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三国:狂卷圣贤,带着赵云打天下 > 第137章 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作为资深的色中饿鬼。
    董卓一看到王允献上的双胞胎姐妹。
    三角眼立刻就直了!
    要不是还惦记着迁都长安的事,恐怕他马上就要宣布散朝。
    不管不顾的带着双胞胎姐妹去没羞没臊了。
    连吞了好几此口水。
    董卓总算是勉强压制住了心猿意马。
    把目光转向了王越。
    口中向王允询问道:
    “此人是谁?”
    王允连忙答道:
    “太师费心国事,身边没有强力的保镖可不行。老臣在城中物色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此人。”
    “他叫王越,是帝都有名的剑客,可为太师抵挡一切明枪暗箭。”
    董卓半信半疑的看了王允一眼。
    然后扭头问向李儒:
    “文忧哇,你可曾听说过此人名号?”
    李儒点了点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回禀太师,帝都中的确流传剑神王越之名。”
    “大约两年之前,王越在帝都开馆授徒,击败帝都剑术高手数十人,因此被人称作剑神。”
    在李儒语言上刻意的加重音中。
    董卓听出了两个重点。
    王越剑术很厉害,打遍帝都无敌手。
    他是在两年前落户帝都的,和苏烈以及十八镇诸侯没有明显关联。
    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
    既然李儒给出了暗示,董卓也就不再有疑心。
    直接收下了王越。
    任命他为虎贲校尉,暂时负责外围的守护。
    内围有飞熊卫在,董卓绝不会启用外人。
    那就让王越守卫宫门好了。
    王允和王越退回班列之后,董卓把话题拉
    回到了正轨:
    “诸卿,咱家觉得洛阳的帝王气数已尽,反观故都长安乃是龙兴之地。”
    “所以嘛,咱家有意迁都长安,你们没有反对意见是吧?”
    “那就这么定了!两日之后开始迁都!”
    满朝文武一听这话。
    忍不住你瞅瞅我、我瞅瞅你。
    满肚子的话愣是一个字都不敢说。
    董卓那是征求意见吗?
    分明是胁迫啊!
    你特么都决定了,还装模作样商量个啥?
    谁呆着没事嫌命长,拿着自己的脑袋去试验你的剑锋?
    你说了算!
    迁都这么大的事,换在任何一个时代,必将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但是在刀斧胁迫之下。
    董卓仅用几句话就搞定了!
    让满朝文武连个屁都不敢放!
    当日。
    洛阳城内的每一条街道上,都出现了西凉兵的身影。
    董卓既然要迁都,当然恨不得把整个洛阳都搬空。
    城中的每一文钱、每一粒粮食、每一个劳力……
    统统不能放过!
    西凉兵们打着迁都的旗号,在城中烧杀抢掠。
    见到漂亮的女人,抢!
    见到金银珠宝,抢!
    见到满仓的粮食,抢!
    但凡是哭喊着反抗的,一刀撂倒!
    短短半日。
    城中哀嚎震天,血流成河。
    不知多少无辜百姓倒在血泊之中。
    不知多少妙龄女子惨遭欺凌。
    不知多少垂髫小儿,被戳在了西凉兵的刀尖上!
    道路两边的水渠之中。
    随处可见还未完全凉透的尸体!
    凭借坚固的城墙。
    西凉兵一边抵抗着诸侯联军的猛攻。
    一边在城内实施暴行。
    每扫荡完一个区域,董卓便会派人押送着钱粮、人口。
    从西门出城,向长安方向而去。
    接连两天。
    第一批西凉兵押送队伍都快抵达函谷关了。
    洛阳城中还有好几批队伍没出发呢。
    迁都的人群前后绵延近千里!
    董卓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西门附近。
    对身旁的张济说道:
    “殿后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十天之内,不能让苏烈他们踏进洛阳城半步!”
    张济哪还有别的选择?
    只好行礼答道:
    “诺。”
    抛下张济带着一万士兵留守洛阳。
    董卓毫不犹豫的调头就走。
    亲自押送着数百车金银财宝和小皇帝刘协。
    直奔长安而去。
    等到董卓走的不见人影了。
    张济身边一员年青武将愤愤不平的抱怨道:
    “哼!董卓欺人太甚了!他带着钱财珠宝跑路了,却让咱们叔侄给他擦屁股。”
    “他把咱们当什么了?留守炮灰吗?”
    张济缓缓转头看向自家亲侄子。
    发出长长的叹息:
    “唉——佑维啊,你我叔侄命数如此,上天注定有此一劫啊。”
    佑维,是张绣的小字。
    枪神童渊门下有四大弟子。
    张绣排名第二。
    凭着一手百鸟朝凰枪,在西凉北地郡无人能敌。
    不满三十岁的年纪,便被人们冠以了“北地枪王”的名号。
    张绣愤怒的道:
    “我命由我不由天!董卓想让我们当炮灰,我就偏不!”
    “大不了就反了,咱们叔侄自立为王!”
    年少成名,最直
    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心高气傲。
    吕布如此。
    张绣亦如此。
    他可不甘心做董卓的垫背!
    张济伸手重重拍在了张绣的肩膀上。
    低声怒喝:
    “住口!说话之前多动动脑子!”
    留下来的一万士兵中。
    有一大半是张济的部众。
    但也有一小半是董卓调配的人马。
    董卓舍不得动用西凉兵,于是就在何进的旧部中分出一些人。
    留给张济困守洛阳城。
    张绣刚才的话要是被那些士兵听到了。
    难保不会传到董卓的耳朵里。
    到时候可就不是炮灰不炮灰的问题了。
    而是要人头落地呀!
    更何况,自家的事情自己最清楚。
    以张济的实力,远远不足以脱离董卓自立为王。
    否则的话,他又何必在董卓手下被压制这么多年?
    “将军、少将军,其实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办法。”
    一个老成的声音传入叔侄二人的耳中。
    张家叔侄同时转头,看向身边的谋士贾诩。
    等待着他的下文。
    贾诩本是武威人氏,两年前辗转投效到张济麾下。
    张济能在董卓的压制下,稳步发展自身势力。
    和贾诩的才能脱不开关系。
    贾诩献上的每一条计策,就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
    可以说是贾诩的力捧,张济才有了自保的资本。
    周旋在西凉各方小势力的倾轧中。
    始终屹立不倒。
    因此,张家叔侄对贾诩十分信任。
    “我听说,少将军与苏定方是同门师兄弟?我还听说,苏定方对令师童老先生,极为敬重呐。
    ”
    贾诩没有明确说出他的办法,点到即止。
    给张家叔侄留出了自行思考的空间。
    张济运转大脑思考了两分钟。
    在贾诩的言语之中寻找到了生路。
    对啊!
    苏烈是各路联军的盟主。
    而张绣和他又是师兄弟。
    借着这层关系,正好可以脱离董卓阵营嘛。
    虽说张绣和苏烈并没有见过面。
    彼此没有什么感情,那也没关系。
    感情不够,功劳来凑嘛。
    打开洛阳城门,请苏烈进入城中。
    这份功劳够不够?
    就冲我们叔侄临阵起义的情分,苏烈还能为难我们不成?
    再说了。
    枪神童渊如今身在并州,依旧宝刀不老。
    协助苏烈荡平了并州六郡。
    身子骨硬朗着呢。
    他老人家要是不再了,事情可能会另当别论。
    可只要他老人家还在。
    苏烈绝不会做出残害同门师兄弟的狠活儿来。
    日后跟着冠军侯混。
    岂不是比跟着国贼董卓有前途?
    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