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等下,他们送了样品来,就是你一直提到过的,仲国技术的关键產物。”
朱先烯打开了自己的抽屉,从里面取出被两片薄玻璃夹在中间的黑色方片。
方片上布满了密集的金色纹路。仔细看去,还能看到那些金色纹路层层叠叠,已经进入到了微观结构中。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纳米。
“这是晶片?”
“是,就是你说的晶片。上次蓝真人让你看过他自己手工製作的一批,这个就是量產之后的了。第一批50片,我们会进一步开始尝试对其进行应用。因为真正从晶片到计算机硬体,还需要一些工作是吧。”
“这是怎么做到的?”
“光刻机啊,你说的。总不能所有的晶片都让真人来手动雕刻吧,总得有个机器来负责的。”
“这是什么光刻机?怎么做到的?我们搞定曝光、刻蚀一系列的工艺了?”
“啊,你说那种像印刷机一样一大批一大批地製造晶片的技术?那个没有,我们觉得太复杂了。这种晶片一看就是要不停叠代的吧,就像小说的版本一样。如果不是印刷量特別大的书,专门去刻一副雕版是划不来的。我们预计,这些晶片应该在长期內都会处在这种不停叠代的状態。如果製作一种需要专门製作模板才能大量印刷的机器,那似乎在產能上不够有弹性。”
“那这个是.”
“用高能电子束一行一行扫过去嘛——而且我们发现,你说的那个技术,精度实在是不够高。我们用电子束扫过去,立刻就能达到理论上的极限性能,而且可靠性和良品率都无可挑剔。”
“但是很慢的吧?只有我说的那种极紫外光刻机的百分之一?”
“我们需求的本来也就不多啊。”朱先烯喝了口茶,“你看过金匱石室里面的那些典藏版书籍就知道了——真正珍贵的书都不是印刷的,而是手抄的。因为手抄的版本才最清晰,最美观,最便於阅读,而且字体也更有灵气。虽然慢一点,但是慢工出细活。而且话说回来,如果你真的嫌慢,你为什么不多找几个人来抄呢。其实这个电子束雕刻机我们搞了200台。”
“哈?”
“你看,这速度就提升上来了不是。虽然速度是百分之一,那我们摆上二百台就行了。考虑到我们的產品要经常叠代,你说的那种要雕版的印刷机就需要反覆攀爬產能,这太僵硬了。还是单独造出来200台刻刀和刻台就好。”
“那这些刻刀和刻台,是怎么运行的?”
“什么怎么运行?”朱先烯诧异道,“当然是雕刻啊。”
“我是想问,既然是雕刻,那它怎么来操纵刻刀的呢?”
“啊,你问这个。”朱先烯摆了摆手,“我还没反应过来——你是问自动方式是吧?我觉得不需要自动啊。我们特別培训一个练气士雕刻班,让他们轮班上去雕刻。”
“这不是有200台机器吗?我们有那么多人能轮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