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皇子的檄文一出,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大宁都沸腾了。
大家关注的并不是五皇子声讨当今皇上那些所谓的“罪状”,更多的人都在为陆彦争论得面红耳赤。
一群人抓住陆彦的出身,毫不留情地大声唾骂他卑贱。
而另一群人则认为,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家世,却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后天的选择比先天的身世更为重要。
若只是因为陆彦的身世,而将他所做的成就全盘否定,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由此,讨论的风向渐渐转变成了:
人的出身是不是那么重要?
被压抑已久的寒门学子们个个憋足了劲,拿出自己的全部学识,借着这个势头,为自己往日里遭受到的不公平发声。
十余年的寒窗苦读,让他们终于金榜题名。
可步入官场后,本以为熬出了头的他们,却因为毫无背景,处处受到打压。
一身的本领无处施展,只能干些又累又不讨好的活计。
更可恨的是,好不容易抓到机会,费尽千辛万苦做出来的一点成绩,以为能被上头重视,可最后的功劳却全被那些高门贵子抢去,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提。
憋了一肚子的委屈,终于,他们等到了这一天。
这些寒门学子全都拿出了当年考学时,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成天没日没夜地写文章,极力赞颂陆彦的各项丰功伟绩。
他们想要向世人证明。
无论一个人出身如何,只要有本事,就能为百姓造福。
其中,就要数益州这边氛围最为热烈。
沈大人本就想要入京复职,正好利用这件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作为陆彦的前岳丈,他能站出来为陆彦说话,一下就将支持陆彦的声势推到了更浩大的境界。
沈大人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整日兴致勃勃地会友、写文章。
借着为陆彦发声的机会,将自己和陆将军曾经的主张都说了出来,收获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伙伴。
然而在这场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事件的主人公——陆彦,却毫无征兆地失踪了。
没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儿。
沈若嫣在明白了陆彦的安排后,一直都在极力寻找陆彦的踪迹。
她问遍了所有人,都毫无所获。
陆彦究竟去了哪儿呢?
将陆彦所有可能去的地方都思索了一遍,沈若嫣怎么也想不出来,自己究竟遗漏了什么地方?
陆彦该不会打击太大,找了个深山老林,去过隐居生活了吧!
沈若嫣使劲摇了摇头。
将这个可笑的想法晃出了脑袋。
她所认识的陆彦绝不是这样一个消极的人。
他有智慧,有毅力,更有着一个为国为民的心。
沈若嫣曾经问过陆彦,他当年做天衍阁的少阁主做得快活自在,为何偏偏要选择入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