。”
    “决定做出之后,执行工作交给卫尉寺。”
    把这一整套流程,安排得极为完善。
    锦衣卫官员听到后,却是有些失望。因为皇帝没有肆意扩张他们的权力,而是把出版审查的事情,交给礼部去办。
    旁边记录的起居注官员,则是心中振奋。认为皇帝没有被进谗言的锦衣卫官员迷惑,做出了明智决定。
    他们都是翰林院官员兼职,对皇帝称赞翰林院官员有学问,当然与有荣焉!
    不过,对皇帝让锦衣卫设立官情司,而且调查会党,他们心中不免有些非议。
    好在这些人大多不属于两个党派,对皇帝调查官员虽然本能地反感,却也不得不承认阉党、东林党确实存在。皇帝了解这两个党派的人员是必须,否则对很多事情就不知所以然。
    锦衣卫的机构和作用,在他们面前展露了一点。让他们更加好奇,二十天前皇帝对锦衣卫到底做了什么调整。当日被隐藏的起居注,又记载了什么?
    怀着这些好奇心,起居注官员却不敢多问,甚至不敢把今日的内容传出去,以免被锦衣卫盯上,追查是谁泄密。
    之前武清侯一事,锦衣卫人员以保密司名义排查人员的影响,已经慢慢显露出来。
    锦衣卫这个机构,会重新让大明官员闻风丧胆!
    《明史》: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正统七年十月崩。
    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
    士奇举三事。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
    (这是明史采用的野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