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宴楼春 > 21.第21章 得罪了杨世林

21.第21章 得罪了杨世林

 热门推荐:
    走在山路上,冷风从袖子里灌进去,冻得人直打寒颤。
    顾晗书吐槽,“我说让你早点走你不走现在快冷死了吧。”
    沈知蕴蹙眉,“你哪让我早点走了,你一说天黑了山上不安全,我就跟你走了好吗?”
    “等你回了府,不会又在祠堂哭一晚上吧?”顾晗书问。
    沈知蕴觉得他烦人,“你管。”
    顾晗书笑笑,“只是提醒你,明天你休期结束就要上朝了,你再哭就见不了人了。”
    沈知蕴觉得有道理,也没反驳他。
    沈知蕴不想那么快回府,两人一路上晃晃悠悠,等进了城都听见打夜更的声音了。
    本来夜半是宵禁,不允许外面的人进城的。
    但今晚守城的是张澎的手下,顾晗书出城时提前打了招呼,就把人给放进去了。
    “若我不来你怎么回城?”顾晗书问。
    沈知蕴无所谓地说,“回不了就不回了。城外很多驿站的,左右不想在府里待着。”
    太闷了,她在府里待着简直要喘不过气来。
    沈知蕴又突然想到,“你用了什么法子收揽了张澎?”
    “你猜猜看。”顾晗书绕着弯子。
    “不猜。”沈知蕴才不管他。
    等顾晗书把沈知蕴送回了府,月色正好,顾晗书正要感叹,沈知蕴催他也赶紧回府吧。
    顾晗书笑骂沈知蕴是白眼狼。
    沈知蕴推了他一把,说你好闲啊。
    等顾晗书走了,沈知蕴进了沈府。
    白扁在前堂等着,坐在长椅上打睡觉。
    被沈知蕴叫起来,一睁眼视线还是糊的,看见面前是公子,才哀嚎到,“公子你可算回来了,兰玉说我等不回你就睡在前堂吧。”
    沈知蕴笑了,“那你去知会兰玉一声,说我回来了,那姑娘面上不说,其实是个死心眼,八成也等着没睡呢。”
    “好,我一会儿就去找兰玉。公子饿了吗?我叫厨房准备了些方便热的食物,或者冷酒和凉糕,您看想吃些什么?”白扁站起来问,主子站着他坐着,不合规矩。
    “不用了,我不饿。”沈知蕴见白扁困得不行,打发他去,“我回屋了,你告知了兰玉后去歇息吧。”
    等白扁走了,沈知蕴一个人又来到书房,点了一盏小灯,坐在案桌前。
    周围都安静了下来,一瞬间还有些落寞。
    顾晗书说,想做什么便做什么。
    她想做什么呢?
    案桌上垒着一摞儿书册,前朝的《学田杂案论》,南湖周民砚写的《设书院之前后要记》,还有别国的《兴国修学谏》,还有约莫十几本书。
    其实与广建书院和学田有关的书不多,她这些日子找了个七七八八,看了七七八八,真正有些道理有些用处的不过三两本。
    她想做什么呢?
    当今太子,年十又二,还不到能上朝的年纪。
    当今陛下,优柔寡断,全靠太后听政。
    但太后是个好名声的,又不愿文官笔下写她一介女子把握朝政,这听政不垂帘,中间隔着内官传话,从金銮殿到宁寿宫,路有多长,这办事效率就有多慢。
    内阁首辅杨世林,为人阴险狡诈,年轻时政绩斐然,现如今只想固权而忙于党争。
    议政大臣顾道,坡脚亲王,执政中庸,但因为是亲王,被六部推着做了不少事情。
    顾王嫡子顾晗书,文肃世子……
    本以为皇城司还算个皇家之专权,如今看来也不甚干净。
    沈知蕴不禁有些头疼,如今朝堂如同一摊死水,各方势力盘踞着,搅也搅不开,也不知晓等薛将军战胜回朝,能不能将这淤了泥的死水往开推了推。
    等第二日早朝,金銮殿殿门还没有打开。
    群臣再外候着。
    沈知蕴再出现在金銮殿外,不少同僚来哀悼,她一一礼貌的回应。
    背后有朝臣碎嘴,“你看那沈知蕴,年纪轻轻却是个没心没肺的,生母死了,也不见面有悲色。”
    “就是啊,不然年少成名,哪能和寻常人一样啊,有了天赋,人情自然就少了。”
    “呵,做权臣的哪个不冷心冷肺,这般寡情,真叫人寒心啊。”
    “别说了,叫他听见就麻烦了。”
    殿门打开,门口的内官吊着嗓子朝殿外高喊,“上朝——”
    朝臣们列队而入。
    “多日不见沈爱卿,朕听说了你家中之事,也甚是哀痛,可要节哀啊。”皇上坐在龙椅上关切地说。
    这话几日前在朝堂上和沈平山几乎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沈平山当时挤出两滴眼泪,颇有种经历丧妻之痛后,一夜垂暮之感。
    而沈知蕴只是一句,“多谢陛下关心。”
    皇上颔首,不再说此事。
    今日朝堂之上,最重要的就是南下学田的官员分配。
    内官宣读提前拟好的召令,任沈知蕴为学政辅司钦差大臣,任邓长春为学事政差大臣,任户部骆曾文为辅臣……
    这些任职都是皇上下令,内阁提前拟好的,早就知道了其中职务。
    品级靠后一些的朝臣听了,心中微微感叹,沈知蕴刚从诏狱出来,家逢变故,多日未上朝,时隔多日,第一日上朝就得了这肥差,实在是权臣,好手段。
    “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提议的?”皇上问。
    沈知蕴上前一步,“回皇上,臣请允许再派一人随臣南下。”
    “哪一位?”皇上问。
    “大理寺少卿,江予衿。”沈知蕴回话,“此次广设书院,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学田的收和分的问题,其中涉及律法颇多,南方与京城官员行事也有所差异,还是按律法办事,才能减少争端,更好地完成此次南下事务。”
    张澎心神一动,因为刑部的助力,关仲早就从大理寺中放了出来,降了一级倒也没有过多的处分。
    但沈知蕴依然举荐了江予衿,看来无论自己是否求他帮忙,这都是提前定好的事情,好险,差点欠了他一个人情。
    张澎微微吐气。
    沈知蕴还不知,她的形象在张澎心里已经变得阴险狡诈。
    杨世林站在朝臣的前面,面无表情,心中已是隐隐不满。
    这些日子,内阁议事,他差人叫了沈知蕴好几次,都以丧母悲痛,无法再处理政务为由拒绝了。
    就连今日举荐江予衿,也没有提前和他打过招呼,便是自作主张了。
    想到此处,杨世林眸子微暗。
    邓长春和骆曾文倒没有什么异议,左右是沈知蕴主差,他想叫上一个大理寺的官员,那便叫上罢。
    皇上也很快答应了,“准,任大理寺少卿江予衿同为辅臣,与沈次辅一同南下。”
    这事就算这么定下了,不日就要启程南下。
    皇上也催促,咳嗽了一声,说,“学田收分的事情早就该定下了,前阵子瀚海一事耽搁太久,如今不易再拖延,你们几人尽快启程,处理此事。”
    “是。”众人应声。
    随后又有言官上报了些不大不小的政务,本以为今日早朝就此结束了。
    没想到垂老的户部尚书洛守云突然上前,请允许致仕。
    沈知蕴微微蹙眉,洛尚书致仕,这朝堂可以压住动荡的人便更少了,大盛朝堂,党争严重,需要德高望重的人如泰山之石坐于其中。
    众臣有些沉默后,有人相问,“老尚书可是身体有恙,怎么这般突然?”
    洛守云辅佐过两朝皇帝,在朝中算得上是元老了,在他管制下,油水最多的户部,这几十年间都没有出过什么大差错。
    洛守云笑着说,“不过是我年老而力不从心,唯恐耽误了朝廷要事,便主动告老还乡罢。”
    刚刚沉默的皇上深深叹了口气,“洛尚书早就给朕递过致仕的折子,是朕一直放着没有批红。齐老离京不到个月,如今洛尚书也要告老,朝中老人们一个个离开,朕实在难过啊,故而一直没有准许洛尚书。”
    “陛下莫忧思,朝廷之臣,旧臣出,新臣入,如老船停泊,两侧新船齐进而百舸争流。老臣致仕,朝堂之上才能灌注许多新鲜的血液,让我朝繁荣昌盛。”洛守云缓缓地说着,他的声音年老而有劲儿,声音不大,但不显虚弱,这是两朝老臣的气魄。
    皇上摆摆手,“既然尚书心意已决,那便准了。”
    洛尚书叩谢圣恩。
    等下了朝。
    沈知蕴走出殿门,靠近严纶,问,“今日这事办得顺利,未见旁人阻挠。”
    这旁人指的就是顾道那一众朝臣。
    “世子前阵子刚从诏狱出来,顾王恐他儿再遇什么劫难,这些日子他们那边都低调得很。而且朝阳夫人最宠顾世子,韩国公那边自然也动作小了不少。”
    朝阳夫人是顾晗书母亲的诰命封号,韩国公是她父亲,她是国公家嫡女,下面还有一妹一弟,她弟弟,也就是顾晗书的舅舅,就是韩恒。
    严纶又说,“人家都知道避避风头,你倒好,告假上朝的第一日,就得了多少人眼中肉一样的肥差。”
    杨世林在前面走着停下回头看了沈知蕴一眼,她知晓杨世林要找她问罪了。
    如果她提前和杨世林说了想要一个熟知律法的人协助她办理学田,那么此人就不可能是江予衿了。
    杨世林在内阁任职多年,是朝堂之上真正的大权臣,在刑部有些人脉,不然也不会那么轻易将张澎的人关仲陷害入狱。
    他定会找一个刑部之人,帮辅着她办案,也是监督着她办案。
    严纶看见杨世林的眼神,示意沈知蕴赶紧去认错去。
    她刚走上前,就被内官拦住了路。
    “沈大人,太后娘娘有请。”
    沈知蕴巴不得在南下前少见杨世林一面是一面,颔首说,“劳烦内官带路。”
    杨世林见沈知蕴被带走了,也没法子,又继续往前走,反正来日方长,总要问问他,今日之举是何意。
    严纶看看不远处的邓长春,一同上前。
    “大人如何看沈次辅今日举荐江予衿的事情?”邓长春开口问。
    严纶在旁边听的心惊肉跳,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好歹也等回头内阁议事时沈知蕴解释了再问啊。
    他倒不是怕首辅觉得沈知蕴怎么样,他是怕首辅问他觉得沈知蕴怎么样。
    果然,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你觉得呢,严纶?”杨世林沉声问。
    严纶拭了一下头上根本没有的汗,心中顿时对邓长春有了些怨念。
    “下官觉得,沈次辅告假多日,不仅没有上朝,也不曾参与我们内阁议事,他作为学田主事,想必心中早有了辅臣人选,只是未与我们商议罢。”严纶说。
    杨世林没说话,邓长春先反驳了,“他是丧母,但我看他今日也甚悲痛,又不是忧思病了躺床上了,多次拒绝我们内阁议事,一上朝就不声不响地举荐了江予衿,这不说明他还有心思思考朝事吗?那为何一直避着内阁议事?”
    “这……”严纶也无话可说,沈知蕴今日这做法,确实是得罪了杨世林。
    “之前我便想问,他既然找到了人证知道了顾晗书与薛照在平莲寺会面,为何不当时把那些人控制起来,或者留下画押口供。等后来皇城司的人去查,全被顾道提前封了口,将薛照回京的时间全都模糊了,让他们多好圆滑这件事。”邓长春说。
    杨世林还是没有说话。
    邓长春又说,“若不是敬和长公主夜叩宫门之时,他还被关在诏狱,下官都要怀疑在这事上她有没有帮助顾亲王了。”
    “等内阁议事,他可就再无理由告假了,彼时试探一番便可。”杨世林说。
    这边沈知蕴被带到了宁寿宫,内官送她进去。
    太后坐在正位。
    沈知蕴行跪礼,“拜见太后娘娘,太后娘娘千岁。”
    “免礼,沈爱卿。”太后笑着说。
    她的背有些驼,已是暮年老矣,看起来就像个普通老人,面目慈善,没有什么攻击力,实则精明万分,心中狠辣,不然作为一个后宫老人,如何能参手朝政。
    “沈爱卿今年不过二十出头,就能担任学政辅司钦差大臣,实在后生可畏啊。”太后夸赞。
    “太后娘娘谬赞了,全凭陛下和太后娘娘赏识,臣才能有此殊荣。”沈知蕴回话。
    “不过这学政辅司钦差大臣职权甚高,是个肥差,却不是个好做的差事。”太后话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