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尚未开始的这段时间,李世民将诸葛亮留在自己身边,先熟悉一下自己这个“小政府”的各类机制,了解并州军的军制和配置,当然了更重要的就是了解人。
三日后,科举放榜,首次科举考试便圆满落幕,最终有五十名优秀士子被录用,除了诸葛亮外,其他再无什么三国有名的谋士了。
他这是将诸葛亮比成西汉的名相萧何,将巴蜀等地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负责,这分量不可谓不重,言下之意,你就是将来我的相国啊。
诸葛亮也没想到,李世民居然如此信任自己,上来就将此等重任交给自己,这样一个白衣儒生。要么是李世民疯了,要么就是他对自己绝对信任,显然只可能是后者了。
“哈哈,有孔明先生辅佐,世民真是三生有幸啊。”说着便出手扶起了诸葛亮。
诸葛亮也快速进入角色,和张辽等人研究行军路线,排兵布阵,让张辽没想到的是,这个诸葛亮居然熟知兵事,他拟定的路线居然和李世民安排得如出一辙,同时对于汉中山川河流、人文风貌、守军情况居然了如指掌,这不得不让张辽感到惊叹。
对一个刚刚出山,还寸功未立的年轻人,李世民就如此任命,绝对是万分信任的,绝对是十分难得的。
随后便带着诸葛亮回到了大将军府,隆重地将他介绍给自己的心腹部下认识,徐庶和陈宫是知道诸葛亮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加入李世民,的确是一件幸事,不过其他人都不甚了解,见李世民如此推崇此人,都持有怀疑态度。
………………
首批被录用的士子,李世民在统一做完“政审”后悉数安插到各州郡县,充斥县令、主簿等职位,有了这股新鲜的血液,给各个州县带来一股清流和活力。
同时配合戏志才组织的官员审核和考评,罢免一大批因循守旧,不知进取,以及贪污渎职的不合格官吏,并且有意识地降低了世家大族对州郡官场的掌控。
“孔明先生,你可知我下一步进军的方向吗?”李世民神秘一笑。
当下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浓烈的冲击过来,诸葛亮单膝跪地,郑重其事地接下了这个这件差事。
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也极大地整顿了官场,再次刷新吏治,加强了李世民对管辖六州的统治。
对于未能高中的学子,李世民宣布所有人可以入骊山书院读书,并且吃住免费,这让一众落榜的也不至于那么失望,纷纷都转头涌向了骊山书院,潜心读书,打算来年再考。
武举也在文举之后隆重举行,来自三山五岳的豪杰,都纷纷准备加入官军,换个出生,同时一些寒门的武艺高强之辈也纷纷参加,其中倒有几个十分难得的好苗子。
李世民也录用了一大批武艺不俗且背景干净的勇士,充斥到军队校尉一级,加强了军队的中坚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