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学霸:我在废土世界好好学习 > 第325章 323,被历史记住的名字
    第325章 323,被历史记住的名字
    青胶大学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是很大的,但是又因为学校还没开始正式本科生招生,校园里只有不到一百位博士生,所以,这里的日常是又安静、又空荡的,根本就不要抢。
    但是今天一大早,一群学生着急,而又无序地挤进了图书馆。
    图书馆三楼东厅的计算机文献区域,一群同学挤在玻璃展柜上,看着被馆藏的《华夏国家特重大基础科学项目初期论文集》原稿。
    这份原稿不但有苏瑜的签名,还有所有论文参与者的签名,是青胶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你们看,这是我的名字!”
    一位同学兴奋的在最后的致谢名单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名字被他自认为很帅气的写得很潦草,以至于除了他自己,别人可能都认不出来。
    这一刻,看着自己潦草的签名,他好后悔啊,早知道要被载入史册,一定认认真真的一笔一划的写下自己的名字了。
    现在写的龙飞凤舞的,除了自己,别人根本就人不错来!
    这一群挤在一起的学生们,一个个陆陆续续地兴奋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不过这以后计算机编程语言都变成汉语了,会不会内存增大啊?”
    “这论文集也根本就不是给我等小民准备的,我们还是要等有大佬完成知识整理,我们才能读懂的!”
    这群可怜的小博士生,真的是遭受了身心双重的折磨!
    这一段时间跟着苏瑜院士做项目,真的累的要死!
    现在,看着自己的名字留在了这份论文集最后长长的“致谢名单”里,他们觉得一切都值了,甚至后悔当初没有再努力一点。
    关键是有的时候,他们自己导师被苏瑜院士骂了,又会来骂他们。
    “哎呀,这是我的名字!”
    “几百份论文啊,别说学完了,我踏马的读完直接升天了!”
    当然,那还是未来,现在他们还只是一群不愿意“做作业”的“小学生”:
    “哎,这还是初期论文集呢,加下来还有中期、末期,一共三期呢,我们要学到什么时候啊?”
    能被苏瑜挖来青胶大学都是大佬,而这些大佬带来的博士生也都是精英,这一段时间内,他们也在苏瑜国家特重大基础科学项目里做着打杂工作。
    因为这一份论文集是会被载入人类文明史的,后人学《世界历史》,在学习关于计算机的历史时候,一定会提到他们的。
    尤其是一开始几个月,即使他们这些打杂的,也是24小时待机,全年无休,堪称“007”:凌晨下班,又凌晨上班,一周7天。
    而在不久未来,这张致谢名单里的这群“小博士”,也都成了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权威,
    “这个不会,因为这是一整個体系,不但有编程语言的改变,也有存储和数据处理模式的改变,一切都是朝着更优方向走的。”
    “牛逼啊,这是改变了一个时代啊!”
    “是啊,很荣幸我们参入了这场变革,我觉得我的人生有意义了。”
    “不说了,啃书、啃书!”
    时间一天天过得很快,苏瑜手里的国家特重大基础科学项目已经步入正轨了,尤其是自从那初期的论文集发表之后,有了这份论文集当做“教科书”,很多基础项目都不用苏瑜操心了。
    所以,这中后期的项目,更多的像是一场场的进修班,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各大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都排着队,等待着来该项目工作的机会。
    即使这里的工作压力很大、报酬很少,也丝毫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而这就意味着,苏瑜最近轻松了很多,他最近都有时间读读最新的论文文献了。
    最近几年,苏瑜都是读华夏的期刊杂志,因为很多前沿的文章、很多影响力大的期刊杂志都是华夏的。
    好久没读《nature》了,苏瑜翻看一看,这一期的期刊里,就只有两篇英文论文,剩下论文语言都是中文。
    而且像是曾经华夏人用英文发论文一样,这些中文论文中,很多还是外国人用中文发的。
    苏瑜对此还是挺惊讶的。
    不过想想也是,最近十几年来,前沿的学术都是华夏人创造的,很多专业专业的学术术语,从中文翻译成外文就变意思了,想要把握最前沿的学术走向,就要学会自己读汉语原文。
    窗外的阳光还不错,安下心来的苏瑜开始认真读文献了,最近一直都在输出知识,他倒是真的很久没读书了。
    而在这一期的《nature》,来自江城大学一位博士生关于超高温自发电材料研究的论文,引起了苏瑜的注意。
    相比其他专业,江城大学的材料学专业并不是该校优势学科。
    但随着华夏这几年整体高校的发展,江城大学的材料学专业也是能挤进世界前50的,要是精确到苏瑜材料学,排名还能靠前一些。
    毕竟自从2035年以后,材料学高校世界排名前百个高校,都是华夏高校,作为国内的重点高校、新的世界名校,江城大学的排名自然不会太差。
    尤其是10年前建成的江城大学苏瑜材料实验室,也是世界排名靠前的材料实验室之一,在室温超导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该实验室虽然无法跟滇省大学的室温超导比,但还是很厉害的。
    读完了《nature》上,江城大学的这篇论文,苏瑜来了兴趣,放下来杂志,开始认真思考了起来。
    他记得前不久,主持国家空间站项目的岳子先院士曾经跟他提过关于自发电材料在太阳探索下的瓶颈问题。
    而这篇论文中超高温自发电材料研究内容,刚好给了苏瑜灵感。
    苏瑜急忙找到了前不久岳子先院士给他发来的太阳探索的资料,仔细的阅读了起来。
    这种“自发电材料”,虽然是苏瑜研发的,苏瑜也完成了该材料的理论知识建设,但是当这种新的材料和新的知识被全世界普及后,它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很多新的开发引用,都是苏瑜意想不到的。
    所以即使苏瑜是这种材料的发明人,现在他也要认真阅读各项资料和文献,才能对岳子先院士的项目有所把握。
    而读完了所有的资料,苏瑜朝着身旁的工作人员挥挥手,指着发表在《nature》的那篇论文,开口道:“你去忙我这论文的作者找来。”
    “我看叫什么。”说着苏瑜翻看了论文,找到了作者名“吴振”,继续开口对工作人员开口道:“吴振,你问一下这位吴振博士我想跟他做一下学术交流,问问他有没有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