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太子爷还亲自试了织机呢!”
“何止!我二舅家的表侄在工坊当差,说太子爷夸杭州女子天下最巧!”
知府衙门里,赵明诚正在连夜写奏折。他要把太子视察的细节一一记录下来,生怕漏了半点。
工坊内,朱幼薇送走了父亲和陈寒,长舒一口气。小桃凑过来:“郡主,今日可算给咱们工坊长脸了。”
朱幼薇笑了笑:“这才刚开始。传我的话,明日工坊放假一天,所有女工多发半个月工钱。”
消息传出,工坊里欢声雷动。女工们奔走相告,整个杭州城都为之震动。
夜色中,朱标站在行宫窗前,望着远处工坊的灯火。
朱标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
与此同时,周德海正在连夜收拾行李。他决定天一亮就回松江,这辈子再也不来杭州了。
运河上,一艘艘货船静静停泊。船老大们聚在甲板上,议论着今日的见闻。
“听说明日太子爷要去视察漕运衙门?”
“可不是!我家婆娘在工坊做饭,说太子爷亲口说的。”
晨光微露时,杭州城已经苏醒。街头巷尾,所有人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太子视察巾帼工坊。
这场震动,才刚刚开始。
……
运河的水波还未平静,杭州城的消息已经顺着漕船飞向四方。
松江府最老牌的周氏布庄里,七十岁的周老太爷拄着拐杖,把账本摔在儿子面前。
“还等什么?立刻派人去杭州谈合作!”
周家少爷缩着脖子:“父亲,咱们祖传的织造秘方……”
“秘方?”周老太爷冷笑一声,指着窗外,“太子爷都亲自去巾帼工坊了,你还抱着那点老古董?松江十六家布庄,现在哪家不是门可罗雀?”
管家小跑进来:“老太爷,苏州沈家来人了,说想联合咱们一起去杭州。”
周老太爷眯起眼睛:“沈万三的后人?他们倒是机灵。”
苏州城,拙政园旁的茶楼里,几个绸缎商人聚在二楼雅间。穿湖绸长衫的沈掌柜推开窗,指着运河上络绎不绝的货船。
“诸位看见没?十艘船有八艘挂着巾帼工坊的旗号。再这么下去,咱们的布匹只能烂在仓库里。”
圆脸商人擦着汗:“可女子做工终究有违祖制……”
“祖制?”沈掌柜冷笑,“太子爷亲自试织机的消息传来,苏州知府连夜召见织造局的人。今早衙门贴出告示,要设立‘苏州女子工艺院’。”
众人哗然。瘦高个商人突然拍桌:“我有个表亲在杭州衙门当差,说太子临行前留了话——各地工坊若与巾帼合作,可优先获得新式织机图纸。”
茶楼顿时安静下来。半晌,圆脸商人小声问:“那咱们……?”
“还等什么?”沈掌柜起身掸了掸衣襟,“我已经备好船,午时就去杭州。”
松江知府衙门后院,赵师爷捧着刚到的邸报,手指发抖。
“大人,朝廷明发邸报了!说巾帼工坊乃利国利民之举,着各省酌情推广。”
王知府一把抢过邸报,扫了几眼就瘫在太师椅上。“完了,前日我还收了周家的银子,说要打压杭州来的布匹……”
赵师爷凑近低语:“大人莫慌,下官有个主意。不若明日就召见城中商户,宣布与巾帼工坊合作?听说他们愿意提供织机和技术,只要分三成利。”
王知府眼睛一亮:“当真?”
“千真万确。杭州赵知府的信里说,这是太子爷亲口定的规矩。”
当夜,松江十六家布庄的东家齐聚周府。烛光下,周老太爷展开一幅地图。
“老朽提议,咱们十六家合并成‘松江织造联社’,与巾帼工坊合作。各家出十台织机,在城东设新工坊。”
有人质疑:“那各家祖传的样……”
“样照样用!”周老太爷敲着地图,“但织机必须换成新式的。老朽派人打探过,杭州的新织机效率是咱们的三倍。”
众人窃窃私语时,周家少爷匆匆跑进来:“祖父!苏州沈家已经到杭州了,还带了二十万两银票当定金!”
满座哗然。周老太爷长叹一声:“看见没?这就是沈家能富过三代的道理。”
翌日清晨,苏州知府衙门前的告示墙前挤满了人。新贴的告示墨迹未干:
“奉太子令旨,苏州府设立女子工艺院,招募十五至四十岁女子习织造之术。合格者月给银二两,包食宿。”
围观的人群中,穿粗布衣裳的妇人紧紧攥着女儿的手。“丫头,你的机会来了。”
松江府衙门前更是热闹。王知府亲自敲锣宣布:“即日起,松江织造局与杭州巾帼工坊合作,共建新式工坊十座!”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卖纱线的张婆子抹着泪对邻居说:“我闺女在杭州工坊,上月捎回来三两银子。这下好了,松江也有这样的好去处。”
运河上,挂着“巾帼”旗号的漕船格外醒目。船老大老吴叼着旱烟,对伙计说:“瞧瞧,这船装的全是新织机,都是运往苏州的。”
伙计好奇地问:“师父,咱们这趟能挣多少?”
老吴咧嘴一笑,比了个手势:“运费加三成!听说后面还有三十船等着发呢。”
杭州巾帼工坊的正堂里,朱幼薇面前堆满了拜帖。小桃捧着登记册念道:“苏州沈家、松江周家、嘉兴王家……今日又来了七家。”
朱幼薇揉了揉太阳穴:“让徐管事去接待。记住,合作可以,但必须答应三个条件。”
“奴婢记得。”小桃扳着手指数,“一是工坊必须用女工为主,二是不得克扣工钱,三是利润的三成要用于女子学堂。”
工坊大门外,来自各地的商人排成长龙。穿锦袍的松江布商凑近守门的女工:“姑娘行个方便,这点心意……”
女工后退一步,正色道:“客官请自重。工坊规矩,谁敢收贿银,立即除名。”
这一幕恰被路过的赵明诚看见。他转头对师爷感叹:“瞧瞧这规矩,比知府衙门还严。”
师爷小声道:“大人,刚收到消息,朝廷要调您去苏州,专管新设的女子工艺院。”
赵明诚手一抖,茶盏盖叮当作响:“这是升迁还是发配?”
“自然是升迁!”师爷压低声音,“太子爷亲点的差事,说是‘利在千秋’。”
暮色降临,运河两岸的灯笼次第亮起。朱幼薇站在工坊望楼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货船。小桃捧着披风过来:“郡主,起风了。”
朱幼薇系好披风,轻声道:“看见那艘船没?装的是去松江的织机。等新工坊建好,又能多养活上千女子。”
小桃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今早松江来了个妇人,说是要把女儿送来当学徒。那丫头才十二岁,瘦得跟猫似的。”
“收下吧。”朱幼薇望向远方,“告诉厨房,给那孩子每天加个鸡蛋。”
夜色渐深,苏州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山塘街的茶楼里,说书人醒木一拍:
“且说这巾帼工坊一开,引得太子亲临,万商云集。昨日最新消息,连高丽使节都来求购织机!”
茶客中,一个穿杭绸的年轻人悄悄离席。他是松江周家的庶子,此番奉命来苏州打探。此刻他攥着刚买的织布图谱,心跳如雷。
“有了这个,或许我也能在家族争得一席之地……”
更漏声声,杭州城的喧嚣渐渐平息。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由巾帼工坊引发的震动,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