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往后,想来是没人再说什么与民争利了。”
翻看着一本本已经汇总到了自己身前的帐本,毕自严叹了口气。
以往,但凡朝廷想开个官厂什么的,都有人上奏聒噪说什么与民争利。
但他这次南下将南直隶一分为三,天下人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与民夺利。
是的夺,而不是争。
争,还需要竞争。
但夺,直接就是明抢了。
南直隶的问题引爆后,乱到冬日,才算是稍微有所平稳。
趁着这难得的平稳事情,毕自严才真正的有时间对自己这趟南下的收成进行一个汇总,真正的认识一下南直隶。
然后,毕自严人都麻了。
抄家一时爽,事后火葬场。
这些天从南京到北京的弛道上,锦衣卫的缇骑是一天一批的送奏本。
新设两道的官员需要吏部任命,抄没的田产需要县官代管,抄没的作坊需要宫里派人经营,失业的百姓需要安顿。
种种事情让毕自严忙的恨不得将自己分成六个。
在京城时,他还能有六部尚书可以商议,但在南直隶,他只有一个曾经的下属王之采可以托付大事。
啥?徐光启?
徐老倌这人你让他去帮着宫里整顿工坊,理田安民他可以。
但你要是拿其他的政务去寻他,徐光启是一推四五六。
主导两省新政,这种事情不是经年老吏,没干过一省布政使、巡抚的人,真的是扛不起来。
看完了查抄到的茶田册,拿起第二本的账本,毕自严的脑门山就不由的浮出了一堆的问号。
这是从哪儿抄出来的一堆磨坊?
看完了查抄的一堆磨坊之后,毕自严的脑门上浮现出了一堆的问号。
南直隶的大户们搞这么多的磨坊是做甚?
看完了账本后,毕自严尤觉得不对劲,当日就带着一队卫士出了南京城,在乡间转了起来。
当夜,一道饱含杀意的奏本八百里加急入京。
“暖和吗?”
“非常暖和,穿在身上暖洋洋的。”
“马屁精。”
“这怎么能是马屁呢,这是真的暖和。”
听到汪应蛟的话,周应秋不由的不挑眉,反驳道。
“羊毛布料所制,柔软而又保暖,不是普通布料可比的。”
“老夫看看。”
身体前倾,凑到周应秋的身前,拽过周应秋的袖子仔细的揣摩了几下后,汪应蛟伸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
“感觉,是和料不一样。”
又揣摩了一下自己身上的袍,汪应蛟有些羡慕。
他当然不是买不起一件衣服,而是羡慕这皇帝赐下的衣服。
抬头看了眼上面空着的主位,汪应蛟趁着皇帝还没来,对身边的周应秋道。
“最近的那事,你听说了没有。”
“京中最近有风声,说南苑已经建好的房舍今岁三月就可以启用了。”
“启用,用来做什么?”
想事一锅烟,塞过活神仙。
在皇帝和京营的带领下,现在烟草这东西,有风靡京中的趋势。
给自己点上了一锅发酵烟丝,周应秋看向汪应蛟问道。
南苑皇帝动大工的事情他当然知道。
但他不知道皇帝到底在修什么,因为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皇帝让城建营在南海子修地球,越修他们这些人的心中就越慌。
因为从已经平出来的地基上看,皇帝完全就是要将南苑营造成一座新城。
“不知道,但内务府的太监们近些日子却是已经动了起来,宫中拿出了五十万两银子让人购置桌椅板凳、帘车笔墨诸物。”
“五十万?!”
听到汪应蛟说出的数字,周应秋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这都十个朕了,皇帝这是打算做什么?
然而,不待周应秋仔细思索,周应秋一抬头,就看到浑身杀气的皇帝从后堂走了出来。
“臣等恭请圣安。”
“坐。”
手中拿着毕自严的奏本,怒气冲冲的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朱由校就对身边的太监道。
“把毕自严奏本的抄本给诸爱卿发下去。”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不敢怠慢,连忙让人将毕自严连夜加急送入京师的奏本发到众人的手中。
“【豪绅以磨坊令民不许种粮疏】”
看到抄录出的奏本上的名字,周应秋的眉头就是一跳。
“没有想到,朕实在是没有想到,这南直隶的豪绅为了让南直隶的百姓不种粮,居然使出如此下作的手段!如此的不将百姓当人看!”
皇帝手中的奏本在桌上一拍,在场的六部九寺官员的心就是一跳,连忙看起了毕自严的奏章。
问题也不大,就是南直隶的士绅豪右们为了让百姓不种地,垄断了磨坊。
粮食从生产到最终吃到嘴里,主要是四个步骤,分别是种植,收储,加工,销售。
没加工的粮食,除非是饿疯了,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稻谷需要脱壳,麦子需要打谷。
豆子。。。这个一般是用来榨油、做豆腐、或者干脆用来当马料。
毕自严的这份奏章,是说朝廷这轮在南直隶抄没了一堆的磨坊,他跑到乡间查看了之后才发现,这那里是磨坊,这分明就是一个个的粮铺。
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但随着南方的经济发展,开始走出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做工,提高了、桑等原材料的需求量。
后世人都知道,工厂越是靠近原材料供应地,成本也就越低。
而南直隶的豪绅们自然也懂这个道理,为了让南直隶的田亩为他们供应原材料,自然也就将目光投向了本来应该种粮的良田。
他们选择让百姓种粮活不下去,以此逼的百姓给他们不得不给他们种桑种。
以松江的一个叫徐大柱的农户为例,毕自严讲述了整个中都、江苏两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徐家据说还和当年徐阶徐阁老是同宗,但他却是每年都要给徐家种,不种连吃的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