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三国:狂卷圣贤,带着赵云打天下 > 第183章 推行新政官制重组
    此后半个月。
    苏烈很少再去参加早朝了。
    而是把议事的中心放到了自己府中的紫薇殿。
    参与议事之人。
    也并非是文武百官。
    而是苏家军的文臣武将以及甄逸、苏双二人。
    王允和蔡邕在散朝之后。
    也会第一时间赶过来出谋划策。
    经过半月前王安石在德阳殿的一番解说。
    二老对变革有了新的认识。
    转而开始全力支持苏烈。
    即便不能在变革意见上提出太多的新思路。
    他们也会在朝堂之上为苏烈造势。
    引导舆论向苏烈这头倾斜。
    再加上苏烈重兵在握。
    手掌杀人剑。
    满朝文武还真没有谁敢公然反对他的。
    所以变革之事也就水到渠成。
    被人们默默接受了。
    用半个月的时间。
    苏烈与众人逐项推敲、逐条斟酌。
    最终确定了富国、强兵、用人取士三方面的九条新律。
    将之定名为《九律》。
    《九律》核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推广了下去。
    与此同时。
    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在加紧建造中。
    比如建立太学这一条,就需要有相适应的学堂作为依据。
    不然从哪筛选学子进行科考?
    因此。
    苏烈特批给各地郡县一笔款项。
    郡城必须要建立足以容纳五百名学生的学堂。
    而每座县城至少拥有一间可供五十名学子的学舍。
    然后由曾经避祸辽东的一众才子们。
    推荐值得信赖且人品上佳之人,前往各地任教。
    按年俸发薪水的那种!
    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
    《
    九律》刚刚开始运行。
    苏烈又把目光对准了地域改革。
    入主洛阳之时。
    他就以小皇帝刘协之名。
    把洛阳八关以及周边地区。
    重新划归为司隶校尉部。
    由岳飞担任首位司隶校尉。
    现在收复了整个关中之地以及西凉四郡。
    苏烈又建议小皇帝将西凉四郡划入关中。
    并将包括这四郡在内的关中重置雍州。
    建议由张济来担任首任雍州牧。
    推荐镇守并州的童渊担任并州牧。
    坐镇冀州三郡的关羽担任冀州牧。
    对此。
    小皇帝哪有不点头的?
    按照苏烈的要求一一照办。
    一夜之间。
    苏家军便坐拥四位三州又一部的军政长官!
    本来隐隐成为天下第一诸侯的曹操。
    瞬间又被苏烈给压了下去!
    就他手里那两块地。
    连雍州都比不上啊!
    地域改制是为了官制改革做铺垫。
    几大州的边界重新定位下来之后。
    苏烈把目光转向了朝堂。
    他提出了九品十八阶官制。
    把满朝文武、地方官员相对应的划分为九个品级。
    一品最高。
    九品最低。
    每一品又分为正、从两个阶位。
    例如正一品高于从一品。
    从一品高于正二品……
    以此类推。
    大汉立国四百年来。
    除了三公九卿等少数几个职位被人们所熟知。
    其他的各级官职并没有明确的等级界定。
    有时候连官员与官员见了面。
    都分不清究竟谁是上级谁是下级。
    而九品十八阶官制品、阶鲜明,各品各阶官员各司其职。
    让无能、懒政
    、躺平的冗员无所遁形。
    还能清楚明白的把等级呈现出来。
    形成执行力较强且品阶清晰的官职系统。
    结合这一官职系统,苏烈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搬了出来。
    稍加改造之后。
    变成了三院六处十二司。
    一院督导两处。
    一处督导两司。
    将各级官员的职责明确、细化。
    促成自上而下、纵横立体的岗位互督模式。
    让每一道政令都能够落实的彻底。
    借着改革官制的浪潮。
    苏烈对麾下文武众人重新安排了官职。
    基本上官升一级!
    功劳卓著的则是连升两级!
    麾下众人的官职确定下来。
    苏家军的模式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
    文官以正一品的丞相刘伯温为首。
    升任太傅职位的王允则是主管朝堂范畴。
    他们两人协助摄政大将军苏烈总揽全国要务。
    曾经的三公转化为从一品的官职。
    也就是改制后的三院首席长官。
    房玄龄担任大司空。
    主管枢密院。
    负责协助处理军务、兵马调度等事宜。
    杜如晦担任大司马。
    主管知政院。
    负责协助处理政务、核算钱粮等等。
    谢安担任大司徒。
    主管谏察院。
    负责官吏考核,纳言进谏。
    蔡邕、贾诩、陶弘景等人则是按照自身才能所长。
    分别担任军机处、考功处、度支处、掌律处、营缮处、贡举处这六处的尚书。
    官位正二品。
    值得一提的是。
    在六位尚书中,有两个人并非是苏家军出身。
    这两人一个叫郑泰,另一个叫杜
    畿。
    其中,郑泰早有才名。
    是王允和蔡邕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推荐给苏烈的。
    苏烈在对他的才能仔细审查过之后。
    让他担任了贡举处的尚书。
    贡举处负责协助谏察院制定礼仪,选拔人才。
    正好与郑泰学识渊博、乐于提拔寒门士子的特点相符。
    而杜畿是苏烈在征讨关中时偶然遇到的。
    他善于断案,头脑冷静。
    跟掌律处负责刑罚的职责很是契合。
    六处之下的十二司。
    分别由凉茂、国渊、孙思邈、张鸦九等人担任侍郎。
    位列正三品。
    主持盐铁司、悬镜司、本草司、监作司等日常事务。
    武将序列。
    苏烈效仿自己这位“摄政大将军”的官职。
    创立了正一品的上将军职务。
    威远上将军童渊。
    龙骧上将军关羽。
    飞虎上将军李存孝。
    冠军上将军赵云。
    武穆上将军岳飞。
    并列为五大上将军。
    同样拥有上将军之名的还有李元霸和高宠。
    不过因为他们是苏烈的贴身武将。
    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投入战场。
    所以他们的官职是正二品。
    李元霸被封为左武卫上将军。
    高宠则是右武卫上将军。
    李靖因为在关中之战中表现出众。
    被封为威北上将军。
    官位与李元霸、高宠相同。
    几位上将军之后。
    就是正常的武将官职了。
    由于跟随苏烈的时间较长。
    太史慈升任前将军,接替了关羽之前的职务。
    徐荣升任为左将军……
    而新近加入苏烈麾下的几人。
    也都获得了升
    迁。
    马超、孙策升为正三品武将。
    高顺、庞德、程普等人,则是提升为从三品或正四品的官职。
    三院六处十二司协理朝廷要事。
    八位上将军与其他武将们。
    分头驻守各地、训练兵马。
    推行新政的大汉王朝。
    就像是停摆许久的巨大齿轮,重新被灌入了润滑油。
    开始缓慢而坚定的再度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