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戚的,你特么疯了不成?”
大宁城中,看着身前的舆图,再看看指着戚金在地图上指着的位置,王在晋可谓是目瞪狗呆。
本以为,他王在晋督蓟镇之兵,收复大宁,给皇帝拍着胸脯保证能守住大宁就够狂了。
那里想到,戚金这人更狂。
他想直接干出去,干到应昌去。
“王总督,你看这舆图。”
伸手指着地图上,应昌的位置,戚金的目光中满是精光。
“辽西与漠北之间,被连绵不断的山区所隔断,中间只有应昌(今赤峰西面)这有一个河谷缺口(西拉木伦大峡谷)。”
ps:峡谷地处赤峰克什克腾旗境内,大兴安岭山脉南缘,沿西拉木伦河延伸,全长340公里,宽50公里。
“我查阅史书得知,洪武三年,元顺帝病死在应昌后,其子就是在这里继位的。”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出兵攻克应昌后,留下部份军队驻守这里,探听情报,主力撤回蓟州修整。”
“当年,太祖爷曾经传诏书给蓝玉,说前元的司徒阿速等人已经投降,推断北元内部人心恐慌,纪律散乱。”
“我觉得,就是因为蓝玉占据了这里,才会造成北元内部人心惶惶,兀良哈三卫投降。”
“如今,只要我们拿下这里,辽西鞑靼诸部就难以逃遁,成为了瓮中之鳖。”
“太远了,后勤完全跟不上。”
听到戚金的话,王在晋虽然心动,但还是摇头拒绝道。
“此番出关作战,我们能拿下大宁、营州两卫,以及半个开平卫就完全够了。”
“现在若是继续出兵北上,就会刺激到林丹汗。”
“我们若是拿下了应昌,堵上了林丹汗派遣番僧前往吐蕃的路,就是为了他的佛王,恐怕林丹汗就会跟我们拼命了。”
伸手在桌上拍了拍,王在晋看着戚金劝说道。
“戚帅,莫要冲动行事啊。”
“京营的优势是火炮,是火铳。”
“蓟州兵马的优势是修筑关隘,阻塞道路。”
“而想要做到这些,都需要朝廷辎重支持,沿途押送。”
“而从大宁到应昌,沿途之中不是山路崎岖难行,更不是一马平川,这种路途对于我们的后勤来说,一旦被鞑靼人劫掠,大军立时陷入绝境。”
戚金提议拿下应昌,已经是军事冒险了。
虽然他很心动,但大明军队,尤其是京营,不敢承受吃上一场全军覆没败仗的风险。
一旦战败,京中那振武给百姓找活的皇帝和包括整个内阁、六部在内的朝廷决策层,都要承受巨大的政治被动。
“我们还有下一次动兵的机会吗?”
听到王在晋的话,戚金的语气中有些颓废。
出关作战,收复失地,这是大明多少武人的夙愿。
然而,即便是当年他的叔父戚继光,也是当朝首辅张居正在背后支持,也仅仅是能做到领兵戍边,主要防守,根本没有出关收复失地的机会。
这次他能领兵出关,还是去岁喀喇沁攻破了大明边墙,惹怒了皇帝,这才有出兵作战。
否则,他根本就想不到,大明朝堂有什么动力支持军队出边作战。
“有!”
听到戚金的话,王在晋肯定的点了点头。
身为文官,王在晋的消息渠道自然是比戚金多一些的。
毕竟,戚金徒弟在锦衣卫任职,他还要避嫌,但王在晋却是和毕自严、汪应蛟等高官时有书信往来,进行沟通。
王在晋从毕自严等人的书信中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一次兵出关外收复失地,只是一个开始。
“三年,给我三年时间。”
伸出三个手指比划给戚金,王在晋道。
“给我三年时间修葺道路,安定百姓,囤积物资,到时候定能支持戚帅出兵,拿下应昌。”
“好。”
听到王在晋的话,戚金点了点头,但是对于他说的还能再次出兵保持悲观态度。
大明朝堂上的妖魔鬼怪太多了,即便是皇帝用刀子在给人改思想,一时间也难以彻底的扭转过来。
别的不说,迄今为止,大宁卫上下官员都没配齐就足以说明,朝堂上对于大宁卫是个什么态度了。
地方打下来了,大宁卫翻阅史书,又根据现状划分的各个行政区内,官员全都是军中的识字将官担任,就没几个读书人愿意跑到这不毛之地来。
对于这个问题,不止是戚金发现了,京城之中,一群高官正在廷议此事。
“山东道御史郑鄤并其他官员十四人。”
“弹劾戚金和王在晋,说他们在关外作战,兵部难以堪合其功,有杀良冒功之嫌。”
身前放着一堆奏本,身为监察寺卿的周应秋拿出一本,说出其中内容后,抬头看向兵部尚书黄克瓒道。
“兵部有什么要说的?”
“胡说八道。”
闻言,黄克瓒当即摇头道。
“兵部员外郎张光前就在大宁,我从未看到过任何与此事有关的公文。”
“嗯。”
听到黄克瓒的话,周应秋点了点头,将奏本拿起来给在场众人展示了一下。
“陛下朱批,令之往大宁卫任事。”
“咕噜。”
听到周应秋的话,郑鄤咽了口唾沫,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
“饶命,诸位明公饶命啊。”
大宁卫那是什么地方。
朝廷刚刚收复,遍地麻匪流寇,别说是去任事了,就是不把小命丢了都是好的!
他们刚刚弹劾人家,这现在到人家的地头上,王在晋和戚金两人能让他们落得个好。
被麻匪给劫了,被熊虎给叼走,被鞑靼人给杀了,甚至于翻车摔死。
郑鄤给自己都想好四种死法了。
“你求我们没用,这是陛下的朱批。”
听到郑鄤的话,周应秋拿着手中的奏章向南方拱了拱手,然后将手中的奏章递给身边的文书,让他拿给吏部尚书吴亮嗣。
“监察寺有规定,谁弹劾,谁举证。”
“现在陛下也不问你是否诬告,只是令你往大宁任事,已是开了天恩。”
“到了地方后,一定要用心任事。”
说着,周应秋就看向了对面坐着的吏部尚书吴亮嗣。
见状,手中拿着一份舆图,一份官员名录的吴亮嗣抬头看向十四个御史问道。
“按制,吏部任官要糊名填榜,依官职职责和在任功绩任官。”
“但诸位是陛下御批,令往大宁任官,可以自选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