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200章 汪文言的初亮相

直接拿着做教材,他不现实。

理工男的治国思路是什么?

是分门别类,各司其职。

现在,处理了一批言官之类的后,朱由校就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

张问达这个左都御史,能滚蛋了。

现在,那群言官被送去了搬砖,差不多就清空了科道两衙。

大明的监察机构需要着手重塑了。

手指在桌面上敲动,朱由校思索着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都察院,六科,内阁。”

这是一条线。

大明有一个惯例,叫做非翰林,不入阁。

不考上翰林院庶吉士,没进入过翰林院,是没有资格进内阁的。

这个惯例,是英宗后形成的。

科举五卷,最后一次的殿试卷。

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

然后,这些人就有机会进入内阁,掌握票拟权。

对于这种潜规则,朱由校不打算遵守。

这是一种大明的独有的平衡。

本质上说,还是当年土木堡之变的后遗症。

夺门之变后,朱叫门想要再次握住权力,就必须君权给相权做出让步。

皇帝让出权力给内阁,但这份能拿到这份权力的人,被紧紧限制在了翰林院。

但现在的大明可不是土木堡之变后,皇威受损的时候了。

在朱由校心中关于朝政的设置中。

行政、财务、监察三权分立,而内阁则需要起到一个居中处理的作用。

这么大的权力,是翰林院出来的那群死读书、读死书的庶吉士,能做到的吗?

很明显,他们做不到。

翰林院能出一个张居正,就已经是已经耗干了翰林院的寿命。

看看后来的翰林院都出了些什么玩意儿。

“把各地巡抚的名单,给朕送来。”

靠在椅子上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对身侧的太监道。

再从下面挑一挑,看能不能挑选出人才吧。

而就在皇帝为接下来如何施政考虑时。

应天府,魏国公府后的小工坊之内。

皇帝铸了银币,后面还要重启金银之禁。

但是银币的铸造,管理非常严格,禁止盗铸。

敢盗铸就是个死。

但由于皇帝给应天府的额度太少,就算是有宫内的太监到了应天府监督,徐弘基还是动了歪心思。

四成的火耗,这是在从他们身上抽血。

徐弘基和自己的儿子徐文爵两人,此时正焦急的等着银匠的成果。

期待的看着工匠用铁钎将银料缓缓倒入泥模之中。

好不容易待到银料冷却,敲碎外面的泥模,几块黑不拉几的银币就漏了出来。

皱着眉头看着工匠清理银币的表面,徐弘基有些不满。

“这黑斑清理不掉吗?”

看着这枚银币,徐弘基问道。

这和从顺天府送来的银币,外观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小人退火试试。”

对于家主的不满,这匠人也是无奈,只能提出自己的补足办法。

然后,就得到几枚暗黄色的银币。

最为关键的是,皇帝铸造的银币上,可是有着非常精细的麦穗,而且银币边缘还有九十六道内陷棱。

而他铸造出的麦穗,则是已经连成了模糊的一片。

这和锃光瓦亮的大明官版银币相比,根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属于一眼假的类型。

“让匠人雕刻一下?”

看着父亲手中的银币,徐文爵提议道。

“那就太耗费时间了。”

闻言,徐弘基摇了摇头。

“而且,雕一枚银币出来的成本,恐怕比我们去皇帝换都要高了。”

说着,徐弘基拿起那枚银币放在嘴边吹了吹。

但却是吹了个寂寞,丝毫没有响声,弹起来声音也很是沉闷。

“父亲,这能的出去吗?”

“你说呢。”

闻言,徐弘基瞪了一眼儿子。

“应该能吧,怎么说,也是银做的啊。”

作为世镇应天的魏国公的公十代,徐文爵这小子突出的就是一个目无法纪。

“能个屁!这种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货的银币,一旦拿出去,恐怕那些从京城来的官儿就像是狗一样扑上来了。”

“京城里三个伯爷因为私铸铜币被皇帝砍了脑袋,全家都被送去了琼州。”

“你可以想想,到时候我们一家人会不会被械送京城。”

“至于吗?”

闻言,徐文爵有些不信的道。

“皇上不是方才娶了堂妹做皇后吗?怎么会对我们动手呢?”

“九代人了,你觉得皇后娘娘会为了哪个徐字救我们这魏国公府,还是为他们定国公府考虑?”

闻言,徐弘基看着这个蠢货儿子,恨铁不成钢的到。

“而且当年我们老祖辉祖公没能护住徐增寿,让其被建文所杀,其中的情谊早就消耗没了。”

说着,徐弘基指了指前院。

“到时候,你就和你娘去琼州打渔去吧。”

“盗铸者死,你当哪小皇帝下那圣旨是说的玩吗?”

“将那些模版都毁了,不要给人留下把柄。”

说着,徐弘基将几枚银币拿在手里,仔细的与一枚换来的银币做起了对比。

“皇帝这是怎么铸出来的呢?”

看着手中的银币,徐弘基可谓是百撕不得其解。

不过却也是难怪。

皇帝用来铸造银币的方式,虽然还就是个铸字。

但本质上,却是压。

而且,就算是知道皇帝银币的成分配比,却也很难实行大规模压制。

其中的道理,就和有的落后国家连打火机都造不出来一样。

宝泉局对铸币流程严格保密,实行标准化流水线式生产方式,除了上层官员,下面的工匠都不知道具体流程。

而且,其中还有胚饼退火、砂洗、轧边、冷压等步骤。

若是没皇帝指导,宝泉局不倒腾上个两三个月,也很难弄的明白。

并且,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他们根本就没有。

那就是辊压机。

哪玩意儿是兵仗局用来压制盔甲片的。

但就这么放弃,徐弘基却觉得不甘心。

铸币,历朝历代,那可都是大买卖,好营生。

即便是铸铜钱,毛利也在五成以上。

而如今的银币,四成的火耗。

在银币高价值的作用下,其中的利益,可比铜钱高的多了。

看到已经处理完后手的儿子,徐弘基吩咐道。

“你派几个心腹去顺天,找魏国公府的人打听打听,看能不能弄几个懂如何造的人来。”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