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217章 张公,上路吧

“张公东西掉了。”

伸手指了指地上的玉璧,赵宇眯起眼睛道。

“杂家在内察府当差,是东厂魏大珰的手下人。”

“哦,哦。”

看到脚底的玉佩,张问达有些发楞。

太阳打西边儿出来的,这太监居然不收贿赂了?

再听到赵宇的那句东厂魏大珰的话,张问达只感觉自己的大脑一阵眩晕。

东厂太监领着锦衣卫搁他家外守了一晚上!

还看着他的好友来为他举办践行宴!

他怎么突然感觉脖子凉飕飕的。

“张公,这东西,还是要系好的,不然容易摔碎。”

从地上拿起玉佩,用袖子擦拭了一下后,赵宇将东西递给张问达道。

“陛下知道张公思乡心切,又担心路上不安全,故此派遣我们相送。”

活脱脱的就是一个笑面虎,赵宇接着道。

“三日之前,刘公公前来送封增圣旨时,就已经说过,想来,张公公是已经准备好了。”

“这。。。还有些东西需要带。”

闻言,张问达犹豫了一下,打算看能不能将时间拖延一下。

“这个好说,让管家留下处理就行了。”

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打算,赵宇笑眯眯的到。

“张公若是担心管家处理不了,也可以开个价钱,宫里将东西都买下了。”

说着,赵宇双手揣在袖中,抬头看了眼太阳道。

“中午时分,我们就出发,若是张公不至,杂家也就只能对陛下如实相告,张公。”

说着,赵宇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对方。

“抗旨不尊。”

“我这就去办,这就去办。”

听到赵宇的话,张问达瞬间就流下了冷汗,忙不迭的道。

看着急匆匆回了府上的张问达,赵宇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他以前是个给皇宫看大门的,最近才调入东厂。

他的人生信条就两个字,忠诚。

来之前,皇帝可是亲口和他说过的,一定要亲自将张问达送回故乡,路上不许迁延!

不是每一个太监都是王安。

也不是每一个太监都是魏忠贤。

宫里的太监来源复杂,但多半都是活不下去,用裤裆哪儿玩意儿换口吃食。

现在,皇帝不但给了他们一口饭吃,还给了他们能看的到的希望。

这些人也会拿出自己该有的忠诚。

一直到午时,张问达才孤身一人,简单的带了些行礼细软,就出门上了太监准备的马车。

“驾!”

随着车夫一挥马鞭,大明的左都御史张问达,正式离京。

而就在这不久之后,西苑。

“张问达出城了没?”

突然合上手中的奏本,朱由校转头看向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方才回报,午时出的城。”

“这个废物,总算是走了。”

闻言,朱由校将手中的奏本放下,不由的冷声道。

“看看他管的都察院,派去南方几个御史查为何会欠税的事儿,但这都几个月了,还不见回报。”

“。。。”

听着皇帝的话,刘时敏缩着脖子,没有出声,装哑巴。

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朱由校心里暗暗思索。

让御史去查税,肯定是查不清的。

先不说官官相护。

就是南方那个地儿,那就是个不恭顺,不忠诚的地儿。

以大明的内阁首辅徐阶举例,早在隆庆时期,海瑞巡抚应天期间,徐阶家的田亩就在三万亩往上。

他徐家哪儿来那么多的地,全都是下面的士绅挂靠过去,交钱给他家,好逃避朝廷税收。

结果就是,肥了徐家,穷了朝廷。

再往后还有苏州太监孙隆意图收工税,结果差点儿酿成民变的事儿。

以及,恶心人的五人墓碑记。

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朱由校心思微转。

南方地区,先不说税改了,就是把应收的都收上来,朝廷的压力也能减轻很多。

“用俗语,直接下诏书给那几个御史和南直隶、浙江等地诸多的知府衙门,五月之前再不给朕个答复,那几个御史就不用回京了,直接回家种田去,让那些个知府老爷们也和他们一块儿走。”

“奴婢领命。”

知道皇帝正在气头上,刘时敏不敢多说什么,连忙向外面走去。

重新翻开眼前的奏本,朱由校忍不住摸了摸下巴。

他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都察院派去南方的御史呢?

因为在南直隶的王体乾给他又上奏本了。

“每日五万枚,尤有不足,商户争相抢兑,更有加钱兑银者。”

看着王体乾对南直隶兑银场面的描述,朱由校搓了搓牙子。

这南直隶到底是有多少存银?

对于如何改革大明这个乱糟糟的经济政策,朱由校现在真的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现在的南直隶,真的就跟个无底洞一样,都丢了一百万枚银币进去了,居然连个水都没泛起来。

思考了一会儿,朱由校终于一拍桌子,下定了决心。

给南直隶的银币每月再多上三十万枚,税务转移!

ps:修史是个力气活,皇帝在上面看着呢,每段话,每段记录都需要仔细斟酌。

就像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词语一样。

同一件事,不同的描述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故此,修史的周期相当的长。

神宗实录全五百九十四卷,从隆庆六年五月,到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天启元年开修,英国公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天启三年,又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崇祯上台后,又改了总裁官,一直修到崇祯三年十一月才修完。

而光宗实录,全八卷,记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叶向高为总裁官,天启三年才修成。

而天启,也就是熹宗实录,是记天启元年正月到七年十二月。崇祯元年,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修到明亡都没修完。

就着,螨清入关后,前大学士冯铨降清,续修熹宗实录。

有说法是冯铨因为自己献媚魏忠贤,为了蔽丑,抽除了和自己相关的内容。

故此,天启实录(梁鸿志版)七十九卷,史语所版则为八十六卷。

但,天启实录被改动的地方不说,光是缺失的部分,初步估计就在二十卷往上,因为不止是天启四年六七月份,天启元年开始,就有很多月份的内容缺失了。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