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确实野蛮,这倒是没错,但是这跟共和国选择与周国结盟又有什么影响呢?
结盟不结盟,不是看文明形态,而是看符不符合国家利益。
不过很显然,“慕唐者”时不会在乎燕国的国家利益的。
毕竟,在他们心中,大唐才是祖国,才是正统,燕国不过是一个侥幸活下来的蛮夷之国。
曾几何时,大唐太子李承乾认为大唐是蛮夷,想要推翻大唐。
而如今,共和国的许多有风骨的士人们,也认为共和国是蛮夷,想要推翻共和国。
什么是舆论话语权?这就是舆论话语权!
在共和国彻底粉碎唐帝国的帝国霸权之前,这样的“慕唐者”永远都不少,杀是杀不完的。
慕强,人之本性也!
有朝一日,共和国变成了帝国霸权,中原的风骨士人们,自然会主动跪舔共和国,认为共和国是正统,认为中原是蛮夷。
面对这些质疑声,帝渝也懒得解释。
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多说无益,一切还是要靠实力决定。
共和国实力不如唐帝国时,辩经一万遍也没意义,只会被嘲讽,当共和国实力远超唐帝国时,不需要共和国去辩经,中原的世家士族们,会主动为共和国辩经。
“让他们说,让他们骂,不用管,只要逮捕跳得最欢的几个头目就行,杀是杀不完的,这种事,解决不了,除非共和国能够彻底粉碎唐帝国。”
有【林贽事件】的教训,燕国的统治阶层对于思想舆论上的应对办法也更加成熟。
完全不管是肯定不行的,但单纯依靠杀戮,则是治标不治本。
惩罚跳得最欢的,警告跳得一般的,无视小苍蝇。
“慕唐者”们,除了想要影响共和国的正常利益外交,还想要影响历史记载。
比如在一些自称有风骨的书生写的书里面,重新讲述了一遍他所认为的“平壤战役”。
在他的书里,燕国在平壤战役惨败,损失四十万大军,而唐军则是大获全胜,斩杀四十万燕军,自身损失只有几百。
之所以唐军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亡燕国,则是因为大唐是文明仁义之师,不忍心苍生涂炭,故而在战胜后主动撤兵,希望燕国百姓能够免受战乱之苦。
《探索平壤战役的真相》一书在共和国文人圈非常流行。
虽然有平壤战役的亲历者,讲述真正的真相,其实是燕女皇大获全胜,斩杀二十万唐军,唐军主力丧失,不得不谈和停战。
然而,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对于这些平壤战役亲历者的解释,没人相信,人们反而更加愿意相信书籍上的那些文字。
平壤战役结束才二十年,就有人开始探索“真相”了。
当共和国实力太弱时,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哪怕抵抗侵略也是错的,会被认为是在固步自封、排斥文明。
当共和国实力太强时,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哪怕侵略别人,也会被认为是在传播文明、帮助别人进行汉化/燕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