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吴勇与龙曲没有亲自赴京,”沈荣忽然感慨了一声。
朱楩回头看了眼后方的车队,表面上那是沈家商队,却没有往沈家走,而是被几个锦衣卫带领着,往城中大营走去。“整整十万杆枪,几百万颗子弹,吴勇与龙曲让我跟您说一声,不辱使命,”沈荣双手抱拳一躬到底。
这是为了吴勇和龙曲说的话与行的礼。
朱楩也激动的说道:“他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这批枪终于还是造出来了,而且不是火铳,甚至不是鸟铳(火绳枪)与燧发枪,乃是直接跨越到了拉栓式步枪的程度。
虽然还远远达不到自动或半自动的高效射击频率,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技术有限水平,从射程到杀伤力也很有限。
可这已经是跨时代的武器,要知道拉栓式步枪本来需要等到二战时期才会全面普及。
包括耳闻能详的九八k,还有三八大盖,其实也都是拉栓式步枪。
想想这种火力在如今战场上的杀伤力,就能知道,这十万杆枪将会代表着什么含义。
朱楩很是激动,有了这批武器送到燕京与大宁,东北战场再无半点担忧。
区区李成桂和女真人,等着跪下唱征服吧。
于是在到了酒楼之后,朱楩高兴的喝了不少酒,可谓是君臣尽兴。
同时沈荣还带来了不止这一个好消息。
首先是云南的农业与畜牧业经过大大发展,让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尤其是居里屋,据说在农业这方面干得不错,虽然还没有搞出更先进的科技,可是随着玻璃开始普及,加上朱楩曾经提过一嘴,已经搞出大棚效应,准备搭建玻璃房作为棚室。
一旦成功,就算对云南帮助不大,可是到了北方呢?
北方收成只有一季,到了冬天那就是天寒地冻的气温。
若是可以扣大棚的话,就算到了冬天,北方也能种植青菜了。
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可也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还有很多水果的种子,居里屋也在带着他那批族人们,不敢懈怠的研究着怎么移植到云南。
就连辣椒都开始种起来了,还有。
现在织品还未普及到全国,可是在云南本地,织品已经不是新鲜物了,那蓬软舒适的布料,很受百姓的喜爱。
关键是这是种植出来的,而不是从动物身上剥下来的皮毛,所以更加便宜。
云南已经没有衣不蔽体的情况发生,只是几年而已,跟当初被土司官把控的时候天差地别。
除了这些,其他科技也有不小的进步。
还是玻璃,沈荣神神秘秘的取出一个铜制的长管,轻轻一拉,示意朱楩拿去看向远处。
朱楩欣慰的说道:“长筒望远镜吗?终于弄出来了。看来显微镜也要不远了。”
当初朱楩在搞玻璃的时候,其实就有很多打算了,初期利用稀奇心理赚钱只是小事,而玻璃所带来的很多方面上的开发,这才是主要目的。
比如凹凸镜技术,既可以做出望远镜乃至瞄准镜,也可以弄出放大镜和显微镜。
望远镜与瞄准镜自然是战略技术,而放大镜与显微镜则可以帮助医学研发。
这些都很重要。
只是以前的玻璃技术还不过关,无法开发这些。
随着这些年沈荣默默的继续精进着这项技术,终于开发出来了。
还有很多很多事,沈荣等人在说,朱楩在听。
明明没有几年,可是因为朱楩这几年一直在南征北战,从不间断。
结果竟然有些晃神,仿佛过了十多年,甚至是一个世纪那么长。
朱楩最后洒然一笑,原来才过了这么几年啊。
众人面露迷茫之色,陛下这是怎么了?
“以我一世之力,建百世之功。有诸位爱卿鼎力相助,大明何愁不兴?来来来,满上此杯,朕要敬你们,”朱楩的兴致起来了,开始有些上头。
“陛下这是醉了?”有人问道。
“胡说,接着奏乐接着舞。”
果然是喝多了?
其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朱楩也不禁有些陶陶然起来。
因为不止是他一个人在负重前行,满朝文武也不全是与他作对的。
他也有这么多死心塌地的追随者,还有诸王兄弟的相助,如今又有十四太保大侄子们兜底。
眼看一切都在往他所设想的方向,逐渐步入正轨。
朱楩自然是高兴的。
而在高兴过后,当天下午,由于接风宴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所以朱楩也就回宫了,暂且不论。
到了第二天,朱楩在早朝上,召见了顾纹、李叔然与严时泰,甚至连沈荣也被告知,提前在皇宫门外等着。
朱楩也不含糊,当着文武群臣,开始述说这几位的功绩。
“李叔然在任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懈怠,把大理打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家乐业,各族之间没有摩擦争斗,特封礼部侍郎。”
“严时泰,曾经在溧阳县任知县时,就敢不畏强权勇斗穷凶极恶的暴徒,乃至得罪了张家,就此被邪恶的黑暗势力所流放。朝中很多人对此事应该都多少听说过吧,也有很多人都该死。不过暂时这件事就不去追究了。严时泰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谓真汉子。特封左都御史,统管天下言官口舌。”
“顾纹,江南顾家家主,乃是名门望族之后,苏州当初惨遭战乱毁坏,就是顾家出钱出力重建了苏州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给百姓房屋居住。我爹洪武大帝也有感顾家之仁义,于是把苏州大部分地契交给顾家,以收租的方式补贴其用。而今顾纹又追随于朕,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居功颇多,故特封其为兵部侍郎。”
如今乃是新皇登基,加上之前六部官员被清洗了大半,谁还管是否走正常流程。
三个人中,顾纹之前乃是白衣,可谓是直接火箭蹿升到了天际。
不过有钱贵这个珠玉在前,倒也没人多说什么。
三人立即跪地谢恩。
“谢(吾)主隆恩。”
虽然这么喊,有卑微和谄媚之嫌。
可他们毕竟以前就是朱楩的旧臣,倒也让人理解。
接着,朱楩对殿外高呼:“传沈万三之子沈荣觐见。”
朱楩甚至要亲自高呼。
接着才是太监总管小宝子高呼:“传沈万三之子沈荣觐见。”
随后由殿门外禁卫军继续接力高呼。
一声声通禀一直传到宫门外。
以沈荣沈大爷的名声,至少在这江南地区,那也是一个名人。
很多人见到商贾竟然上殿了,都在纳闷。
就听朱楩说道:“沈荣有功,其功甚伟,难以一一言说。尔等只需知晓,前年朕之所以有一举平定鞑靼之功,全是沈荣带回的消息,还有西域诸国的动态。除此之外还包括云南全境的各方面发展,除了商业,包括农业与工业。所以朕特许,沈荣入朝为官,任工部侍郎。”
满朝文武直接炸了。
“陛下,此举不妥。沈荣虽然素有贤名,但是他是商贾之身,不得入朝为官啊。”
“陛下,之前您怎么胡作非为我们都可以妥协,但是此事不议。”
大臣们突然群情激奋起来,颇有些宁死不屈,绝不妥协的架势。
“嚣张什么,早晚把你们全换了,”朱楩撇撇嘴。
因为是朝上论政,所以朱元璋自然也在,不禁嘴角抽了抽。
你可真是霸道呢,只因为不合你心意,就要把满朝大臣都给换掉?
难道你就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了?
朱楩眼看满朝都要抗议,冷笑一声说道:“都闭嘴,谁是皇帝谁说的算。我来问你们,谁是皇帝?”
当然是你了。
“沈荣之功,咱也说了难以说清楚。不若这样,朕带你们去看一些好东西,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朱楩说着站起身,而他所说的,自然就是指从思摩甸送来的那一批枪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