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你相信我,大制作有大制作的壮丽,可这不意味着非大制作的电影就不能够吸引观众了。”
宫廷戏需要很高的制作费吗?
其实不需要的。
除非你像《瓦光》一样,要一比一地还原,这就意味着,建筑需要专门修筑,服装造型需要一对一地设计、制作,等等。《瓦光》之所以成本如此之高,也就是这方面的原因——这已经是电影制作标准了。
陆严河说:“我读了《瓦光》的五集剧本,从故事剧情来说,我认为它完全可以改编成一个三部曲,它呈现的本身也是一个后宫女人的三个阶段,最美好也最残酷的单纯,最复杂也最汹涌的斗争,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挡的盛极而衰。我一开始以为它是一个宫斗题材的故事,后来发现宫斗只占据很小的一个部分,它讲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跟自己的人生、跟周围环境斗争的故事,斗赢了一部分,也斗输了一部分,最后的结果看似是不圆满的,但也已经彻底地挣扎过了。我喜欢这个故事残酷表象背后透出来的、试图挣脱人生桎梏的生命力。”
陈玲玲听到陆严河这样一说,颇为动容地看着陆严河。
“所以,拍成电影的话,它可能确实不是那种能够卖非常高票房的电影,它的商业性不是那么够,也不够爽,但肯定也有一部分这个题材的爱好者,会走近电影院,然后被这个故事打动。”陆严河说,“最关键的是,制作成电影,它本身的质量不会有任何降低,它能够被拍出来,它会能够按照你想要的样子,去跟观众见面。”
陈玲玲导演长吁一口气。
“你说的有道理,我思考一下。”
-
关于把《瓦光》拍成电影的事情,陆严河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宫廷戏一直是中国电视剧的热门题材,但是在电影领域,很少看见。
甚至可以说,在最近十年、二十年,几乎没有。
但是,这实际上本应该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之一。
它本应该属于历史题材下的一个分支。
比如刘晓庆主演的《垂帘听政》,姜文主演的《大太监李莲英》,章子怡主演的《夜宴》其实也算。
海外,这一类题材的电影更是没少拍,尤其是跟人物传记等题材融合在一起,也拍出了不少的好作品。
比如欧格斯·兰斯莫斯执导、艾玛·斯通和奥利维亚·科尔曼主演的《宠儿》。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身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发生。
天然的影视剧取材胜地。
陆严河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一类型的影视剧,在中国,往往被拍成大片。
或许是因为它所在的背景过于权力中心了?
所以给人的感官就很“大”?
像陈玲玲所聚焦的这个主题,才是陆严河认为真正应该在这一类题材中关注的。
不仅仅是常规常见的批判,而是人。
电影终究是关于人或者是人眼中的“他物”的作品。
落到人的身上,就必须真实,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真实。
国产电影有一段时间非常盛行“大片”。
你要说那些大片拍得真的很烂吗?也不尽然。其实真的不带偏见去看,你能从那些电影里看到很多优点。但是,它们也普遍存在着主题先行、概念先行、人物为电影创作意图服务的弊病。
-
《瓦光》这个故事,它讲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
所以,陆严河说,它未必能取得一个商业题材的好票房,但是,它值得被做成电影。
因为在目前中国电影的版图里面,尤其是最近这十年的版图里面,非常欠缺这样的角色。
陆严河有把握,陈玲玲应该会采纳他的意见的。
而没过两天,陈玲玲就给陆严河打来了一个电话。她跟陆严河说,她觉得把《瓦光》拍成三部电影的想法可行,她想拍。
灵河为陈玲玲这部电影开了1亿人民币的制作预算,享有这三部电影自电影初次上映后二十年的版权,二十年后,电影版权将回到陈玲玲自己的制作公司手上。
在国内,电影版权的归属还不像好莱坞那边那样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往往是投资方永久握有电影版权,导演只是按照合同约定享有收益分红权,或者干脆连这个也没有。
在这1亿人民币的制作预算里,陈玲玲的导演片酬750万元,算是拿得比较少了。
但是,因为预算大头要用来做美术方面的东西,陈玲玲觉得自己必须以身作则,降低片酬。
她邀请的演员,都无法给高片酬。
三部曲连拍,其实实际拍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
陈玲玲也没有打算因为这个故事要拍成电影了,就对各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陆严河也不会答应。
他可不想让这个电影酿成一桩投资惨案。
电影建组的动作很快。
灵河的第一笔资金也已经到账。
陈玲玲着手开始挑选演员,跟演员们一个个地谈。
电影三部曲的拍摄周期105天。
按照三部电影一共1亿人民币的制作成本,平均下来,每部电影的成本只有三千万出头,放在当下的电影领域来说,这意味着电影本身只是一个中低成本的制作。
然而,电影制片人里挂着陆严河的名字,导演又是陈玲玲。
以陈玲玲在影视圈的威望,没有人会低估这个作品。
虽然,它是一个宫廷戏。
“陆严河怎么会制片这样一个作品?”
“陆严河已经不是第一次把他合作过的电视剧导演拉来拍电影了。”
“电视剧和电影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载体,他难道认为罗宇钟成功拍出了《舟》,所有的电视剧导演就都能来拍电影了吗?”
“陈玲玲本身就是国产电视剧导演里的三架马车之一,她的艺术造诣肯定是有的,你说得也太过分了,好像她完全不行一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