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生在大明朝 > 第6章 面见谢氏
    这才有了现在的元如居。

    大家族里有庶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嫡庶有别这也是非常正常,可是她从来没见过如此从容自若的庶子,竟是不争不怒不喜不悲。

    见到他近前,顾孟平的嘴角高高挑起,“少华安好。”

    谢氏看着他的目光晦暗不明。

    一想到顾孟平回到西大房后,必会受一番磨难。

    谢氏说得极对,“这庶长子久居山中,只怕身上染上了什么不好的脾性,若是由着他和两个哥儿接近,万一带坏了两个哥儿怎么办……其实我倒不是瞧不起他,毕竟是没在府里呆过,知人知面不知心呀……”

    农庆堂西面的西夹阁住着顾维成夫妇二人。

    却见到由远而近走过来三个少年,一个神采英拔,一个清新儒雅,一个高头大马,虎背熊腰。

    她在这里胡思乱想,却苦了顾孟平,从一进上房他就跪在地上,虽然垫了软垫,可是膝盖却渐渐有些痛了。

    不论顾维盛怎么反对,怎么辩解,顾孟平还是随着大宗老太爷顾荣长的马车回了顾家。

    想到这里,她倒不敢怠慢,向顾孟平介绍站在院门口的几个人。

    顾维盛看他的眼睛里全是恨意,没有半点父子亲情。这样的家回去之后又有什么意思?

    若是从墨院到上房来,仅仅走路便要一盏茶工夫。

    倒是两个婆子曲了曲膝,唤了一声,“秋妈妈。”

    顾孟平转过头,望向身后。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竟传成了因为她嫉妒这才将顾孟平遗弃。

    只要他想出人头地,他就必须回到西大房。

    谢氏放下茶盏,轻轻地道:“这是自己的家,咱们自己人不必多礼,日后就要一个锅里搅勺,还是随便些好。”话虽是这样说着,却并不叫顾孟平起身。

    顾孟平只觉得无趣至极。

    元如居上房里静悄悄地,只能听得见茶盖碰撞碗身发出的撞击声。

    谢氏的心烦燥极了。

    秋妈妈正眼也不瞅她们一下,只是指着那两个小丫鬟说道:“五少爷,这两个是太太赏五少爷的贴身丫鬟,身量高些的叫新儿,身量低些的叫巧儿……太太说,这两个五少爷先用着,若是觉得不合意只管寻了婆子换去。若是换不到合意,就在外面人牙子那里采买。”

    顾孟平叹息一声,不等婆子引见忙拜倒在地。

    老和尚心中本是难过,见她哭成这样,身子晃了几晃。

    就在这时,他突听到身后有人在喊他:“孟平?前面可是孟平吗?我是少华,是少华啊。”

    得了她的提醒,谢氏这才醒觉,忙笑着唤顾孟平起身,“知道你要回来的消息,早几日前家里就开始收拾了,正巧墨院还空着,你就住在那里可好?”

    顾少华向前急走了两步,眼中带了真切和欢喜,“孟平,真的是你?昨日听说你要回来,我还不敢相信,没想到你居然真回来了?以后不走了吧?咱们可以一起上学了吧?”

    顾祥恩心中一凛,只觉得浑身上下都像是被看透了般。

    新儿和巧儿吓了一大跳,立时跪下,口称,“婢子见过五少爷。”

    见他如此,大宗老太爷顾荣长心中也有了一丝怜惜。

    管家顾祥恩是西大房的老人,当年的事情他也是心知肚明,这时见到当年那个被抛弃的庶长子又回到府里,眼中诧异。

    顾孟平应声点头,嘴角挑了挑,而后快速垂下了眼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当初谢氏与顾维盛成亲之时,谢家的人过来相看时,便说元如居太小。

    可是他不回去不行。

    顾孟平嘴角全是苦涩。

    仅看顾维盛那一番话,显见得就是没认他做儿子的。

    所以,顾祥恩便直接领着他往二门内见谢氏。

    顾孟平就那么直挺挺地跪着。

    顾孟平看了一眼管家顾祥恩,面色淡然地点点头。

    顾孟平点了点头,单手令她们起身。

    说话的是清新儒雅的少年,大宗的嫡重孙顾少华,是顾维德的独生子。

    她身为孙媳妇,怎能违抗祖母的意志?

    秋妈妈一路领着他过来的,路上也曾细细地向他介绍过逸兴院和榆林院,见到他并没有因为墨院偏小而生气,不由暗自赞叹。

    可是转念一想,顾孟平又替谢氏惋惜。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家族里,有庶子庶女是常有的事情。若是没有半点容人之量,只怕早晚也要被气死。

    顾孟平一回来,其实论理是应该去见老祖宗杨氏的,可是杨氏直接发话说他“出生克母,八字纯阳,甫一出生便搅得阖府不宁”这样的人她不愿意见。

    大宗老太爷顾荣长的马车停在了西大房大门前,叮嘱了顾维盛几句,便由孙子搀扶着回了大宗。

    顾维愈和顾维成也跟着相继告辞。

    先是令他在上房跪了盏茶时间,现在又用一处偏僻的院子搪塞他,派来服侍他的丫鬟连基本的礼数都不懂。

    新儿和巧儿却是不敢起身,拿眼睛直瞅秋妈妈。

    和当年的始作佣者竟然是没有半点关系。

    “见过母亲……”

    招手唤过侍立在一旁的西大房管家顾祥恩道:“这是五郎孟平,你领着去见主母吧。东府还有客人,我要去陪客。”说完这句话后,他看也不看顾孟平,扬长而去。

    --

    前几日老和尚教过他,不论他将来是举业还是种田,他都必须以西大房儿子的身份才能有一份出路。

    顾孟平心中苦笑,俯地又磕了一个头。

    谢氏穿戴整齐地坐在元如居的上房中,等着顾孟平拜见。

    一想到每日晨昏定省之时,顾孟平就要比两个嫡子多走一盏茶,领着顾孟平往墨院走的秋妈妈便唏嘘了起来。

    幸好他在枫林寺里每天担水割草打熬了身子骨,这才咬牙坚持下来。

    丫鬟愚蠢就愚蠢罢!总比那聪明伶俐会勾引人的强百倍。

    “五少爷请随小人来。”顾祥恩脸上带着笑,将他往谢氏居住的地方领去。

    想到这里,他脸上带出笑容来。

    顾孟平坐着马车越来越远,站在山下送行的盈袖哭得肝肠寸断。

    等到几人一走,顾维盛的脸立刻黑了下来。

    谢氏这样待他,他并不生气,毕竟他们俩人又不是亲生母子。没指望着让她待如已出,只求大面上过得就行。

    “时运乖违,圣贤也有隐居;凌风于上,草芥亦可傲世。”老和尚喃喃道。

    直到秋妈妈开口说话之后,她们才哆哆嗦嗦地站起身来,而后又福了一福。

    接他下山到底是对还是错?

    可是转瞬间这种感觉却又消失了。

    后来顾家一咬牙,劝说旁边几户同宗搬家,给了他们一笔安家费。

    --

    他在枫林寺里呆惯了,本就不太喜欢被人服侍。

    大宗老太爷顾荣长叹了一声。

    元如居里共有五个小院落,顾维盛和谢氏住在上房院。左院是嫡长子顾仲康的逸兴院,右边是嫡次子顾叔齐的榆林院,一处闲置的院子名叫绿竹院用以招待客人。而墨院离上房院最远,也最简陋。

    谢氏这个嫡母……

    可是不接不行,顾家不能让子弟真的出家。现在的顾家正在风头浪尖上,稍有差池就是船翻人亡。

    说罢,她唬着脸道:“五少爷在此,还不磕头?”

    墨院虽然偏僻却极幽静,正合了他的心意。而且院落较小,想必里面的仆妇婆子们也少。

    肚量未名也太窄了些。

    临走前,老和尚让他背《孟子》。

    如果一任顾孟平呆在枫林寺,只怕会影响在京中的东西府诸人。

    早知道这样,当年她说什么也得拦一拦……

    她并不是嫉妒的人,当年要遗弃顾孟平的决定也并不是她做的,是祖母杨氏以顾孟平‘八字纯阳,刑克长辈’的名义丢弃。

    西府中,杨氏一人住在正院农庆堂,谢氏和顾维盛住在东面的元如居中。

    可她只是个下人,又是谢氏的心腹婆子,怎会对谢氏的决定有异议?

    顾孟平只是来过西大房几回,自然是不知道墨院在何处。元如居是西大房占地面积最大的,甚至比主院农庆堂都要大,这也是得益于谢氏的娘家之力。

    ……

    住在哪里都无所谓,顾孟平自然是点头应允。

    幸好被义净扶住。

    见到顾孟平已经跪了盏茶工夫,忙轻轻咳嗽一声。

    人越少,他越高兴。

    方才领顾孟平进来的婆子是谢氏的心腹之人,姓秋,人唤秋妈妈。

    顾维盛遗弃顾孟平已经被人诟病了数年,甚至影响了他的举业。

    少一时,顾孟平随着管家到了元如居外,而后由一个年长些的婆子领着进去。

    顾孟平却是极喜欢墨院。

    大宗老太爷顾荣长捏了捏他的手,微微一笑,“痴儿莫怕,万事有老太爷。”

    两个小丫鬟脸带稚嫩,举止紧张。见到秋妈妈介绍到她们时局促不安,手脚都不知道如何安放。

    谢氏淡淡地扫了他一眼,举起了手边的茶盏,用手抿了抿盖子。

    当先站着两个容貌古板严厉的婆子,身后是两个十三、四岁的小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