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5章 莫斯科在上强度(第三更,求订阅)
军用运输机的舱门“哐当”一声合上了。
隔绝了地狱岛咸腥的海风,只剩下引擎低沉的轰鸣在舱内回荡。
坐在舱边座椅上的马尔德,囚服早已换成一套深灰色正装,这是他入狱时穿着的衣服,按道理来说,他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重新穿上它的。
可是现在却又一次穿上了它,手工定制的正装贴在身上有种久违的踏实感,但更多的是舒适感。
机舱内很安静,除了引擎声,只有偶尔传来的纸张翻动声。马尔德的目光悄悄扫过坐在对面的几位官员:带头的那个年青人,就是给他带来自由的那家伙。这会他的指尖夹着钢笔,正低头看着文件;右边的男人则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眉头却微微皱着,像是在思考什么难题。
而机舱里更多的是军人,但是他们显然不是军队中的军人,因为他们的军装并没有军队的徽章,曾经在军队中服役的马尔德一眼就认出来,这些家伙绝对都是精锐。
他们身上都带着一种强悍、肃穆的气场,让马尔德不自觉地猜测他们很有可能是特种部队。
情报官员,特种部队……
这两者的结合,似乎征兆着什么。
他的心里有些疑惑,——从地狱岛的单独会客室到这架军用运输机,不过短短几个小时。昨天他还在监狱的高墙内,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疲惫的生活,以为终身都要被囚禁在那片地狱之中。
可现在,他却坐在飞向未知目的地的运输机里,距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有些不真实感。
但也只是片刻而已,什么疑惑反倒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自由了!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自由,这个他曾经以为再也触碰不到的词语,现在却变得如此具体——他可以离开监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吃一顿没有定量的饭菜,去呼吸自由的空气。
只要他能完成那个任务,这些愿望都能实现。
马尔德深吸了一口气——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但他能猜到,他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工作。
他要制造的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产品”——能以假乱真的埃赛俄比亚比尔。曾经因为制造假钞锒铛入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产品不够精美。
而现在……可以更精美一些,不是精美,是更完美!
引擎的轰鸣声忽然变得更响,运输机似乎正在爬升。马尔德再次看向舷窗,云层渐渐变薄,阳光透过舷窗洒在他脸上,温暖得有些刺眼。
他微微眯起眼睛,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了弯。
茫然也好,未知也罢,只要能获得自由,这比所有的一切都重要。
……
对于调查部的行动细节,李毅安从来不曾关心过,这很正常,微操说起来容易,但是要是事事微操,就仅仅只是人累死了那么简单了。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才是上位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给调查部的任务是什么?
就是尽可能的让埃赛俄比亚成为俄国的出血孔,只要他们能够达成这一点,无论他们做什么,官邸都会批准。
当然,这个“无论”是有前提的,总不能违反人类良知的底线吧。
这种事情,自然会有调查部那边自己去把握。
和过去一样,清晨在翻看了调查部送来的《每日情报简报》时,李毅安和过去一样,把重点放在美苏等国的情报上,经过几十年的耕耘,现在的调查部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西方各国的渗透。
但唯独对苏联的渗透基本上为零。所以情报都是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
“……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埃赛俄比亚代表时表示,将会继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其抵抗帝国主义入侵援助……”
这意味着什么?
就是表明埃赛俄比亚对克里姆林宫的重要性了,所谓“国际主义义务”,是在克里姆林宫做出全面援助埃赛俄比亚的决定后,其《真理报》发表社论《国际主义者的神圣使命》,将其的在埃赛军事行动定义为“应埃赛政府请求,协助清除帝国主义代理人”。文中特别强调苏军行动是“履行阵营集体安全义务”。
后来他们又发表声明称:“苏联军事存在是防止埃赛俄比亚沦为帝国主义傀儡的必要措施”。
总之一句话,埃赛俄比亚战争的重要性,在莫斯科那边被不断的“升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