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薇不动声色:“世子请讲。”
<iframe class=“game-frame“ scrolling=“false“ src=“<a href="https:///game/gameads.html" target="_blank">https:///game/gameads.html</a>?count=5&amp;isday=1“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border: none;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 background: transparent; height: 550px;“></iframe>
“云南虽地处边陲,却藏着天大的商机。”沐晟从袖中取出一卷地图铺开,“郡主请看,云南南接缅甸,西通乌斯藏,茶马古道上每日往来商队络绎不绝。”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若能在此设立巾帼工坊分号,不仅能让西南女子有活计可做,更能将中原的货物销往更远的国度。”
朱幼薇凝视着地图。云南地处要冲,确实是个好地方。但她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道:“世子可有具体章程?”
沐晟早有准备,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这是王府幕僚拟的条陈。云南盛产木,价比江南低三成。若在此设坊,原料成本可降一半。”
他翻开册子继续道:“再者,云南人工便宜。一个熟练织工在杭州月钱三两,在昆明只要二两。最重要的是——”他的手指重重敲在茶马古道的标记上,“从这里出去的货物,能避开江南层层税卡,利润至少多两成。”
小桃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可云南路途遥远,机子怎么运过去?”
沐晟笑道:“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沐王府在滇池畔有现成的宅院,稍加改造就能作工坊。只要郡主点头,机子由王府负责运送。”
朱幼薇合上册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位沐世子年纪轻轻,考虑得倒是周全。
“此事甚好,但需与太子和陈国公商议。”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运河上往来的船只,“三日后我给世子答复。”
沐晟拱手道:“理应如此。”
当夜,朱幼薇在灯下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陈寒,详细说明沐王府的提议;另一封给太子,附上沐晟带来的经济规划。
她在给太子的信中写道:“云南分坊若成,一可缓解江南工坊压力,二可开拓西南商路,三能稳定边疆民生。沐王府愿承担三成成本,朝廷只需派几名精通织造的女官前去指导。”
信使快马加鞭赶往金陵。两日后,太子手谕送到杭州。
朱幼薇展开黄绢,朱标的字迹力透纸背:“准奏。着巾帼工坊即刻筹备云南分号,所需银两由户部拨付。另命沐王府协助修建官道,确保货物畅通。”
沐晟接到消息,喜形于色:“家父若知此事,定会欣慰。”
三辆满载织机的马车从工坊出发,二十名熟练女工随行。朱幼薇亲自送她们到码头,嘱咐道:“到了云南,先教会当地姐妹。记住,咱们带去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女子安身立命的本事。”
女工们郑重点头。小桃将一本账册交给领队的刘婶:“这是工坊的规矩,到了那边照此办理。”
沐晟的侍卫牵来一匹滇马:“郡主放心,沐王府必不负所托。”
目送船队远去,朱幼薇转身对赵知府道:“烦请大人拟个告示,招募第二批赴滇女工。”
告示贴出的当天,工坊门前排起长队。不仅有待业的女子,还有不少带着孩子的妇人。一个抱着婴儿的少妇怯生生地问:“管事,我带着娃能去吗?”
小桃笑道:“自然可以。云南分坊会设育婴堂,专门照看做工姐妹的孩子。”
消息传开,连周边县城的女子都赶来报名。朱幼薇看着名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忽然想起什么,转头对沐晟道:“世子,云南各族混居,不妨也招募些当地女子。”
沐晟抚掌道:“正有此意。白族女子善刺绣,彝族姑娘会染布,若能融合各族技艺,说不定能织出独一无二的布料。”
一个月后,云南传来捷报。
分坊建成当日,就有三百多名女子报名。沐晟来信说,第一批“滇锦”已经织成,色泽比江南的更加鲜艳。
朱幼薇将信递给小桃:“告诉织工们,从今日起,每织十匹布就多奖励五十文。咱们要让天下人知道,女子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一方百姓。”
……
昆明城外的滇池波光粼粼,新建的女子工坊白墙黛瓦,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刘婶站在工坊大门前,双手叉腰,看着门前排起的长队。这些商人有的裹着乌斯藏的氆氇,有的穿着缅甸的纱笼,都在等着工坊开门。
“都排好队!”刘婶中气十足地喊道,“一个个来,别挤!”
工坊大门缓缓打开,女工们穿着统一的青色衣裙,整齐地站在两侧。来自杭州的织布能手春杏捧着一匹刚织好的云锦,站在最前面。阳光照在布匹上,暗纹如水波流动。
一个乌斯藏商人挤到最前面,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布料。“这布比我们那的氆氇细密多了,多少钱一匹?”
刘婶笑呵呵地接过话头:“客官好眼力。这布用的是我们工坊特制的三十六梭织法,一匹只要二两银子,比从江南运来的便宜三成。”
缅甸商人凑过来,用生硬的官话问:“多久能出一匹?”
春杏上前一步,落落大方地回答:“用新式织机,一个熟手三天就能织一匹。若是普通布匹,一天能出两匹。”
商人们顿时议论纷纷。他们常年往来茶马古道,自然知道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以往从江南运布到云南,少说也要两个月,如今在本地就能买到,还又快又好。
刘婶见时机成熟,拍了拍手:“各位客官随我来,看看我们的织机。”
工坊内,二十台新式织机整齐排列。女工们手脚麻利地操作着,梭子来回飞舞。一个年轻女工正在教新来的姑娘接线头,耐心细致。
“这是杭州巾帼工坊最新的织机。”刘婶自豪地介绍,“比老式织机快三倍,还能织出各种复杂纹。”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