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226.第226章 四万义军

“难怀大唐仁德。”

十月自请天下兵马大元帅,率兵收复两京,肃宗同意,授其节。

侯君集赞同,但随后提出一个疑问:“何人将之?”

杜如晦看不下去这愈发可怕的猜测,出声道: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身居工部高位而能知民生疾苦,这是刘备最为佩服的地方。

而这房琯有啥?全靠一张嘴。

赵云在旁边算了一算:

“此役之后,大唐官军之兵力与叛军人马仿佛,且略少之。”

这就是房琯的天才构想。

这让刘备不禁想起来一个人:

“或者回纥亦念大唐之威……”

七月靠追玄宗官至宰相。

“不足成事之辈!”

不过更多的也是对于诸葛亮的服气,此时也道:

如此算来安西多少跟他也是有点渊源的,结果这能作为进攻中亚桥头堡的劲卒,就这么没了?

李世民瞧过来,幽幽道:

安守忠抓住机会率军冲杀,仅仅耗费半天就彻底击垮了四万唐军。

“若是吾出山时主公即有六万精兵,何愁灭贼?”

李世民来回踱步敲敲脑袋:

“可回纥为什么要帮肃宗而不襄助安禄山呢?”

不看功绩不看能力,在玄宗那里是因为追逐圣驾,在肃宗这里是因为口才。

张飞还以为随着新皇帝,应该消停一点儿了。

随即李世民扭头看向前方:

“这肃宗,亦乃志大才疏之辈,倒是与这房琯惺惺相惜。”

房琯锐评:彼曳落河虽多,能当我刘秩乎?】

并且肃宗还授予了房琯开府之权,邓景山、宋若思、贾至、刘秩等等一票根本没打过仗的人进入了房琯的幕府。

南军的主帅杨希文倒也干脆,眼见打不过就直接投降了。

而叛军这边迎战的是安禄山帐下四大猛将之一的安守忠,仅率一万人。

如此之辈还妄称诸葛?

他法正在益州谁都不服的时候都没这么狂。

连斩三将,还有何人能领军?何人敢领军?

道理倒是这个道理,房玄龄也只能放下。

在颉利可汗身上,在以往所有被打败的对手身上,李世民对这条道理看的分外清楚。

房琯的那句话,直译一下就是:曳落河算个俅?

随即命轻骑接近往牛车阵中抛掷火把,一时间牛车阵大乱,惊慌的牛群反而开始倒冲唐军自相践踏。

笑言而已,孔明也大笑回应:

房琯的升职路线是这样的:

六月在长安籍籍无名。

“如此相较而言,吾于孔明,甚是薄待。”

而且光幕的随口一提,赵云感觉怎么眼熟呢?

无力平叛,求助胡人,胡人胜则尾大不掉,胡人败定拿这肃宗撒气。

刘备对这位诗人也很有共鸣。

李靖认为完全可以在关中平原复刻那个崔乾佑的打法,毕竟长安终归是大唐的都城。

“彼辈恩宠,赵括复生亦要艳羡。”

事与愿违的是,安守忠并没有乖乖站在那里被老牛冲。

没人能想到,房琯居然还是个复古派。

从清闲的侍郎到两镇节度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房琯仅仅了四个月。

随即恍然:

臣子们群情激奋,与之相比李世民似乎反而冷静的过分了。

他可没忘记这安西节度镇位于高昌,而灭高昌是谁的功绩?

当然是他侯君集靠着陛下的远见决定攻下的!

魏征哑然。

对于杜如晦的感叹,众人也都是点头,有杜如晦这个早逝后儿子造反的前例在,大家伙对于儿子的要求标准已经非常低了。

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说的话却仿佛市井闲汉一般。

八月靠口才折服肃宗,地位愈发稳固。

在李亨的支持下,房琯按照春秋的史书打造了兵车作为唐军的王牌。

用两千头牛拉着的兵车直冲敌阵,随后以步骑掩杀,岂不是手到擒来?

“叛军攻下长安定然心生骄横,诈败引叛军,边军合围,迫其弃城应为良策。”

长安是必然要克复的,但怎么打是一个问题。

魏征暂时更不敢说什么了,虽然心里觉得陛下说的真没错。

“死狗辈何足付大事!”侯君集忍不住了直抒胸臆。

这是李世民的评价。

被潼关的一纸强令,被陈涛斜的复古战法,彻底毁灭殆尽。

但没想到是皇帝昏庸,奸相误国,逆贼贪鄙。

应是最为精锐的戍边三镇兵马,死的毫无尊严。

而到了这时候,这盛唐的最后一点家底,被一个只会夸夸其谈之辈补了一刀。

这安史之乱,愈发扑朔迷离了。

这大唐让赵云怎么看都感觉一副死相。

如何能再绵延百年国祚的?

香积寺的前奏。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