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447章 诸屯副将至
    第447章 诸屯副将至
    九成宫虽说归司农寺管,其实是代管而已。
    要说离宫,终南山贞观十年废弃的太和宫曾经归司农寺管;雍州宜君县凤凰谷的仁智宫也是离宫,就不归司农寺管。
    一般介绍仁智宫,是提宜州宜君县,这却涉及建制改动了。
    仁智宫为高祖太武皇帝建于武德七年五月,规模不大,甚至以茅草覆顶。
    在玉华山修仁智宫的目的,并非是贪图享乐,是作为防御突厥的军事要塞。
    李渊表示,作为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就是那么辛苦。
    贞观十七年,省宜州,以其地分属华原、同官二县,并入雍州;
    贞观二十年分设宜君县,管仁智宫;
    永徽二年废,龙朔三年割中部、同官县复设宜君县,属坊州。
    离宫的所有权是皇帝的,谁要忘了这一节,是要吃大亏的。
    所以,修缮九成宫之事,将作监还真不能推卸。
    过三省、走御批,那也就是流程而已。
    李治在殿上开口:“禀陛下,臣兄顺阳王迁均州郧乡县已三年,臣每思及,不胜唏嘘,愿将珍羞膳食,奉一车至其府上,以就兄弟怡怡。”
    范铮笑而不语。
    三年了,你才想起李泰,好一个兄弟怡怡。
    大约是因为阎玄邃入司农寺公廨,让太子微觉不爽,故而以赏赐之名,行告诫之实,顺带敲打一下范铮。
    当然了,整个官场的人,多少都有几副面孔,《镜缘》的两面国,本就嘲讽此事的。
    少时看镜缘,总觉得那个光怪离奇的世界新奇无比;
    长大了才知道,《镜缘》其实是在嘲讽人性,有几人不是两面三刀?有几人的心不偏?
    朝堂上,一片盛赞,道是太子仁爱恭敬,几乎可以捧到叫孔子让座的地步了。
    大臣们蠢吗?
    不是。
    李治的做法,虽然这些老狐狸一眼就看穿了,可谁不曾有过言不由衷的时候?
    李承乾时期,为何总有大臣喋喋不休?
    道理很简单,其时贞观天子犹壮,李承乾那个太子,未必能熬到登基时啊!
    所以,怕什么?
    等他熬出头了,老夫致仕咯。
    如今的李治,在朝堂的威望、处理政务的娴熟程度,都逊于当年的废太子。
    可贞观天子老病了啊!
    虽然皇帝努力维持着威严,却挡不住鬓角斑白,面上的皱纹也能夹死蚊子,刷几斤铅粉也不可能填满沟壑。
    英雄总有迟暮时,当年叱咤风云的天策上将,快要尿尿淋湿鞋了。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这一位太子必将在最近几年稳临御座,谁那么想不开,去触霉头?
    李世民大悦:“难得太子待兄恭敬,准。”
    落水狗李泰再次遭遇棒打。
    李治当然不至于蠢到在占尽优势时,于赏赐李泰的食材里做什么手脚,毕竟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时候,李泰必须安然无恙。
    哪怕李泰在接赏赐之后是真的病死了,李治身上的嫌疑也洗不净。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会重新唤起贞观天子易储之念。
    “类己”一评,李治可是耿耿于怀的。
    李泰已经翻不起身了,李治这是死雀就上更弹。
    可是,站在李泰的角度想想,他真敢吃吗?
    对李泰这种准囚徒而言,不打扰才是最大的善意。
    ——
    司农卿公房内,杨弘礼将厚厚一堆文牒扒给范铮,眼里满满的嫌弃。
    范铮打开一份文牒,定远四十屯请求遣屯副到司农寺京苑总监学习耕作。
    再看,朔州三屯、太原一屯、渭州四屯……
    改粟为麦不具备普遍性,因为很多地方早就以麦为主粮了。
    曲辕犁的推广、深耕熟耨,自然更受诸屯监青睐。
    司农卿掌管的屯监,只在雍州范围内。
    雍州之外,诸州屯田归工部屯田司管理。
    也就是说,它们与司农寺并无隶属关系。
    而且,自隋朝起,司农寺便失去了掌三农、九谷、稼穑政令职司。
    古人的三农与后世指向不同,南宋末年陈元靓著《事林广记》(元朝刊印)提及:山农、泽农、平地农。
    山农指猎户,泽农指渔夫,平地农指耕种的农夫。
    司农寺无法对诸屯发号施令,却不能拒绝他们来学技艺。
    毕竟,哪怕只是让诸屯多产一斗米,也是利国利民的,敝帚自珍绝对不行。
    晋朝崔豹《古今注·草木》:“九谷:黍、稷、稻、粱、三豆、二麦。”
    “苑囿中的大小池沼”这个九谷释义,并不适合此处。
    范铮挑了挑文牒,眼现惊讶:“上官,这是什么情况,姚州来学耕作?”
    姚州,《旧唐书》上是领泸南县、长明县二县,《古今地名大辞典》则考证,治所为姚城县,应为领三县。
    相对应的,姚城县为后世云南楚雄姚安县,泸南县为后世大姚县石羊镇一带,长明县为大姚县一带。
    范铮对姚州之类的地方,了解并不太多,毕竟他又不是民部、兵部的官员。
    整个姚州,大致是高寒山区、山区、零星坝子组成,在玉米没有进入这片土地前,以稻、麦、苦荞为主食,盛产山茅野菜,学习种麦子也很正常嘛。
    但是,姚州不是以屯官、屯副来的,而是以治中姚长松及司户参军姚思眼前来。
    姚州之名的由来,就是因为姚城县以姚为大姓。
    姚长松也会做人,司农寺的堂官上佐、京苑总监的堂官上佐人手一袋江米,说是唯有姚州某个村子独具的产物,颗粒大而饱满,说是香味浓郁,入口黏滑,偏偏拿去邻村一种就失了特性。
    说法是否夸大,范铮不知,不过这颗粒看起来就格外喜人。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范铮自是笑纳了。
    讲究人,就送食材,拿起来根本没心理负担。
    因为,整个剑南道的屯田,唯有嶲州八屯、松州一屯,姚州是没得屯田的。
    除雍州外,天下各州屯、军屯皆归工部屯田司管理,所以阎立德移文牒来,请司农寺便宜行事,准屯田员外郎田十领诸屯副跟学。
    范铮看着这个奇怪的名字,忍不住笑了:“好名字!与人赌咒发誓,如何如何便将名字倒过来写,那是一点都不吃亏。”
    杨弘礼笑道:“何止是倒过来,即便左右侧翻也没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