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农家红火小日子 > 第二百二十六章:过年福利
    宋县令身为一县父母官,事务繁杂,不能多待,第二日便启程回了平阳县。
    他来的时候装了半车礼,走得时候带回的礼,只多不少。
    金婆婆把东西装好后,清荷最后拿出一个小包袱,递给宋县令:“宋哥,巧巧的生辰快到了,这里头是我给她的生辰礼,你记得交给巧巧。”
    宋巧巧的生日在腊月二十七,刚好过年那几天,平阳县太远,清荷不方便去,每年都是备好礼物送过去。
    提起女儿,宋县令笑得宠溺,嘴上却道:“妹子也太宠她,一个小姑娘家家的过什么生辰。”
    “那不行,巧巧不能白叫我一声姨啊。”宋巧巧长得好看,又乖巧懂事,小小年纪,知书达理,清荷稀罕得不得了。
    县里还有公务,宋县令不便多耽搁,他与周家人一一道别后,便坐马车回了平阳县。
    等宋县令走后,村里其他人才从王长喜一家嘴里,知道县令老爷来过他们村子。
    一个个又懊悔又骄傲,懊悔的是没见到县令大人长什么模样,但县令大人来过村里这一条,也足够他们骄傲的。
    亏得王长喜不知道苗不离也是官,否则大伙估计会把没见到宋县令的这份遗憾,转到苗不离身上,把他当猴看。
    周家多了几个人,大伙都以为是周家的什么远亲。
    苗不离长得干干瘦瘦的,精神头倒是不错,宋县令回县衙后,他整天就带着老仆姚水生在村里转悠,至于姚立则被
    他打发出去砍柴了。
    用他的话说,在周家吃住,总得帮周家做些事,他和我姚水生年纪大一点,身体跟不上,把事情都交给姚立最合适。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五。
    眼看就要过年,韩忠、周清波、刘广林三人前几日就从府城回来了,周家的作坊昨日也停了工。
    清荷跟女工们说,要年后初八才开工,叫大伙好好休息休息,过年期间工钱照发。
    不管是作坊的女工还是送货收菜的车队,都是一样的,可以休息十几天,不仅不会少工钱,还有过年福利。
    这可把给周家做工的村民高兴坏了,就没听说过这样的好事,不做工也有钱拿。
    哪怕今天作坊没有开工,作坊外的空地上还是热闹非凡,甚至比平日里人更多。
    因为今天周家要给工人发过年福利,啥叫过年福利,大伙都不明白,一个个好奇得很。
    年前没事,村里听到消息的人,都挤着来看热闹。
    等到了作坊外,看见摆在外头的两扇大肥猪,一堆布匹,还有一筐用油纸包好的东西,村里人眼都看直了。
    “这就是过年福利?瞧那两扇大肥猪,膘真够厚的。”
    “还有布,还是细棉布,那一包包的是糖吧?”
    “我的娘哎!都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周家对自己的工人也太大方了。”
    一群人对着作坊前的东西议论纷纷,家里有在周家做工的,脸上多了几分期待,没有的,则是满脸羡慕
    。
    这其中壮壮爷爷奶奶显得尤为高兴,他们家儿子媳妇都在周家做工呢,这什么福利能得两份呢。
    乡下人过日子讲究实在,要说什么最实在,那自然是吃穿二字,因此清荷准备的福利也颇为接地气。
    每人五斤猪肉,一匹布,一包白糖,一包糕点,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
    为了发福利,周明远在村里买了一头肥猪,就是王长喜家的那头。
    因着女工每日可以拿一些红薯渣和不要的菜皮菜叶回家,王长喜家的两头猪养得特别肥。
    当然也不止王长喜家的猪养得肥,那些女工家里养的猪,就没有不肥的。
    作坊里的女工加送货的车队,再有谭玉娇和黄秀才两名夫子,这些人加起来,一共有二十二个人。
    既然是福利,就得让大家满意,清荷特意请了张屠户来,让大伙自己选肉。
    想吃肥的就割肥的,想吃瘦的就割瘦的,喜欢吃排骨的,就砍排骨,五斤肉抵七斤排骨,绝不让大伙吃亏。
    最后剩下猪头,下水什么的,清荷家自己处理。
    作坊的工人拿了东西,都不忘给清荷道一声谢谢东家,而清荷也会回上一句“辛苦了”。
    领了东西的工人心里美滋滋,脸上喜洋洋,正要拿着东西回家,又被清荷叫住。
    “大伙拿了东西先别急着走啊,福利还没完呢,作坊刚开工的时候,我就说过,只要大家好好干,过年我给大家发大红包。”
    “现在我叫谁,谁
    就上来拿红包啊,头一个就是我们的赵管事。”
    被叫到的赵慧赵管事,顶着众人的目光走到清荷面前,清荷递给她一个红封,又说了几句鼓励的话。
    “接下来是胡春桃。”
    胡春桃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她也有?
    可是她才去作坊这么短的时间,东家竟也给她准备了?
    胡春桃晕乎乎地走到清荷面前,村里人这才注意到,不知在什么时候,大伙口中的苦命女人,早已变了模样。
    不再是一副苦相,不再是一副怯弱瑟缩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挺直的背脊,坚毅的眼神,宛如一株生命力顽强的蒲草。
    一个接一个的员工领走红封,这些红封里,多则五两,少则一两,是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来评定的。
    黄秀才捏着手里的红封,只觉得掌心发烫,那里头是五两银子,周家姑娘说他教学教得好,这是给他的奖励。
    而他猜测,是周姑娘知道他想要去参加秋闱,变着法子的给他送银子。
    罢了,就是现在还回去,周姑娘也不一定会承认,这份恩情,他记下了。
    将银子装在胸口,黄秀才等清荷忙完了,才走上前去跟她告别:“周姑娘,在下今日就要同母亲回乡过年了,明年再见,先提前祝姑娘过年好。”
    如今已是腊月二十五,再不走,回去该忙不过来了。
    “夫子一定要回乡吗?天这么冷,你和于大娘干脆别回去了,就留在村里一块过年吧。”黄夫子对村
    里的孩子和作坊的男工都很负责,清荷挺感激他的。
    黄秀才微微一笑:“族中还有长辈,若不回去,恐落人口实,过完年我会尽快赶回来。”
    这话里的暗藏意思,清荷听明白了,怕是黄秀才族中也不是一片和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既是这样,她也不好挽留,便与黄秀才提前道了别:“黄夫子一路顺风,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