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249章 河道总督

更重要的是洪承畴所提到海关和银行方面同户部的结算时间,这些一个在年底,一个在来年初春,前者离目前也就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只要先把这段时间熬过去,后面就能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户部虽有难处,可实际上也不是不能解决,打个时间差,利用先后次序即可,根本没有杨嗣昌说的那么为难。

朱慎锥的目光朝着王命璿望去,开口询问:“王大人曾在地方任职,又担任过巡按,眼下又是工部尚书,依你之见,首辅所说可行?”

“断然可行!”王命璿心里可没那么多肠子,因为黄河决堤之事他本就心中愧疚,现在皇帝问起这事他毫不迟疑就如此回答。

不仅是这样回答,王命璿还仔细为皇帝分析解释这样的做法毫无问题,比如现在最关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救灾,又如何安置等等。此外王命璿还提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那就是后续对河工方面的问题,既然黄河两岸受灾的百姓不少,接下来要重修当地河工,这些百姓也不能全靠朝廷救济白白养着才是。

朝廷就算有钱也不能这么啊!完全可以把这些百姓利用起来,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他们进行对河工的修筑和家园恢复。这样一来既能解决这些百姓无所事事,聚集易生变的可能。也能减轻朝廷的负担,借百姓之手为朝廷做些事。

王命璿的建议不错,朱慎锥听了很是高兴,这才是为大明也为君做事的态度,虽然这一次黄河决堤工部有责任,可朱慎锥却没真正要追究他责任的想法,一方面是这位老大人年龄大了,威望又高,假如在这件事上追责未免不合情理,也让对方晚节不保。此外朱慎锥心里也知道,他虽然是工部尚书,可最多也就是一个领导责任不是主要责任,具体办事的还是下面的人,所以刚才对他的态度只是一番敲打和表示对黄河决堤这事的强烈不满罢了。

王命璿提出以工代赈,这个法子古就有之,而且一旦做好了不仅能解决后续问题,还能节约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以工代赈关键是要人把政策执行下去,这个人非常关键,此外对于这一次黄河决堤朱慎锥也看到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仅仅以中枢和工部来负责黄河河工还是存在问题的,抓大放小会产生诸多后遗症,工部作为中枢机构最多只能统筹,却无法顾及地方,按照常规都是工部拨款后由地方州府来进行分段河工修缮维护,如此一来假如下面的人做事不认真,或者中饱私囊搞豆腐渣工程,那么黄河这一次决堤以后依旧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未来根本杜绝不了。

想到这,朱慎锥心里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专门设置一个机构以管辖河道,这个职务其实在大明本就有之,早在永乐年间,朝廷专派工部尚书负责主持治河,后来在成化年间又专门设置了河道总督一职,专管河务。

但在后来,因为朝廷治理黄河开始成效,黄河受灾情况缓解,这个职务就被撤销了。只有后期的时候因为黄河决堤临时增设,之后又撤销。前前后后这个临时职务时有时无,几乎等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没事就撤销,有事就设置,一直到万历中后期这个职务再也没设置过。

现在朱慎锥打算重新把这个职务捡起来使用,另外考虑到大运河和京师永定河的缘故,把黄河、大运河和永定河的治理职权归一,专门设置一个总督河道的衙门,作为长期治理的机构存在。

未来,这个河道总督不属于朝廷各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统揽河务。如此一来,就能从工部脱钩,归于皇帝直接管辖,品级就按布政使和地方巡抚的品级来为正二品,并兼一个工部右侍郎的职衔即可。

但这件事还需完善一番,所以朱慎锥暂时没马上提起,打算仔细研究一下后再正式提出后设置,另外就是人选的问题,这个人按理说王命璿是最合适不过的,可惜王命璿年龄太大了,哪怕就是工部尚书也干不了多久,更何况这个河道总督呢?所以这个人选究竟用谁,朱慎锥也要仔细考虑一番。

就这样,朱慎锥暂且就把这件事定了下来,让户部尽快拨款安排救济,由首辅洪承畴来负责此事,调派合适的官员去灾区做这件事。此外工部这边也需要配合,对刚才所提出的以工代赈拿出一个完善方案,交内阁讨论后再执行下去。

等事说完,朱慎锥也没留他们,就让他们尽快去办,救灾如救火,这件事耽搁不得。

洪承畴等人应声行礼,这才告辞。等出了乾清宫后,王命璿因为心系此事忙于回工部安排,向洪承畴和杨嗣昌微微点头就快步先走了,而洪承畴和杨嗣昌两人同行,朝着不远处的内阁而去。

“亨九兄,刚才为何要如此说?”走了一段路,杨嗣昌突然压低声音对洪承畴问道。

“怎么?子微这是在怪我多话?”洪承畴笑问道。

“在下哪敢如此,亨九兄如今可是首辅,持正为国,为君分忧,在下佩服还来不及呢。”杨嗣昌悠悠道,话里话外略有一股阴阳怪气。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