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明末年:我的快乐奋斗史 > 第68章 辽东战事
    崇祯14年3月中旬,京城,乾清宫
    锦州被围的消息很快就送到了京城,崇祯皇帝很是头痛!
    崇祯2年、崇祯9年、崇祯11年建虏入关,杀入京郊,已经把崇祯搞怕了;
    这3次在城墙上,他看到过建虏的剽悍,也听过东厂和锦衣卫传来朝廷官员的反应;
    这建虏是他心头上的病,也是自万历年开始留下来的祸根;
    在崇祯看来,只要灭了建虏,那就天下太平;
    至于小小的流寇,那根本不值得1提;
    但这次洛阳和襄阳城破,又给他提了点醒。
    崇祯也终于收到河南巡抚高名衡等人联名上的奏折,这让崇祯减少了对周铉的意见。
    但是,2名开封看守太监的密报说周铉很懂军事,他的周家护卫军很厉害;
    而且,他还自己出几万银两,帮杨文岳、虎大威、陈永福增加骑兵数量;
    这又让崇祯不安;
    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密奏更让他对自己的2舅子周铉产生的猜忌心。
    内阁和兵部也都看到了高名衡联名奏折,这次他们算是减少了对周铉的弹劾;
    辽东战事在朝廷上讨论了好2次;
    兵部、内阁、都察院、户部等看法都有些不1样,无法达成1致意见。
    无奈之下,兵部在3月上旬提出让负责辽东战事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回京,听听他的意见。
    今日,所有相关的官员都到齐了,乾清宫里第3次讨论如何解决锦州被围的事情。
    崇祯皇帝问道:“洪爱卿,你负责辽东战事,对这次建虏围困锦州有何看法?”
    洪承畴拱手道:“回皇上,臣于去年同建虏小规模交手几次,败多胜少,但损失寥寥无几。
    臣以为,在正面野战、兵力相当情况下,我大明官军对付建虏有1定的困难;
    但锦州是我大明领土,而且有祖大寿约2万人马,我大明万万不可放弃。
    臣身为蓟辽总督,有守土之责!
    臣愿意听从皇上的号令,誓死保护大明的领土。”
    崇祯很满意洪承畴的话,认为他很忠心。
    但洪承畴的话基本等同于没有说,退可守,进可攻,毫无漏洞。
    这也是洪承畴狡猾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崇祯11年后,与他同样拱卫京城的孙传庭下了大狱,因为孙传庭是“不平则鸣”;
    洪承畴是忍耐加上说好话,典型的“儒家”4平8稳的作派。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松锦之战”失败的原因之1,就是围绕他周围的杂音太多;
    他为了不得罪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幕僚和随军太监,在关键时刻让军心涣散,同时也失去了决1死战的机会。
    兵部右侍郎站出来,拱手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去年建虏骚扰了锦州好几次,这次是否是迷惑我大明,故意做出进攻态势。
    如今锦州城目前有约2万驻军,有几个月的粮草,如果建虏强攻,要付出巨大代价。
    故臣建议是否聚集兵马,在宁远等待,不断试探,等局势发展再做决定。”
    都察院御史站出来反驳道:“启奏皇上,如果等待锦州出现危机,宁远官军是无法救援锦州。
    锦州不仅是大明的领土,而且还有祖大寿总兵及2万官军;
    如果这次不紧急救援,以后还有那个官军忠心于我大明?”
    崇祯皇帝1听,心里1紧。是啊,这不仅仅是救援不救援锦州的事情。
    他丝毫不知道的是,大多数官军更在乎的是银两和粮草,而不是你救援和不救援他。
    银两和粮草是天天遇到的事情,而危险只在少数情况下发生。
    银两和粮草都无法保障的官军,怎么会有足够的忠心呢?
    户部右侍郎站出来道:“启奏皇上,这次如果出兵,可是要1笔开拔费,还有去年拖欠的军饷都需要补上,可国库里没有银两。
    另外,还需要大量的粮草和战马。”
    内阁、兵部、户部和都察院的大佬都没有上场,因为还没有到关键时刻。
    皇上都没有明确的表态,他们不希望站在皇上的对立面。
    崇祯皇帝开口了,他问道:“洪爱卿,如果这次出兵,要出动多少兵马比较合适。”
    洪承畴不想打这场仗,但他不能违抗崇祯皇帝的意志。
    他脑袋马上转了1圈,说道:“回皇上,根据万历年间、天启年间以及这几年的情况,与建虏野外打仗,必须要官军数量要多于建虏。
    所以,臣建议,如果我大明出动10万以上的军力,那么这场仗必胜无疑。”
    户部左侍郎马上站出来道:“启奏皇上,如果按照10万军力,那么开拔费、去年欠军饷和今年上半年军饷1共至少需要200万银两,军械装备和马匹还需要60万银两,
    另外要准备10万石粮食和粮草。”
    听到户部左侍郎的话,崇祯心中默算了1下,如果算上周铉的那160万银两,内库中的83万银两,这场仗还是能够应付过去。
    当然,历史上“松锦之战”,崇祯并没有满额支付这笔银两,连去年欠饷都没有发放,只是计划打完仗后再逐步支付剩余的银两。
    听到崇祯皇帝的问话,洪承畴心中有些紧张;
    以他对皇上的了解,这次皇上的天平应该朝向救援方向。
    关键时刻,陈新甲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他站出来道:“启奏皇上,如果洪大人需要10万以上的军力,那只能将蓟州镇、宣府镇,再加上山海关、宁远4地兵力全部派去驰援;
    可如果建虏分兵,派出1支5到7万军力,再次从蓟州镇或宣府镇入关,攻打京城,那该如何?”
    朝堂上除了首辅范复粹外,所有人都吓1跳;
    任何1个不懂军事的人,稍微想1想,就知道后果。
    崇祯9年、崇祯11年建虏入关都给了大家深刻的印象。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站出来说道:“本兵大人,你这是危言耸听!长建虏的声势,灭我大明的威风。
    建虏怎么可能有这么雄厚的兵力?
    而且,如果他们分兵到达“喜峰口”或“独石口”,我大明也来得及探测,做好防备。”
    这时候,范复粹知道自己要站出来了,否则会染成大祸,他拱手道:“启奏皇上,老臣认为,陈大人的假设不可不预防。
    如果蓟州镇和宣府镇的兵力大部分撤走,我大明京冀地区几乎无战斗军队;
    如果驰援锦州的大明精锐主力回援京城,则难免被建虏军队追击,出现溃败现象。”
    这时候,没有官员敢启奏了,两难。
    如果不驰援,那么会导致失地失人,无法交代;
    如果驰援,1旦真的有建虏分兵,那么皇上和京城都有重大危险。
    这时候,崇祯皇帝本想开口,让众官员下次朝会决定此事;
    然而,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了降低自己风险,他再次拱手道:“启奏皇上,这建虏分兵的可能,是周国舅出京城前,到臣府上提出来的。”
    崇祯和众人1听,皆再次热闹起来。
    左都御史站出来道:“启奏皇上,臣弹劾周国舅。他非兵部官员,又不懂兵,如何做出此等预测来危言耸听。
    他严重动摇朝廷信心和威信。”
    这时候,内阁成员陈演、魏照乘、张4知好像商量好了1样,纷纷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崇祯知道事情不好办了!
    不是周铉的事情,而是锦州围城的事情不好决议!
    他觉得很棘手!进退两难!
    于是,他宣布退朝,宣周铉赶紧回京,待他回来后再做商议。
    历史上“松锦之战”决议就这么被搅黄了;
    即使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说,内阁首辅范复粹也会说;
    只要说了建虏分兵可能,那么大家都会害怕,害怕了才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