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策骑天下 > 第十章 董府家宴
    只见下人们从厨房鱼贯而出,手上托着盘子。先是上了四道凉菜:鸡丝黄瓜、瓜烧里脊、麻辣肚丝、口蘑发菜;跟着又上了四道甜品:富贵豆黄、芝麻卷、黄金糕、枣泥糕;又上了四道酱菜:京城小黄瓜、酱黑菜、糖蒜、腌水芥皮。
    马三此时拿上一坛酒,李赫目测能装二十斤的大坛子,足足吓了一跳,他们要喝这么多吗?起开封泥,屋子里弥漫着微微的酒香。
    “这是从川地成都过来的春华醉。平时我可舍不得拿出来喝啊,今日大伙高兴,喝它才痛快。别给我省,放开了喝!”大家择座坐下,奴婢们给大家洒上酒。
    李赫闻着酒,嘬了一口,心里想:“应该是黄曲米酒,十来度,和自己爷爷做的黄酒差不多。能喝,但不如白酒来的刺激,喝他几碗应该没问题。”呼地站了起来,端着碗说:“在坐的都是赫儿的长辈,赫儿今日喜拜义父。理应先自饮一碗,以敬大家!”
    “好!”哄堂鼓掌。
    “赫儿慢点喝,哎哟,这孩子实诚,酒喝多很难受的。”姑姑担心的说,眼睛里满是关爱。“让厨房快些上热菜吧。”
    接着觥筹交错,大家开始动了起来。
    李赫心里琢磨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做些白酒出来给他们尝尝,这也是必备技能,做酒简单赚大钱呐。
    龙井竹荪、宫保野兔、金丝酥雀、如意卷、干福海参、爆炒田鸡、生烤袍
    子、粉蒸肉、莲藕豆腐、花菇鸭掌等热菜陆续端了上来。奴婢们站在边上不停的洒酒。渐渐开始微醺,众人半酣,杯盘狼藉。喝到兴奋,就看到徐毅成脸上刀疤鲜红欲滴,越发狰狞。
    李德明怕他喝得太快,便出了个主意:“光喝酒无音乐,喝着无趣。听闻先生军中时常吼秦腔,惊天地泣鬼神。能否让嫂子见识一二?”众人叫好。
    “想当年云蒙山同堂听讲,写盟约发誓愿结为雁行,数十年读兵书甘苦同享,入豫州进函关献策秦王,把你的万言书用火焚葬,貂裘敝黄金尽,你旅店凄凉。无银钱当时把英雄困到,大丈夫低下头泪如雨抛,早知晓苏季子,他这样傲娇,悔不该和小人,我挂冠夜逃。。。。。。”徐毅成二话不说,起身便唱。一声声粗犷高亢的秦腔深沉、激扬悲凉,扣人心扉,像是唱出了自己的故事,也像是喊出了他受的所有不公。
    整桌人静了下来,没人开口说话,只听到屋外风刮着树哗哗的声响。
    “啪、啪。”李赫击掌站起身来,说道:“义父秦腔唱的太好了,孩儿要学。现在孩儿也唱首歌为大家助助兴!”大家正若有所思,连董家两个丫头都傻傻的呆坐着。李赫这么一说就像了一块石头扔进了已经结冰的湖面,大家有开始活跃了起来。
    “哥哥唱歌喽,不知道唱什么歌。”
    “好,赫儿自告奋勇,为
    父听听。”徐毅成缓过劲来道。
    “沧海笑,淘淘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沧海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知多少。。。。。。豪情仍在痴痴笑笑~~”众人刚从悲凉深沉的秦腔里走出来,画风一转,又被李赫带到高亢激昂,意气风发,江湖豪迈的意境里去了。纷纷拍掌到:
    “对,心如止水,心如明镜。管那世间万物的千变万化又奈他如何。干!”
    “江湖险恶,皆由心生。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恻隐之心就有狼子野心,有利欲熏心就有赤胆忠心。来,喝酒!”
    “毅成,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现在不是有赫儿了吗?让他去实现你的愿望。这碗干了,哎哎哎。。。。。。别漏出去,漏了罚一碗。”
    “你看你碗里没喝完,咋地,养鱼啊。。。。。。”徐毅成的刀疤越发狰狞,光亮。
    渐入佳境。
    屋外万籁俱寂,几只不知名的野鸟破空飞过,“啊,啊”的叫着,声音越来越远。月亮朦朦胧胧的躲在云后边,慢慢的爬上了树梢。坛子空了,屋里的人们散了,董老爷子,董嗣和徐毅成三人酩酊大醉,被下人们抬回屋子里。其余的人也都各回各屋。下人们在屋里捣鼓了半天,院子里也渐渐的安静下来,鼾声四起。
    第二日一早,马三便来扣李赫的门:“赫少爷,老爷夫
    人请你过去呢,起来吧。”
    李赫正在床上练俯卧撑,汗如雨下。
    “哎,起来了马上来。”他起身擦了擦汗,换了件干净的衣裳,出门便随着马三去了书房。进门一看徐毅成也在,他朝三人一一行礼,然后站在一旁。
    “赫儿,刚才我们三人商量过了,你白天上族学,早晚两头你随着义父学武艺,你就随你义父同吃同住吧。你义父以后也要到盐铺帮衬,以防宵小觊觎我们的产业。”董嗣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事情。
    李赫作揖道:“谢姑父,谢义父的安排。赫定不负栽培。”
    “先用早点吧,吃完姑父陪你去族学。”姑姑慈爱地拍了拍李赫。
    徐毅成站起身,言简意赅地说道:“某早课定在卯时,晚课定在巳时。今晚见,某先告辞。”拱了拱手,便走了。
    董氏夫妇习惯了徐毅成的脾气,未留他用膳。吃完就领李赫前往族学。
    朝廷鼓励兴学,太学、国子学是当时最高学府。各郡也有公学,但兴公学要费一大笔钱财,安故县人少,所以不设公学。由李氏和董氏两族牵头各族商议共同出资,修建了族学,各族后辈都可以入学。负责族学的乃是有名的郑波。
    郑波,字理成。别名郑司农。河东郡人士。曾入太学攻古文尚书,九章算术,周礼,左传等。游学到此后,觉得陇西地杰人灵,家贫好学,民风淳朴,李氏族学兴建已成
    ,又承各望族盛情邀请,遂定居于此讲学授课。郑波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为当今大儒之一。他认为大多数私学不论学生的年纪大小,入学迟早放在一起上课是不合理的。看到李氏族学学生众多,他别出心裁将族学分为外舍和内舍。新入学的学生在外舍学习,通过考核成绩好的学生进入内舍学习。
    李赫听了董嗣的介绍,暗暗咂舌,运气爆棚啊,老师是牛人,学生水平也高啊。最主要的是自己偶尔吟篇经典出来,马上有人免费宣传出去,古文经典是拿来传颂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