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玉堂春满 > 第12章 风波
    翻过了年,常家发生1件大事。
    有御史旧事重提,弹劾常子敬“夺情”1事,几次上本,说他“违背万古纲常、贪位忘亲、不仁不孝、实乃天下读书人之奇耻······”云云。
    没过几天,又有多名言官联合上表附议,连在6部观政的几个年轻进士都加入了讨伐的阵营,纷纷上表来谴责。
    折子像雪片1样飞来,皇上均留中不发。
    常子敬久在工部,自然有交好的同僚出面替他辩驳,而且当时被夺情起复的也不止常子敬1个人,其他几家担心唇亡齿寒,也都帮着常子敬据理力争。1时间,朝中争吵谩骂之声此起彼伏。
    可是,对面都是些能言善辩之人,骂起人来1个比1个高明,又擅长引经据典、借古讽今、指鹿为马,常子敬等人哪里是对手?终于在1日大朝会上,那些人步步紧逼,竟把个不善言辞的工部老郎中气得当场晕死过去。
    皇上见了,勃然大怒道:“南方水患未清,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你们难道看不见?1个个的不能为国分忧、为民请命,只会在这里摇唇鼓舌、卖弄文墨!简直岂有此理!”于是当场下令,将那几个吵得最凶的观政进士抓到午门外当众廷杖。
    这下,常子敬更难受了。
    要知道,本朝的读书人历来最重名声,如今他们因为”直言敢谏“而挨了这顿打,只要不死,日后定然会声名大噪,即便是死了,旁人都会对着他们的子孙后代翘个大拇指:”你家先祖高风亮节,可敬!可敬!“
    常子敬只能叹气。
    从几年前贪墨案的刨根问底、到后来情急之下的多夺情起复、再到今日的意气用事、责打朝臣······这位新皇,还是太稚嫩了些!
    他揣着满肚子无奈回到家里。
    天气还很冷,发白的日光照着满院光秃秃的树枝,显得十分萧条,偶有几个仆妇低着头悄声贴墙穿行,到处静悄悄的,没半点声息。
    这又是怎么了?
    他隐隐觉得不对。
    “家里可是有什么事?”常子卫1进门便问道。
    大太太和常大奶奶、常4奶奶都坐在正屋,身边1个仆妇也没有,见他回来了,两位儿媳忙起身行礼告辞。
    常子敬疑惑地看向大太太。
    大太太的脸色发白,低声道:“家里刚刚得的消息,孙家9小姐殁了。”
    “谁家?”
    “孙翰林、孙家。”大太太低声道。
    常子敬心中1凉,1下坐倒在椅上,吓得大太太忙过来给他顺气,又亲自端了热茶来。
    他喝了两口茶,这才冷静下来,沉声问道:“从哪里得来的消息?是什么时候的事?3弟那边可知道了?”
    大太太尽量放轻声音,缓缓道:“今早大儿媳去探望王老夫人,路过孙家,正瞧见有人往门上挂白,让跟车的上去1打听才知道······竟然就是那位9小姐······是昨日半夜出的事,算着时辰,3叔那里应该已经接到了报丧······”
    常子敬十分疲惫地闭上了眼。
    大太太见状,轻轻拿了锦被给他搭在身上,不再说话,只静静的陪在1旁。
    夫妻俩就这样1语不发的坐着。
    过了良久,常子敬抬头要茶,就看见妻子正坐在下首的太师椅上,侧身对着自己,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她的头发乌黑,通透的翡翠耳坠在她白皙的脸颊旁微微摆动,像1滴晶莹的泪珠,落在他的心上。
    他已经老了,可她还是如此年轻······
    他轻轻叹了口气,道:”你先回去歇会儿,养养精神,明天咱们去看看3弟。“声音中透着深深的爱怜。
    “是。”大太太柔顺的答应着。
    9小姐到底是怎么死的?
    常晞也是这样问。
    来报丧的人十分悲痛,说9小姐是得了急病去世的,其他的便再也问不出来了。
    常晞隐隐觉得这事不简单。
    既是得了急病,病势1定颇为凶险。吴家诗礼传家,明知迎娶在即,为什么不早点儿派人来递个信儿,好让常家暂缓婚事?
    且在常晞前世的记忆里,吴家人的身体向来康健,从未听说有早逝的,吴老爷的姐姐田老太君更是年近8旬,在本朝可是少见的高寿。
    这到底是怎么1回事?
    常晞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当大房1家来时,常晞也仔细问了大嫂,可惜并没有什么线索。
    常子卫的脸色十分憔悴,幸而精神尚可,此刻他正与大老爷在正厅谈论朝堂中事。大太太则在东次间喝茶,对常晞姐妹说些安慰的话。
    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大房1家便告辞了。
    随即又有文阁老那边派人来请,常子卫匆匆换了衣裳出门了。
    常昭叫了有脸面的管家仆妇们,叮嘱她们要好生服侍:“最近家里有事,老爷心情不好,若是谁失了规矩挨了罚,谁也帮不了她!”如此戒叱了几次,1时各处倒也没出什么乱子。
    家中尚且安稳,朝中却风波迭起。弹劾的声势依旧浩大,常家势力单薄、疲于应对,正不知道怎么办好。就在这时,宫中突然传出皇上“圣恭违和”的消息,免了1连几日的早朝。
    文阁老提醒常子敬:“都察院那边,还是得有人能说得上话。”
    常子敬何尝不知?可他只能苦笑。
    回到家,大太太1边为他宽衣,1边问道:“文阁老可愿意帮忙?”
    历朝历代,内阁的权力都很重,为避嫌疑,阁老们向来会与都察院保持距离,何况新皇登基以来,1直对内阁颇有顾忌,文阁老只怕是有心也无力······
    可这话对妻子说了,她也未必明白。
    他只好笑着拍拍妻子的手道:“你管好家里的事便可,外头的事我自有道理。”
    大太太却听明白了。
    看来文阁老的路子没走通!
    于是她道:“何不让3叔去和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孙大人打个招呼?”
    常子敬奇道:“3弟什么时候与都察院的人有了往来?”
    “老爷怎么忘了?”大太太忙将当日2太太如何保媒之事与常子卫说了。
    “原来当日保媒的孙家便是孙大人的本家?”常子敬想了想,道:“罢了!那孙家曾被我们家拒过亲,说不定人家不仅不肯帮忙,还会落井下石!”
    “试试又有何妨?”大太太柔声劝道:“我听说3老爷托人给孙家介绍了1桩生意,两家也算有来有往了,如今家中遇到这么大的坎,3叔肯定会为了老爷走这1趟的!”
    常子敬沉吟道:“如此······也只得委屈3弟去说项了。”
    “老爷说的是哪里话?”大太太笑道:“都是1家的骨肉,3叔怎么会不为老爷着想?要是这事能成,兴许3叔与孙家还能重缔良缘,这岂不是两处有益?”
    1面说着,1面服侍常子敬吃了饭,催他去了帽儿胡同。
    谁知常子卫却不在家。
    “老爷往吴家去了。”赵安恭敬地将常子敬请到常子卫的书房,“去了已有1个多时辰,算着时辰也快回来了。”
    常子敬缓步走到书房。刚1进门,便闻到1股浓浓的安神香气味。
    “3老爷这些日子1直睡不安稳,常常在书房里彻夜看书,看困了便可以小睡1会儿。”赵安解释道。
    常子敬点了点头,看着书案上凌乱的书本,《夷会要》、《大齐考略》、《博古集》······都是些介绍邻邦土俗民风的典籍。
    随手翻开1本,书页间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
    看着那工整端秀的蝇头小楷,他不由叹气。
    出了这样的事,3弟在诰敕房的日子只怕也不好过。
    正想着,便听到外面有动静,常子卫穿着素服大步走了进来。
    “大哥!”他1面进来,1面禀退众人,“这个时候过来,可是出了什么事?”
    常子敬却不可置信地看着常子卫,忍不住惊呼:“你怎么瘦成这样?”
    几日没见,1向保养得宜的常子卫竟然瘦得两颊都凹了下去。
    常子敬心里很不是滋味。
    常子卫却不以为意地摆手道:“这几日忙着查阅典籍,不免睡得少了些。”
    常子敬闻言笑道:“让你去诰敕房,倒是正得其所了!”
    “吾乐此,不知疲呗!”常子卫笑着,随即又问:“大哥这时候过来,可是有什么事?”
    常子敬看着弟弟瘦削又缺乏血色的脸,来时准备好的话都有些说不出口了。呆了1呆,顾左右而言他地问道:“你去吴家,吴老爷身子如何?”话1出口就后悔了。
    常子卫的目光1黯,顿了顿才说道:“还好。”
    常子敬暗暗自责,正想再说点什么,常子卫却接着道:“我去吴家,1来为拜望吴老爷,2来是请吴老爷帮忙。他有1同科,与都察院李大人很有些交情,可帮我们说话。”
    常子敬大喜道:“如此甚好!前儿早朝,圣上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有了这个台阶,此事也就好压服下去了!”
    眼见天色已晚,常子卫忙命人整治了饭菜,兄弟俩久违的吃了1顿舒心饭。
    常子卫又委婉地道:“文阁老年事已高,如今吏部侍郎李思常、礼部尚书左原、胡首辅的门生郑1柯······各处都盯着这个阁老的位子,若此时被抓住把柄,1世英名就全毁了,所以有些事,文阁老确实力不从心······”
    “这个我明白。”常子敬道:“文家已经帮扶我们良多,我已想好了,若不能平息非议,我便自请降职,不过是多熬几年资历,也比站在风口上被人当枪使的好······”
    兄弟俩商议定了,都十分高兴,常子敬更是喝的酩酊大醉。晚间回到家,借着酒疯,倒把大太太闹了个1夜没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