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 第510章 宁死不悔
    第510章 宁死不悔
    “善,大善!”
    吴正当即表示赞同。
    如今河西之地正处于关键时期,以不变应万变正是最好的选择。
    傅介子借着月光望向长安方向,“吴侯以为大汉将走向何方?”
    吴正同样把目光转向长安的方向,他摇了摇头道:“某不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
    傅介子叹息道:“恐怕如今没有人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
    傅介子说着话,脸上露出迷茫的表情。
    吴正诧异的望着傅介子:“傅帅亦不知吗?”
    傅介子苦笑一声:“如今还有谁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呢?”
    嘴里说着话,傅介子心中却在想着长安之中霍光与皇帝之争。
    吴正笑道:“或许只有君候才知道大汉将走向何方吧!”
    傅介子闻言点了点头,心中感觉非常矛盾。
    ……
    拜火教的叛乱已经河西之变都没有影响到张越在西域的改革。
    蔡汀与潘弘两人在大力推行农业改革的时候,张越又把目光转向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元凤四年二月,受张越与杜陵所邀,墨家与道家士人黄迁、朱泽、夏霖、吴隽等终于抵达轮台
    三月张越在轮台官学召集杜陵以及墨家、道家、法家、农家、杂家还有西域诸学院之教师士子举行集议。
    张越经过十多年的准备终于下定决心,在西域改变先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
    这一次集议参加人数之多,可谓冠绝天下。
    参加这一次集议的人数竟然超过七百人。
    “诸君以为我大汉需要的是什么?”
    张越在集议上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接着他又向众人提问,“诸子百家当如何服务大汉?”
    “大汉应该种农还是种商,是否应该压制地方豪强?”
    “应该行内圣外王之道,还是该行外圣内王之道!”
    张越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与会者的激烈讨论。
    集议一共举行了整整两个月方才结束。
    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诸子百家皆认为必须抑制豪强势力的扩张。
    众人皆认为百家思想皆有可取之处不该一律罢黜。
    同时众人皆认为儒家思想过于迂腐不适合用于治理国家。
    但同样也认为儒家亦有可取之处,比如所大一统的思想以及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有利于大汉的长远发展……
    这次集议之后西域各地的书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诸子百家,当然也包括儒家的一些有利于大汉统一和发展的思想都被纳入了书院的教学之中。
    除此之外,张越还在轮台、贰师、碎叶、伊吾、莎车五城开设讲武堂,专门传授兵家之学。
    其中四镇讲武堂为初级学堂主要为西域汉军培养中下级军官。
    轮台讲武堂为高级学堂,主要培养曲军侯以上的中高级军官。
    但张越在西域进行书院改革,以及创立讲武堂的消息传回长安之后,一下子引起了整个朝堂的震动。
    尤其是贤良文学们得知张越竟然一改先皇帝“独尊儒术”之政时,一个个怒火中烧,每日皆有博士文学上书弹劾张越大不敬。
    儒家士子们更是日日围在云阳侯府外痛骂不已。
    关东豪强们更是已经开始串联,计划再次刺杀张越。
    广陵王刘胥更是公开宣称张越乃是国贼人人皆可诛之。
    广陵王这番话语,让贤良文学与豪强们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希望。
    很快就有许多儒家名士汇聚到广陵王身畔。
    在诸多名士的吹捧之下,广陵王俨然成了大汉第一贤王,而张越则成了朝中第一奸邪。
    ……
    轮台书院内杜陵与张越两人真正悠闲的煮着茶。
    “君候可有后悔?”
    杜陵一边煮茶一边向张越询问道。
    张越叹息一声道:“某从不后悔!”
    杜陵道:“君候何不等掌握长安大权之后再行今日之事?”
    张越反问道:“杜公以为若是某入长安后还能行此事吗?”
    杜陵摇头道:“公若入长安,恐将为霍光第二!”
    杜陵一边说着话,一边把煮着的茶递给张越。
    张越接过茶杯,盯着手中的茶水道:“某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入了长安亦只能做一裱糊匠罢了!”
    杜陵叹息道:“君候可知,公之所为已经引起了贤良文学与豪强们的集体抵制!”
    张越笑道:“某如何不知,如今这贤良文学与豪强们恐怕恨不得食吾肉,寝吾皮……”
    这时杜陵紧紧盯着张越道:“君候可知,某如今有何感觉?”
    张越微微一笑,轻轻端起茶杯,把杯中茶一饮而尽。
    杜陵看着张越的动作,缓缓道:“某感觉到了恐惧和不安,陵不知未来这大汉将走向何方!”
    张越叹息道:“杜公可知,越亦不知这大汉将走向何方!”
    说到这里,张越起身走到亭外,看着远处的屋舍,他心中颇为感慨。
    “杜公可知,越看到了什么吗?”
    杜陵道:“愿闻其详!”
    张越道:“我看到了挣扎在饥饿与死亡之间的庶民;看到了大汉的崩溃;看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看到了天街踏尽公卿骨……”
    杜陵道:“君候看见的陵亦仿佛看见了……”
    “哎”杜陵叹息一声,“陵虽然看见了却对此无能为力,可是君候不一样,若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能改变这一切的话,陵相信唯有公一人……”
    张越摇了摇头道:“杜公太高看越了……”
    张越说着话,心中也陷入了矛盾之中,他与杜陵所言的并非客套话,而是他心中此时确实比较迷茫。
    此刻他心中确实比较迷茫,一方面他非常明白自己现在所走的一条路注定满是荆棘,满是血腥。
    另外一方面,他又不愿意让大汉陷入内乱之中。
    可是他的理智又告诉他不付出流血的代价,根本无法改变大汉如今的现状。
    豪强们不可能通过几番言语就放弃自己的利益的。
    儒家贤良文学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特权被剥夺。
    杜陵这时也走到了张越身边,“君候可是欲退缩了?”
    张越笑了笑再次看向远方:“杜公以为某还有退缩的余地吗?”
    这时张越终于想通了,“当某对书院教育进行改革之时,某就没有退路了,某现在唯有奋勇向前!”
    杜陵闻言郑重的对着张越一拜:“陵当誓死追随明公!”
    张越赶紧把杜陵扶起来,“有杜公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
    河西巨变不仅仅影响到了大汉内部,对匈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路博德原本北击匈奴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为了应对汉军可能的袭击,匈奴人也进行了举国动员。
    为此虚闾权渠单于甚至不得不暂时停止了中央集权制的改革。
    随着路博德之死,压在匈奴人头上的战争阴云也暂时散去。
    虽然傅介子很快接任了河西节度使一职,且有新建侯吴正的辅助,但要真正理顺河西四郡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
    西域都护府一边在进行经济改革,一边又需要处理日益尖锐的宗教问题,短时间之内也没有能力大规模出兵。
    剩下的朔方与辽东两镇,面对匈奴防守有余,进攻则不足。
    这样就给了虚闾权渠单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元凤四年六月,虚闾权渠单于下令召集匈奴及其仆从诸部落首领齐聚燕然城。
    随后虚闾权渠单于效仿汉军在燕然城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
    此次阅兵完全仿照西域汉军的阅兵仪式进行。
    仪式上虚闾权渠单于出动了几乎所有的新军。
    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匈奴军队。
    虚闾权渠单于的这一支新军,一改人们对匈奴军队只有单一的轻骑兵的印象。
    这一支新军不但增加了重骑兵,而且还拥有材官(步兵)、轻车(后勤)、车骑(战车)三个兵种。
    除了重骑兵因为所需的铠甲都需要通过走私渠道从关东弄来是以数量有限外。其余三个兵种都有相当的规模。
    阅兵仪式上一些部落首领对这三支兵种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在接下来的演兵中,这三支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却大出所有人的预料。
    右谷蠡王更是当场感叹道:“未曾想今日我强胡竟然也有如此强大的步兵!”
    左大当户亦感叹道:“昔日先单于亦曾有意建立一支精锐材官……未曾想赤谷一战尽数付之流水……”
    刚刚被封为鲜卑王的兰桂亦道:“有此新军在手我强胡何惧大汉!”
    虚闾权渠单于闻众人之言脸色笑开了。
    他笑道:“可惜如今新军只有四万余……尚不足以与大汉争锋啊!”
    此时早就得到暗示的兰桂起身道:“大单于新军当扩充至十万方好……”
    右大当户亦按照计划起身道:“鲜卑王所言甚是,我强胡欲与大汉争锋至少需十万新军!”
    虚闾权渠单于满意的笑了笑转而向右谷蠡王道:“右谷蠡王以为如何?”
    右谷蠡王明白这是图穷匕见了。
    他思忖片刻道:“鲜卑王与右大单当户所言甚是,小王愿送一万骑予大单于!”
    右大当户闻言立即赞道:“果然还是右谷蠡王深明大义!”
    右大当户嘴里说着话,眼睛却盯着观礼台上的诸王。
    诸王此时那还不明白,这分明是要逼迫自己交出手中的精锐兵马。
    就在诸王犹豫不决之时,新被封为乌桓王的洛伽道:“我洛伽愿为大单于献上五千骑!”
    诸王正怒视乌桓王洛伽之时又有一人站了出来。
    众人一看竟然是日灼王。
    日灼部虽然是重建的,但其实力却不容小觑。
    日灼部不但占据了原右贤王的王庭之地,还收拢了大半原属左谷蠡王的部众。
    整个日灼部如今可是拥有两万余帐,最多可以征召三万骑。
    其实力仅次于单于庭,尤在右谷蠡王之上。
    只见日灼王起身后对着虚闾权渠单于拜了一拜:“大单于日灼部愿献出一万两千骑!”
    日灼王此言一出,虚闾权渠单于脸上笑的更开心。
    与之想法看台上诸小王贵族的脸色就不是那么好看了。
    他们显然是不愿意献出自己的军队的,但眼前的形势却让他们没有选择。
    周围的单于侍卫们已经把手按在了刀柄上。
    若是在左谷蠡王死之前,诸小王可能还不会害怕。
    但左谷蠡王之死让他们明白,虚闾权渠单于与先单于不同,他是真的会不顾传统杀死反对自己的敌人的。
    迫于压力诸小王首领最终还是妥协了,不情不愿的交出了自己手中的一部分军队。
    心情大好的虚闾权渠单于在燕然城新建的单于宫中宴请了诸王。
    在酒宴上喝的酩酊大醉的虚闾权渠单于高呼: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强胡不弱于汉!”
    ……
    哈纳在得知郅支城被汉军攻破后,立即找到了索罗。
    “事急也,如今唯有攻破王庭拿下解忧公主,我等方有一线生机!”
    索罗对哈纳之语颇为赞同。
    经过一番商议两人决定破釜沉舟,举两部之兵进攻王庭。
    两人商量以毕立即采取行动。
    第二日两人领叛军三万余骑出兵进攻王庭。
    其中精锐骑兵约一万六千骑,其余则是强行从诸部征召的部落骑兵。
    解忧公主这边如今也已经集结了近两万骑。
    不过精锐却不多,大部分精锐在楚水一战中已经被葬送。
    面对叛军的大举进攻,众人纷纷劝说解忧公主撤退。
    解忧公主立排众意,坚持坚守王庭。
    元凤四年六月初八,乌孙万骑长阿勒得尔图领骑兵三千击溃叛军前锋。叛军声势为之一夺。
    哈纳闻前锋战败亲领万骑而来,阿勒得尔图随即退兵回王庭。
    六月十一,叛军抵达王庭,阿勒得尔图趁叛军立足未稳再次出击。
    可惜因哈纳早有准备,此次并未获胜。
    翌日叛军开始大举围攻王庭,双方激战三日皆是死伤惨重。
    为了鼓舞士气,解忧公主亲自擂鼓为大军助威。
    激战到第四日,王庭大军渐渐不支,多处防线被叛军击破。
    就在这危急关头,赵意所领三千汉骑突然抵达战场。
    索罗见汉军抵达一面领五千后备骑兵拦截,一面派人通知哈纳。
    汉军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装备战力比起赤谷之战时又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在汉军具甲骑兵的冲击下,叛军溃不成军。
    仅仅半个时辰,索罗的五千轻骑就彻底崩溃。
    索罗本人也在冲锋之时被汉军阵斩。
    今天两章二合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