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科举兴家:首辅大人超宠妻 > 第六百零七章医者
    崔于氏想了想说起了老家的一个故事,也是一对夫妻成亲五年都还没有孩子。
    因为他们家里本就子嗣艰难,就算是想过继都很难,那夫妻俩只能不断去求医,好在那男子还有一门木匠的手艺,挣的比地里刨食的人要多一些。
    饶是如此,看了五年的大夫,夫妻俩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听完他们那边有个村子里回来了一位老人,听闻那老人是京城当过大夫,还有人说他差点成了御医等等,夫妻俩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
    谁知道那老大夫还真是个有本事的,小夫妻也终于得偿所愿有了孩子。
    这事不是崔于氏编的,而是真实发生在她娘家那边附近的村子。
    只是她爹娘去世之后已经很少回那边了,上一次回去祭拜还是在几年前,至于那老大夫,崔于氏都不敢确信他还是否在人世。
    她不知这个消息对闽春家里来说算不算好消息,但是这毕竟是一丝希望不是吗?
    没有儿子,又没有依傍立身的手艺的生活又多难崔于氏不用想就知道。
    尤其是对闽春的娘来说,她承受的恶意会更大。
    现在他们一家与大房闹翻,本就没有宗族可以依靠了,那边接下来谩骂造谣都是轻的,更可能出现的还是欺负。
    就算是闹僵到这个地步,出于孝道,闽春爹每年还是要给她爷奶赡养的粮食和钱。
    等以后闽春家里的日子好过了,那边
    若是真的紧紧抓着孝道压人,又以他们家没有子嗣为由,指不定还会闹出多少事。
    崔于氏说得仔细,只给她分析了现在的情况而没有去劝说她该如何选择。
    闽春也想到这一点,说到底一切的心结还都是在娘不能再生育上,若是再有一个孩子,无乱男女,她相信爹娘都是开心的。
    看到于姐姐小心翼翼的样子,闽春心里不是不知好歹的人,若非真的是为她们家着想,于姐姐犯不着这样。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非常感激于姐姐把这件事告诉我,说实话,就算不是为了孩子,我也会让娘去看大夫好好调养身体。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好消息,我回去就告诉爹娘,关于那位大夫的事情,你能不能再详细跟我说说。”
    崔于氏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全都说了出来,包括关于那位老大夫的年岁,所以几年未有那边的消息,她现在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有转机。
    闽春再三诚恳道谢,看了一眼天色,决定快点回家,她有些迫不及待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爹娘了。
    次日一早,崔桃刚到工坊就发现闽春已经在等她了,闽春脸上带着笑意,忍不住分享了昨日的喜讯。
    “爹娘都同意去看大夫了!我爹看着有精神多了,他还跟我说最近正打算跟他认识的好兄弟一起出去收羊毛。以前他是为了让大家好过一点,但是现在我看着爹恨不得立刻就去收羊
    毛......”
    崔桃一直笑着听完闽春所有的话,闽春看到她的笑容止住了话,脸颊有些红,的话,闽春看到她的笑容止住了话,脸颊有些红,“我太激动了,小桃。”
    “真的不知要如何谢你才好。”
    “谢什么,大不了我去你家多吃几次饭好了。”
    “好啊好啊。”
    -
    眨眼间边城的冰雪就已经消融化作春水滋润着大地。
    温度逐渐升高,人们也渐渐脱掉了沉重的厚衣衫,妥善收拢起来,开始换上方便干活的衣衫,走街串巷、农田里忙。
    贸易集镇每天都是一变化,本来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现在已经矗立起了一座城池的模样。
    这里是专门的贸易集镇,所有的门户都是为商户准备的,主干是横竖二四八条大街,依靠这八条主街又延伸其他的街道。
    除了官府管事的署衙,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用作商户。
    现在这座贸易商城正在日夜加速建造,只等陛下的御旨颁布,就会有数不胜数的商户想要入驻。
    因为在以往的砖石建造中增添了水泥,所以这边建造的速度不仅快,质量还非常好。
    八条主街的重要商铺更是建造了五层楼那么高。
    宋青选估算了一下收尾的时间,建造大概还有一个月就能彻底结束,剩下一个月的时间恰好够内地的大商户赶来。
    这是朝中百年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在建成建立贸易互惠集市,陛
    下力排众议支持了宋青选的决定。
    萧绥靖与朝中那些顽固不化的官员周旋了几个月,终于把此事一步步推行了下去。
    朝中那些世家完全没有办法,这位新皇也不按常理出牌,心中有了决策,说是商议不如说是通知。
    又有边城的宋青选与其里应外合,这边的法令还没正式颁布,那边的贸易集市已经越建越大了。
    宋青选依靠朝廷与水泥工坊合作的收入,就算是没有朝廷的拨款,他在边城手中也是不缺钱的。
    有种有钱又有人,耳边又不用听那些朝臣的争吵,一心趴在贸易集市的建立上,有水泥的加持,建造的速度简直日新月异。
    朝中那些反对地欢的大臣,还没反应过来,那边贸易集市就已经建好了。
    萧绥靖心情舒畅极了,这种高效的配合简直让他甚至觉得该早些与他配合的。
    宋爱卿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边城的贸易集市一建成,朝中那些反对的大臣知道回天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陛下把诏令发了出去。
    诏令一发,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京城的各大商户,水入沸油也不为过。
    这可是百年来第一次这么大的手笔还互开贸易集市,嗅到商机的大商户已经连夜准备钱财和物资动身前去边城了。
    京城的大商户来自五湖四海,有些消息灵通的甚至比朝廷的诏令还要先一步发往江南等繁华之地。
    一时间,各地的大商
    户全都派了亲信前往边城,大家都想看看那边的情况,也都想争取早些过去入驻。
    挣钱的机会已经摆在眼前了,说不定以后内地的商户关很可能因为这次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大的变化。
    朝中的那些大臣们怎么想的商户们不知道,但是他们只用知道互开贸易集市对他们来说益处绝对大于弊端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