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初唐:砥砺前行 > 292.第292章 盛迎(二合一)
    第292章 盛迎(二合一)
    张柬之、魏元忠一并告辞离去。
    陈青兕随即又让人将源直心请来。
    来济将政治资源留给了他,推举他为清流魁首,并不意味着现在的陈青兕就有跟来济一样的资本。
    来济是名副其实的宰相,还是分量十足的中书令。
    陈青兕现在一个手上没有实权的太子谕德是不足以取代来济的。
    只是来济觉得陈青兕值得托付未来,将陈青兕以特殊的态度介绍给了众人。这等于是将自己经营的人脉交给了他,但是这人脉怎么用,对方买不买账都是未知的。
    陈青兕想要真正掌控来济的政治遗产,首先得有要有能够服众的地位,其次才是服众的能力。
    至于清流派系最看重的名望,这是陈青兕最不缺的。
    陈青兕没身份没背景,靠的就是这个人设。为官年数不长,官声之好,却是前所未有。
    这也是来济介绍陈青兕的最大依仗。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在一旁观望,源直心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陈青兕的。
    源直心是刘仁轨在倚重的心腹,当初刘仁轨为了心中的公义打算兑子李义府,来济默认了此举动,让源直心大失所望,一度不愿意跟清流派玩耍了。
    这个时候的党派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庙堂上抱团取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硬性要求。
    想进不容易,但想退出却很简单,甚至都不需要打招呼,就跟冷淡的朋友一样,突然就不来往了。
    但随着李义府倒台,刘仁轨得救,源直心也因陈青兕特地出面找许敬宗见了刘仁轨与他特别亲近。现在陈青兕被推为魁首,他最是高兴,鞍前马后。
    陈青兕先将府上的茶具准备好。
    “负道兄!”
    源直心一听邀请,立刻就来了。
    陈青兕拉着源直心坐下,将煮好的茶给他满上。
    两人略作寒暄,陈青兕说道:“明日朝堂上陛下会讨论关于吏部侍郎的人选,到时候源兄,表表态度,推推许相公举荐的中书舍人李安期为户部侍郎。”
    源直心知陈青兕寻他自有时期,却不想是这事,不免愕然,说道:“此事与我们无关,是两位许相公的事情,我们掺合其中,不太好吧。”
    随着来济的离去,一些得他庇佑的人,少不了受到株连。户部侍郎因此出现了空缺,许敬宗、许圉师都看上了这个位置,相互斗得厉害。
    许圉师推荐的是中书舍人李安期,而许敬宗推荐的是工部郎中孙夏。
    陈青兕说道:“如果两位相公未来与我谈及此事,自可由他们相争。可两人这两日前后与我谈论此事,都希望能获支持。这都找上了门,在坐山观虎斗,不敢入局,难免会让人看轻了。李舍人的才能远在孙郎中之上,是其一。其二……此也是上意。”
    以前的李治在长孙无忌的掌控下是什么情况,陈青兕没有见过。
    但他入京以后,李治已经乾纲独断,一言九鼎。行事之果决,绝非后世电视剧里的那个优柔寡断的恋爱脑。
    户部侍郎确实重要,但陈青兕却不觉得以李治的性格手段需要许敬宗、许圉师两位相公在庙堂上斗的你死我活。
    八成是来济走了,李治需要有人来制衡许敬宗。
    现今庙堂上的几位相公,没有人比许圉师合适。
    最终这个户部侍郎的位子大概率就是李安期的。
    至于会不会得罪许敬宗,陈青兕并不很在意,这是庙堂上的游戏规则。
    如果许敬宗这点都不明白,也不可能成为常青树。
    源直心听此一说,颔首道:“如此,明白了。”
    正如陈青兕所想,户部侍郎的位置落李安期的头上。
    这一日,在东宫太子府的陈青兕接到了一个任务。
    李治一道旨意颁发到了东宫。
    “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西域安抚大使苏定方凯旋,特命太子替朕出城迎接,太子谕德随行协助。”
    苏定方此战可了不得,打穿了西域,将大唐疆域扩张至咸海,又辗转入青海,战将破敌,扭转乾坤。
    别说太子迎接,皇帝亲迎也担当的起。
    “儿臣遵旨!”
    陈青兕也有些期待,与苏定方这位大唐外战最出色的大将首次见面。
    圣旨下达的时候,东宫的属官们脸上都不太好看。
    毕竟一般而言,此事应该属于东宫内务,理当由东宫詹事府、门下坊、典书坊三个机构负责,结果李治直接将任务交给了陈青兕。
    他们詹事府、门下坊、典书坊成了给陈青兕打下手的机构,自然不舒服。
    尤其是李敬玄,更是极其不爽。
    自那一日起,得知陈青兕的政治态度,这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詹事丞将之视为敌人。
    迎接苏定方的主要流程礼节是由礼部定的,但李弘这位太子接待的细节是由太子府负责。
    针对这细节问题,陈青兕让李弘请来詹事府、门下坊、典书坊的属官一起商议。
    李弘、陈青兕、张文瓘、李敬玄、戴至德、萧德昭等人齐聚詹事府。
    陈青兕看了李弘一眼,李弘眼中闪过一丝兴奋,颔首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自当任太子以来,这个大唐的皇太子还是第一次履行自己储君的义务。
    陈青兕看着堂下的众人,自若的说道:“陛下的旨意,诸公已然明了。太子殿下五日后,将以皇储的身份迎接凯旋将士。对于细节仪式,有必要好好商议。”
    张文瓘说道:“帝后向来崇尚节俭,在下以为,此次迎接,无需铺张,简便形式便好。正好可以让世人知道,不止帝后节俭,太子仁孝,亦是如此。”
    他本就不赞同此次出兵帮助吐谷浑,结果劳师伤民,三万余兵士留在了高原上。
    犒赏抚恤又是天文数字,所耗都是百姓之血汗。
    他是最反对为战争歌颂的。
    也有如此,历史上苏定方在前线病故,张文瓘为了不劳民伤财,竟选择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当作不知道。
    一位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盖世名将,在边疆病逝之后,竟连死后荣宠都未能及时颁布。
    故而对于苏定方的凯旋,张文瓘不觉得需要什么排场,一切节俭就好。
    李敬玄抱以敬佩的目光,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之人,将民生放在了心尖尖上。
    左庶子戴至德道:“此方苏邢公定西域,援青海,纵横南北,威名之盛,南北震动。东宫奉命迎接,若是过于寒酸,岂不是让人看笑话?”
    李敬玄护主心切,立刻道:“左庶子此言差矣,廉洁乃古之圣贤美德。有识之士只会赞太子仁德,只有那些性子卑劣之人,才会另作他想。何必过于在意,庸人的看法?”
    戴至德向来宽厚,也不与李敬玄计较,并不多言。
    至于右庶子萧德昭显然没有发表意见的意思。
    陈青兕见状,难怪李治要将任务交给自己,真要让东宫负责,还不贻笑大方?
    “殿下代表陛下迎接凯旋将士,是代表天家施恩,乃厚待贤才的表现。若连处理的磕磕绊绊,岂不让天下人说陛下、殿下不敬贤臣?仁德在于言行,而非在人前勤俭节约,以邀虚名。”
    陈青兕毫不客气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尤其是针对李敬玄的话,毫不客气指着他有虚无实。
    李敬玄气得吹胡子瞪眼,正想说话。
    李弘见状立刻起身说道:“孤觉得陈谕德说的在理,父皇前一阵子,为了战事寝食难安。是苏邢公凯旋的消息传达,他才安心休息。父皇对苏邢公是赞不绝口,命孤亲自迎接,也见重视,还是听陈谕德的吧。不能怠慢了贤臣……”
    李敬玄一句话憋在喉间,悻悻坐下。
    陈青兕也一锤定音道:“此事是太子殿下首次代行君事,在下从旁协助。所有调度安排,还望诸公配合。若是自觉能力不足,无力完成任务,也可直说。这万物皆有高下,在下自是理解。可接了事,却无能完成,便别怪某不给情面了。”
    现在的他,没必要迎合他人,能干就干,不能干,有的是愿意干的人。
    虽有小小的插曲,但在陈青兕的把关下,排场盛大隆重。
    他并非是为炫耀奢靡,而是给苏定方以及一并而来的将士,乃至留在青海的将士最大的尊重。
    不只是陈青兕这么想,礼部也是相同的意思。
    整个朱雀大街都做了点缀,皇太子的乘御在一大早沿着朱雀大街出城。
    苏定方与其部将兵士早在昨夜抵达城郊。
    双方在开远门的石碑处会晤。
    陈青兕看着石碑上写着的“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又看着由远及近的唐军唐将,那股血脉喷张的感觉,无法用言语,字句来形容。
    陈青兕也终于见到了苏定方,这位给黑的极惨,却又极其了得的大将。
    苏定方身着戎装,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方正的国字脸,极具威势,只是一脸的风霜皱纹,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苏定方面色激动,想不到自己竟有如此待遇,摘下了头盔,上前行礼。
    “苏定方见过太子殿下,敬谢陛下恩典……”
    李弘微笑上前,以幼稚的童音说道:“苏邢公免礼,邢公克突厥,定内乱,援青海,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刚毅冠军,机权果达,让孤小小年纪都忍不住为之神往。”
    苏定方听闻此言也是开心,忙道:“末将谢殿下赞誉,受之有愧。”
    “无愧无愧!”李弘说道:“邢公,孤这里有一首诗赠给你。”
    他清了清嗓子,高声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弘的声音生嫩清脆,无法将这首诗的气势吟诵出来。
    但是这首诗一字一句充满了将士们的威武气概,给人一种身临战场的感觉。
    李弘“嘿”的一笑,说道:“孤念的不好,这首诗可不是孤作的。孤没有这才华,是孤向陈青兕先生,也是孤的太子谕德求得。也只有他,写的出来这样的好诗。”
    苏定方也是地方豪族出身,识文断字,能够判断好坏,更是感动:“谢太子殿下!”
    他说着看了一眼,李弘身旁的陈青兕,作揖道:“也谢过陈谕德。”
    陈青兕想不到苏定方竟然认得自己,赶忙回礼。
    苏定方是见过陈青兕的,只是在皇城里擦肩而过。
    那个时候陈青兕可谓长安风云儿,苏定方还未真正证明自己,故而见面不识。
    在盛大的迎接仪式下,李弘、陈青兕迎着苏定方进了长安。
    “大唐万胜!”
    “太子万岁!”
    “苏邢公万岁!”
    这一入长安,呼喊声更加热切。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一定的托,但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喜悦。
    唐朝是汉朝以后,百姓归属感最强的时代。
    天下人无不以身为大唐子民而自豪。
    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长安城里更甚,听到呼喊的百姓,哪怕不在迎接的大街上,大多都会跟着一起高喊几声,以至于欢呼声音在整个长安上空荡漾。
    万岁在这个时代并不是禁词,不属于帝王的专属,你要是高兴,给自己儿子取个万岁的名字也没人在乎。
    一众人入得皇宫,见了李治。
    李治再一次褒奖了苏定方,然后设宴款待。
    李治钦点了陈青兕作为苏定方的陪臣。
    “苏爱卿,陈卿官职不高,却是太子的先生,太子年少,饮不得酒,就由他这个当先生的代陪。”
    此言一出,少不得引来一阵羡慕。
    苏定方立刻大笑感谢:“臣一粗人,能与陈谕德这样的大才子同席,沾沾文曲星的才气,那是陛下给的天大恩赏。”
    别看这位盖世名将在战场上勇猛无双,官场上也不遑多让。
    原因无他,早年因为任性,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二十年,棱角早已磨平,漂亮话说的极好。
    能够与苏定方同席,陈青兕也深感荣幸,这可是这时代军事上最粗的大腿。
    陈青兕举着满满的一盅酒,看着面前这位力挽狂澜的大将,道:“苏邢公,在下敬伱一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