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农家红火小日子 > 第一百四十五章:乡里乡亲
    清荷平日里只在屋后转转,山坡的另一头她就没去过。
    这会看着比清文还高的草,颇为震惊:“爹,草这么深,怕是人走进去脚都看不见了。”
    周明远皱眉,抬手比了一下:“都赶上我胸口了,割起来都费劲。”
    一旁的王长喜和唐家兄弟半点不觉得难,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唐大礼更是笑着道:“东家,姑娘,这草长得又好又嫩,可以用来喂家里的牛和猪,鸡也能吃。”
    喂家禽家畜?
    这倒是不错,清荷望着仿佛看不到头的草。
    他们家哪用得了这么多,这草又放不了多长时间,时间长了就坏了。
    不过嘛,她家用不上,不代表别人家用不上,村里这么多人呢。
    “长喜叔,我记得你家养了两头猪呢,你回去叫赵婶来割些回去喂猪,再劳烦你把这事传出去,就说村里人都能来后山割草,先到先得,割完就没啦!”
    “哎,好,村里打猪草的人多,入秋了好多地都秃了,你赵婶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去打猪草。”
    王长喜笑得一脸褶子,刚要转身又停下,有些不好意思地道:“二哥,清荷,要不还是你们家就留吧,我来你家做工挣钱,还白拿你家东西,这不好。”
    周明远不在意地摆手:“别瞎客气,这么大一片,我家猪牛就是吃到明年也吃不完。”
    “就是啊,长喜叔,你这还是帮我们家的忙呢,光靠我们自己割,得割到啥时候去。”清
    荷也跟着劝,这么深的草,她都不敢走进去。
    王长喜得了话,一路风风火火地往家里赶。
    他记着清荷的话,路上只要碰到村民,就将割草的事说一说。
    等王长喜到了家,村里好些人家也得了消息,拿着镰刀和背篓,急冲冲地朝周明远家的后山赶去。
    王家庄大多数人家里都有养猪,一年忙到头就为了那口吃的,圈里的猪养肥点,大半年不用买油吃。
    没过多久,小山坡上渐渐热闹起来,大半个村子都派了人来,路口挤得满满当当的。
    人太多,清荷担心出意外,赶紧凑到她爹耳边说了她的计划。
    有周明远在,清荷不便出头,她毕竟还是个没出嫁的姑娘家,还是让她爹出面为好,省得又惹出闲话。
    “咳咳,大家安静一下,听我说。一会啊大伙分成五个人一组,绕围墙边往里割草,都别挨太近,刀不长眼睛,见了血就不好了。”
    家里每次招工,都是她爹和短工打交道,渐渐地,人也变得大方了许多。
    虽说山坡上的草多又深,却不是都能拿来喂牲畜。
    这些人一时不知道是怎么个割法,是割了草都能拿走还是只割猪草。
    有人就问了:“周家二哥,我们是只能割喂猪的草吗?”
    “那倒不是,都割,能喂牲畜的带回去喂牲畜,那些不能喂牲畜的,你们要是愿意要,背回去晒干了当柴烧吧。”
    “不愿意要的话,割了放一旁,我们自个收拾。
    ”周明远说完率先动手割起来,唐家兄弟和王长喜紧随其后。
    那哪能不要啊,天越来越冷,冬日里缺的就是柴火。
    哪怕杂草不经烧,拿来生火却是极好的,没有不要的道理。
    村民们得了实惠,割草割得干净,碰到石块枯枝还顺手给收拾到围墙边上。
    清荷估摸着还得割好一会,回家跟金婆婆一块蒸了些杂粮馒头,等那些村民走的时候,一人给一个。
    人多力量大,不过半上午的功夫,整个山坡上一人深的草都割干净了,地上的枯枝也没了,只剩下稀稀拉拉大小不一的树。
    清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笑盈盈地跟割草的村民道:“各位大叔大婶辛苦啦,忙活了一上午该饿了吧,我家蒸了杂粮馒头,大家一人拿一个吃,垫垫肚子。”
    “清荷啊,馒头就不要了,这山坡你家也是花钱买的,这里头的东西都归你家。我们上你家又背又拿的,本就占了便宜,哪还能吃你家东西啊。”最先拒绝的是赵慧。
    清荷帮忙找回了壮壮,她感激周家,可不想让这些人占周家便宜。
    赵慧一边说,一边给清荷使眼色。
    “那可不,平日里割点猪草,能把脚底走痛,今天就在家门口就能割到,省了不少事。”
    “我家猪明天都有的吃了,清荷,太谢谢你了。”村长家的大儿媳罗氏也跟着出声。
    其他人也纷纷出声,表示不能又吃又拿。
    清荷对赵慧和罗氏甜甜一笑
    :“两位婶子说哪里话,你们帮我家割了草,我家请你们吃点东西是应该的,也不是啥精贵东西,你们要不吃,我们心里过意不去。”
    周明远也跟着劝大家,众人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了。
    一时间,村里人对周明远家的看法又变了,难怪人家能挣到钱,做事多大气。
    于是村里不少老人叮嘱自家后辈,周明远家做人厚道,并没有因为挣了钱就看不起别人,值得多来往。
    表面上看是村民捡了便宜,实际上还是清荷家得了实惠。
    没有这些人来割草,光割草就要花好几天时间。
    多一天工就多一天的工钱,一天工钱六十文,杂粮馒头才值多少钱?
    况且家里如今做着生意,弟弟还在读书,不管哪样都需要一个好名声。
    适当舍出去一些,只有好处没坏处。
    没了杂草,处理起来方便多了。
    周明远几人把山坡上长成的树砍了,砍下来的树用来做花园的凉亭,或是放着打家具也行,小一点的树还留着,等长成了再处理。
    砍了树,再用了两天把整个山坡的地翻了一遍。
    种树这事宜早不宜迟,周明远这边忙着,清荷也没空着,她找人买了果树苗。
    本来她是想找镇上布店的凌老板娘,帮忙买树苗的,两家如今是亲戚,能说得上话,回头备一份礼就成。
    她还没来得及去镇上,村里人知道她家要在山坡上种果树后,不少人自己就上门来问要不要果树苗。
    这其中有些是自家有,有些是自家亲戚家里有。
    清荷让她爹答应下来,还说按市价给钱,不过这些人说,树苗不要钱,当作还礼了。
    清荷没同意,农家人攒钱不容易,自家也苦过,知道没钱的日子有多难过,最终还是一棵树苗给了二十文钱。
    树苗是有了,只是种类不多,皆是些常见的,有柑橘树,梨树,桃子树,李子树。
    对此,清荷已经很满意了,有的吃就成,还挑啥啊挑。
    回头再搭个葡萄架子,买两棵葡萄树种下,自家人吃完全够了。
    种树那天清文正好在家,清荷特意叫上清文一块去后山种树。
    自从金婆婆几人来了周家,家里所有的事都不用清文动手。
    清荷可不想弟弟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偶尔也会叫弟弟一块做些家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