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思索太久,房琯便简单收拾了一下东西,抛弃家人,西出长安追皇帝去了。
如果不是玄宗的默许,李亨是不可能指挥得动陈玄礼的。
父子兵戎相见似乎是李唐的保留戏码,双方都心怀顾忌,最终只能分道扬镳。
这玄宗的那点小心思,李世民看的门清,因而更加厌恶。
这二凤陛下开此先河,并铸盛世之始而无太多指摘。
“子龙惋惜早了。”孔明摇摇头,帝国的末日让他满脸怅然:
对李唐皇室的家事儿,众人也不好太过指摘。
孔明点点头: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玄武门之变,对后世,对诸葛武侯,对李隆基李亨来说,都相隔数百上千年。
杨家本身就起家于蜀中,此时杨国忠自己还兼任剑南节度使,前两任节度使亦是他的亲信。
毕竟估计一起观看的正主那边说不定怎么头疼呢,因此注意力还是集中回安史之乱上。
而十几年,或许足够自己找寻出来一个万全……不,可行之法。
如此手腕,晚年为何独宠安禄山?
这李唐皇室的家风,真该肃正一下了。
赵云惋惜:
孔明倒是想得很明白。
法正满脸的嘲笑:
“竟一时间分不清谁是国贼也。”
唐朝皇室的传统,李家的保留戏码,等等描述让李世民心中再无一丝侥幸。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安禄山是不是快死了?”
玄宗出逃有个比较吊诡的点,那就是玄宗真的有这么爱杨国忠吗?
毕竟不管怎么看,安禄山打出的旗号都是清君侧,要杀杨国忠。
杀杨国忠是为了诛贼,逼死杨玉环一方面是为了服众,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玄宗上眼药。
“爱卿这镜子,朕还欲用上二十年呢,体虚至此可不能行。”
“军师,这潼关之破,岂不正如光幕旧言,堡垒皆始破于内?”
事实上陈玄礼少时就追随李隆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陈玄礼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一个夺命,一个掘根罢了。”
魏征回头望去,便看到了面色平静的大唐皇帝。
刘备犹豫了一下措辞:
“武德竟也如此充沛?”
此前得自光幕的攻心联,孔明参悟的很透彻。
玄宗既然都能狠心舍弃文武百官吸引火力了,怎么可能会单独带上杨国忠。
“百年盛世,首次国都沦陷,攻守之势易也。”
李世民言语轻缓,让魏征悬起来的心落回了肚子里。
玄宗退居成都,再也没有干什么骚操作的机会,但他入成都之前,倒是给太子……应该说唐肃宗,给他送去了一枚暗雷。
随即孔明心中暗忖:一帝一政变?
“这李唐皇室……”
能力不足不是问题,没有担当那必然会给百姓生祸。
李唐皇室的传统不能丢,因此李亨当即就决定:干老爹!
在李亨的设想中下一步应该就是逼自己老爹退位了。
“这玄宗御驾亲征喊了三回,结果逼死了三个将星。”
因为也愈发好奇:
这李唐政变频繁,怎地前期国力还能如此强盛?
但作为玄武门的主导者,李世民又再清楚不过,争权当中并没有温情脉脉的余地。
张飞摇头:
最终在差不多剑阁的位置追上了玄宗。
本来大好的局面直接就向着无法挽回的深渊崩落。
对其后代并非嫡长子的来说,效先帝旧事,亦是一条登基之路。
而在延秋门,他遇到了杨国忠和韦见素。
而在另一头,与玄宗同行的太子李亨则心脏怦怦直跳,因为他忽然发现:
出逃随行的三千禁军,有两千都是他的直属。
《旧唐书》记载,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指,见素与国忠于延秋门。
杨国忠父子被乱刀砍死,杨玉环被逼自缢身死。
虽然身处甘露殿,但魏征比任何人都清楚记得自己的历任仕主。
一时间侯君集甚至感觉到一种莫大的庆幸:
【长安陷落之后,安史之乱便再也没有短期之内结束的可能性了。
而在到了成都之后,李隆基也很快接到了好大儿的通知:恭喜您升级为太上皇了!
此时的玄宗已经没有了任何脾气,或许是真的念在大唐存续上,他最终决定:
将韦见素和房琯两人打发去灵武,给儿子充一充班底。
韦见素很快被李亨打发成了闲职,而房琯靠着一张巧嘴,让没啥见识的李亨发出感叹:
您不愧是朕的诸葛啊!
而后来李亨每次想起来这个感叹,估计都想抽自己大嘴巴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