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尼古拉耶夫的话,古谢夫点了点头,然后说到:“是啊,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想到而已……”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米哈伊尔看着面前的汽车工业部的部长说道。
既然产品已经快投产了,下一步自然就是制定价格了,这个权力不在汽车厂也不在汽车工业部的手里,在莫斯科,在国家计委的手中。这样的会议需要古谢夫亲自参加,以保证汽车制造厂的利益。
“可是这里呢?只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从去年3月厂房地基开工,到10月,厂房基本完工……”
所有人都有在期待着它,期待着这款汽车的到来。
在这位汽车工业部部长感慨时,一旁的尼古拉耶夫则说道:“可不是嘛,谁能厂房可以建这么快,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担心厂房的保温问题,可谁曾想,他们使用的岩,居然比厚实的砖墙更保温!”
是古谢夫就问道。
岩,是一种特殊的保温材料,它是优质玄武岩、白云石等为主要原材料,经1450c以上高温熔化后采用高速离心成纤维,同时喷入一定量粘结剂,进行固化、切割,形成不同规格和用途的岩产品。
古谢夫的心里“咯噔”一声,暗叫着不妙,即便是汽车工业部的部长,他也知道,这些家伙的“破坏力”,他们只要稍微做点文章,就可以让一件产品亏本销售,于是便小心翼翼的说道。
当身处莫斯科的高光耀沉浸这个温柔乡的时候,在莫斯科以东的日古利,却有上千名同胞在那里工作着,这些人之中既有来自大众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有一些基建人员和来自各个机械公司的技术人员。
几乎每一个苏联人都在期待着他的投产,都在期待着自己能够成为他的车主。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钢铁,汽油,橡胶这些资源都是对国家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全部应用在民用汽车的生产上。”
“在此之前,我们做梦都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所有的厂房建设,过去我们建设这样的工厂,仅仅只是厂房就需要至少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
“我这两天就要返回莫斯科参加汽车的定价会议。”
乐不思蜀,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
“部长同志,我认为你的胆子应该再大一点嘛。”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就是如此,总是会沉迷于眼前的欢愉之中。
“嗯,暂时就由你来负责,一定要保证工厂建设的速度,我们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第一辆汽车,要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它。”
一座座巨大的现代化钢结构厂房耸立在大地上,火车每天都会运来一节节集装箱,那里满载着从长安等港口运来的机械设备,伴随着厂房的完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完成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古谢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即便是他价格提高了20%以上,就这还被认为太过保守了。
“真的没有想到啊!”
“1300卢布!”
古谢夫问道:“是的,就在几个月前,我们的研究所已经试制出了这种材料,相信很快就能国产化,还有彩钢瓦、h型钢梁……”
米哈伊尔看着面前的这些人解释到:“而且如果汽车的价格太便宜了,些为此放弃房子的人就会觉得他们吃亏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心理。嗯,就是这样。”
米哈伊尔直接了当的说道:“我认为价格应该更高一些!”
“更高?”
他们的努力下,一座崭新的汽车城已经显现出了雏形。
古谢夫和其它无不是面面相觑的看了一眼,然后他有些好奇的问道:
因其质量轻、导热系数小、吸热、不燃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工业设备及管道保温、船舶隔音等领域。正是靠着这种保温材料,才让钢结构厂房能够承受得了俄罗斯寒冬。
乐不思蜀的高光耀,不仅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到红场去献,还忘记了给卡特琳娜的电话。
尼古拉耶夫介绍着这些技术上的突破时,他的心中更多的是感慨,过去他们也曾在外国杂志上看到这些新技术,但是却并没有采用它,因为国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许多苏联人为此甚至放弃了他们的房子——那这也是当初给那些人的选择,他们是选择住房还是汽车?
这个价格,是根据汽车原料、工时等各方面的数据计算得出的,虽然还没有进行生产,但悬殊不会超过1%。
面对部长的叮嘱,尼古拉耶夫说道:
“什么还要再大一点?”
站在山上,凝视着山下的工厂,古谢夫感慨道:
想了一会儿米哈伊尔给出了一个他认为非常合适的价格。
“我看,就卖3600卢布吧,我觉得这款汽车再合适不过,这样一来,大家都会认识到,这是一款非常先进的汽车,他们也就会觉得自己让出房子是非常划算且值得的。”
一瞬间,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是什么概念?在现在的苏联,人均月收入100多卢布,科学家和大学教授超过200卢布/月。这样算下来,买一辆车也是需要一个苏联家庭多年的积蓄。
而米哈伊尔一张嘴,就把汽车的价格提高了差不多三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