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将军三箭定天山
“回纥有心向唐,不错。”
吐迷度这个名字在百骑司的情报中是见过的,只是没想到竟这般识时务。
而且其子婆闰对大唐攻略西域出力颇多,倒也算得上将星一个,且看得出来对唐颇为尊服,称得上召之即来。
但愈是这样,想起来那唐肃宗为复两京,纵容回纥劫掠,就让李世民心情愈发复杂。
若不是有光阴之隔,他甚至想提兵将两边一起给灭了,都不够丢人的!
杜如晦对李世民表情看的清楚,小心道:
“只是此等夺位之事接二连三,若驭诸胡,当有所防备。”
李世民缓缓点头,暂时将这个让他心情复杂的名字略过。
转而开始研究这几个领军的人物。
首先就是嘉奖了苏定方一句:
“定方能平西域,能镇辽东,领军之才尤胜于人。”
苏定方挺挺胸膛,虽然从私心里很感谢皇子治为帝时的重用。
石城时高句丽的神射手大将连杀十余名唐军,薛仁贵大怒,这次干脆直接弓都不带了。
面对薛仁贵这么跳,高句丽人不干了,也派出了自己的神射手。
说起来此事李世民颇有一点洋洋得意之感。
刘仁轨如今在长安的旁边咸阳当官,履历他还有印象,不过三十岁。
古代娱乐活动匮乏,因此酒酣耳热之后,李治表示:
朕听闻古之善射者,能一箭穿透七层铠甲,爱卿且射五层试试?
结果这刘仁轨刚到任不久就杖杀了一个折冲都尉,这件案子最终被递到了李世民手里。
李靖没有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只是好心道:
“陛下若寻得这薛仁贵,老臣可考校其兵法。”
“智勇兼备,方为上将!”
战横山时,四十五岁的薛仁贵玩儿了一手的:
直冲敌阵却不带戟,纵马张弓,敌兵应弦而倒,射得高句丽人心惊胆战。
此前还颇为忧心李靖老将军后继无人,如今看来咱大唐果真人才济济啊。
于是众人才想起来,哦,陛下也乃善射之人。
“朕看这刘仁轨所搜集证据样样属实,那折冲都尉恃功自傲而肆意违法,乃死有余辜。”
但随即就反应了过来,如果这都能算勇士,那所谓的十万大军也不过是一群会跑的功劳罢了。
灭国之将,靠的是对骑兵的运用,对军略的制定,对多兵种的运用自如。
对此杜如晦看的清楚,起身恭贺:
“合该以勇略破敌,令敌胆寒!”
“此皆臣借盛唐天威,方有此虚名。”
若论起点,他李世勣完全不差。
而且这薛仁贵如今还未加冠,苏定方才不过一个中郎将而已。
薛仁贵放下筷子,拉弓一射,五层铠甲被直接洞穿。
至于后辈所说的什么耻辱之战,李世民也并在意。
并且更绝的是,小毒认为,唐军不过是仗着铠甲更厚,武器更好,才有那些战绩。
就连秦琼和尉迟敬德脸上也多有佩服之色。
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民部将这人找出来,并不算太困难。
不过如今陛下欣赏之色溢于言表,苏定方便连连谦虚:
“果然乃朕之神将!”
李世民满脸笑容压压手:
李世勣感觉肩膀上的压力又沉了一分。
但好在,表演的舞台还很大。
至此之后,铁勒九姓彻底衰弱,逐渐泯灭于历史,再也不能联合起来威胁唐朝边境。】
射穿五层铠甲当然不是薛仁贵的极限,所以后来隋唐演义对这段剧情做了改动,变成了薛仁贵当场豪言:
“那如今这薛礼,不过十六岁而已,正宜培养。”
李靖也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的绝技是啥来着?
另一边李世民已经看着光幕上的名字大笑出声:
“不急,且再看看。”
长孙无忌盯着侯君集仔仔细细打量了两眼,默默背过了身子。
“此乃杀人诛心之举。”
于是薛仁贵一声招呼,唐军齐出,铁勒九姓的十万大军当场溃败,十万人开始了大逃亡。
虽然这三箭定天山有颇多巧合因素,但仗都打完了,回头本地人互相交流起来,人家一句:
哦,伱们就是那十万大军被三箭而定的铁勒九姓?
都不好意思提起来……
薛仁贵不急不缓的单骑出阵,一人对着数十人发起冲锋,并在马背上发动了骑射的绝技。
一个回纥而已,能有什么风浪?
而且后辈言语夸大时也不少,这次说不得又是什么欲扬先抑之言辞。
一念至此,侯君集反而悄悄叹了口气,这种事儿找谁说理去?
不过念在也不是只有自己遭罪,侯君集决定关心一下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