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没动手,但后世亲口承认了这吐谷浑的战略缓冲以及河西道的保险,都是他亲手促成造就的。
663年入朝求援的吐谷浑人很可能是内部亲唐派能发出的最后的声音了,但可惜李治没有时间仔细倾听。
结果此国被李世勣诛灭,此份功绩有两个皇帝亲征为对比,简直不要太显眼。
结果一不在长安,就抖出来一个大消息。
结果没想到啊,曹丕帝不听,李治帝不许,相映成趣。
665年,禄东赞再次联合疏勒、弓月侵于阗,李治不得已,再次派兵救援。
这副地形图标的简略,但也能看的清楚,这吐蕃四面八方皆为连绵山脉。
就如同二凤当时一意孤行要定高昌一般,禄东赞同样为吐蕃精准的找到了一个窗口期。
而且吐蕃跪的相当迅速:
不仅飞速将此前侵占的人口土地皆尽归还,还遣使认错,并让禄东赞亲自为使,献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既是谢罪,也是为求亲。
李靖只敢在心里撇撇嘴,但同时心里也战意汹涌。
成为天可汗最忠实狗腿子的吐谷浑也是锁死吐蕃东进的第一道屏障。
反正两岁的小屁孩啥也不懂,挨一顿打让大唐皇帝念头通达不至于怒气郁结,也算是李治为大唐做的第一份贡献了。
李世民笑容满面:
“既如此说,想来懋功平辽东甚是吃力。”
新仇旧账一起算的情况下,大唐当时给了吐蕃足够的尊重:
没错,朕就是这么强,就是这么想的。
李世民很生气:
以655年苏定方挂帅征伐高句丽开始,唐朝与高句丽开启了高宗时的十四年战争。
倘若他侯君集当时在场,当场抱着陛下的腿求情,是不是也不至于陷入如今尴尬的境地?
侯君集心中的哀叹影响不到李世民。
阎立本表示:灭高句丽既不劳民也未伤财,打吐蕃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还控制着青海四面八方的所有交通要道,联系着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沟通交流。
同年年末,弓月部落在禄东赞的指使下,再次进攻于阗,引得安西都护来救。
小心掩喜色的李世勣谨慎道:
在苏定方辽东挂帅的次年,656年禄东赞挥师攻取白兰羌,660年以白兰羌属地为跳板,蚕食吐谷浑。
李治皆不许。】
李世民依稀记得,此前听光幕讲三国时,他曾数次嘲笑曹丕的“帝不听”。
侯君集一抬头就看到了长孙无忌幸灾乐祸的笑容。
不过开启认真模式后,三军统帅张飞对着身后的地形图看了又看后也不得不承认:
“若想外拓,似乎确实仅有出青海,袭河西一途。”
李世勣那点小心思谁能不懂?炀帝征高句丽折戟,他千古一帝亲征未灭。
起五万大军,侯君集任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与刘兰各为左右翼策应,牛进达为前锋,四路齐出攻吐蕃。
这是长孙无忌小声说的话,看似关心哀叹,让侯君集有一瞬间想和这死胖子拼了。
契苾何力认为:大军若至吐蕃可能回缩,不如假意拒绝吐谷浑求援,然后大军悄悄合围,一战而定。
“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需要说明的是,吐蕃的国策非常简单:
就是要吞并吐谷浑,拿下青海。
松赞干布确实称得上吐蕃的一代英主,跟二凤也算是翁婿和谐的佳话,其人活着的时候是大唐与吐蕃的蜜月期。
“目中所见,唯有朕未能平的高句丽。”
663年,被吐蕃连连攻伐的吐谷浑遣使入朝,称吐谷浑灭亡在即,乞求援助。
“与其冒着高反之忧强征,不如锁之,更能以重利驱之攻西突厥。”
但到了李治时期,这道屏障出现了裂痕。】
因此在整个贞观年间,吐谷浑国灭之后虽然名声不显,但二凤对西突厥的攻略每次都是多路齐发,吐谷浑所控制的青海道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八年后吐蕃倾力而来败于我唐先锋军,那如今更是不足为患。”
张议潮篇河西的惨状已经昭示了吐蕃的野蛮,房玄龄可不打算将这战火烧到未来的大唐命脉上。
杜如晦的看法与老朋友一样,更加井井有条:
因为这块地方介于大唐和难搞的吐蕃之间,属于战略缓冲区。
还没等二凤仔细调查清楚呢,贞观十二年就接到了吐蕃侵掠松洲的消息。
这也让李世民当即决定,今晚回去就要抽李治屁股一顿。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孔明点点头道: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整个贞观年间都在密切注视着吐谷浑,一旦有反唐或者自立的苗头出现就飞速介入,以雷霆之威剿灭,同时不惜以和亲的手段让吐谷浑成为大唐的忠实拥趸。
“臣请亲灭,扬我贞观之威!”
什么高宗啊,不熟。
他李世勣是要做贞观名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