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全球战略
要说讲血统,欧洲是真的顶!
王室之间通婚,搞到最后全是近亲。一战的时候,德国和英国,两位国王是舅舅和外甥的关係。
血友病几乎是王室里的通病了,就是为了所谓的纯血。
还有那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內部也是如此,叔叔娶侄女属於正常操作。
讲人种和血统,这在欧洲都不算什么稀罕事情了。
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五姓七望,也喜欢搞这种內部通婚。属於早期版本了。
发展到唐朝时有点玩不下去了,转而走上了通过联姻,吸纳外部人才的方式。
从版本上来说,绝对领先现在的魷鱼一千多年以上了。
即便如此,这种故步自封的玩法也无法长久持续,他们將所有资源都垄断之后,一个叫黄巢的落榜生站出来,一手拿刀,一手指著长安城说:“打进去好像很容易。”果然落榜生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只能欧洲人非常吃人种和血统论这一套东西,在人身上玩不下去了,转而去玩动物,
从进化的角度看,东亚人种確实进化程度更高一些。中国人甚至进化出了一种战斗基因,只是平时不那么显性。
进入战斗状態之后爆发,非常適合爆兵,战爭结束后,发生应激的比例也少很多。
金色人种说,在官方其实不受待见,一开始都是一些无良小报在宣扬。
但架不住报纸卖的好啊,加上欧洲在这个时期,確实比较崇拜中国,赶上英法这种列强在周帝国都乖乖的,西班牙人还被打了一顿老实了,荷兰人乾脆不打,自觉的离开。这个背景下,这套学说因为小报纸卖的好而流传开,大报为了销量,也顾不上什么影响了,跟上宣扬。
所以说,西方媒体是最没有底线的一群人在搞舆论,那个普立兹奖的创始人,早期就是搞黄色新闻发家的。
几百年的强势之后,欧美那套新闻做法被引进后,现在大家在网际网路上看到的那么多妖魔鬼怪,根子就在这了。
土军在第七次俄土战爭的表现,震惊的不仅仅是交战的双方,欧洲各国也被震住了。
工业体系相对完备的英法,都在抓紧研究线膛的量產工艺,奥斯曼自己搞不定,引进工艺又被拒绝,乾脆开启了买买买的节奏。
易下拉欣再次被召见,面对奥斯曼帕夏的要求,易下拉欣表示无法做到。尤其是周帝国的顾问团,已经撤出军队,准备打包离开的前提下。
最终易卜拉欣还是没抗住帕夏的要求,亲自出面前往公使馆,苦苦哀求顾问团不要离开,並开出了不菲的薪水。
公使馆这边不敢答应,表示暂时留下,派人回去请求国內的指示,再决定是否留下。
土军只能继续依赖法军顾问指导作战,左轮子弹的消耗却是无法补充的,只能派人前往周帝国,带上充足的真金白银採购武器弹药。
同时奥斯曼帕夏还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迎娶一位周帝国的公主。
奥斯曼这边还没出发呢,英法奥普俄五国已经先走一步,根子就在所谓金色人种的学说上面。
五家都派出了使团,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联姻!
男的女的无所谓,只要能联姻就行。
按照欧洲的制度,女子也是有王位继承权的。
別以为这是什么先进性的代表,完全就是生物学版本落后导致的男丁淡薄的產物。
各国使团的船只还在海上飘著的时候,沙俄使团已经进入了西寧王的地盘。
不是沙俄使团不想走海路,实在是要绕一个大圈子,还不如走陆路。
沙皇精选了几位年轻的贵族女子,跟著使团一起出发,能入皇帝的法眼最好,不能则儘量的与周帝国的贵族联姻。
对於这个神秘的国度,多一条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好的。
战场才是检验一个国家实力最根本的地方,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战场的表现,欧洲各国都不认为是法军的功劳,毕竟法军才去几天啊?
土军战斗力的提升,全靠周帝国的军事装备以及军事顾问的指导。
法军的顾问在与土军交流的过程中,同样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
比如,周帝国军事顾问给土军军官上课时,强调的一些基本的军事原则。尤其是一本《孙子兵法》,让法军顾问看完译本都大受震撼。
这可是两千年前的军事著作。
当然孙子兵法要分什么人看,没有战略眼光的人看了,基本等於没看。
周帝国的顾问也图省事,都是图吞枣的教,能不能领悟看个人了。
但是最基础的军队训练的方式,法军顾问是能学会的。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培养士兵对纪律和命令的服从,以及士兵之间的相互协同。
在法军顾问的要求下,奥斯曼方面进行了一些沟通,让周帝国的顾问和法军顾问之间,进行了几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周帝国的军官们,严守不干涉欧洲的原则,业务交流可以,但是想让他们介入不行。
这种做派,让反法同盟一方又高兴又难受,高兴是因为周军顾问没有在战时参与,这无疑降低了土军的战斗力,难受的是想要获得周军的装备,大规模的採购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周帝国官方唯一能放开採购的只有左轮,这玩意卖的贼贵不说。弹药价格更离谱,从纸壳子弹到铜壳子弹,两者价格翻了五倍。
一些欧洲的科学家,得知拉瓦锡在周帝国学习,並且获得了信任和重用的消息后,纷纷收拾行囊,想要去拜见欧洲最强化学家,向他学习。
这种人还不少,都是比较年轻的有衝劲的科学家,他们买一张船票,不管不顾的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程。
乾正九年(1811年),库图佐夫在兵力减少一半的前提下,在两次战役中击败了土军,並迫使土军投降。因此打破了两军僵持的局面,力不从心的奥斯曼帕夏怒急攻心,一病不起,一命鸣呼,
没挺到1812年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