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在笑容之中,收束自己的思绪,说道:“你觉得,我该这样做吗?”
何夕听了,忍不住大笑,这言语之中,带着一股不将皇帝放在眼里的气氛。
不忍细思啊。
这种感觉非常好。
这么多年了,何夕第一次从别人的口中听出来,听出对自己信念的认同。
何夕终究不是冷血无情之人,他实在不想将自己的子孙后代送上风暴眼上,天竺何家,今后一定是名门望族。累世不衰。但是,皇室何家,很有可能断子绝孙,从此没有血脉流传。
“此其二也。”
也就是说,何夕一系列打击儒学的举动,恰恰是给儒学续命了。
这也是黄子澄来劝何夕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首辅之位。
只是思想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很多人没有这种敏锐的感觉。就好像大部分普通人是看不见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与宪法之中的微言大义的。
何夕说道:“不错,那看来,我要走第三条路才行。这三条路-——”
因为这对大明的伤害实在太大了。
但是中华文明是有这种自我纠正的惯性与决然的。
何夕说道:“知我者,黄兄也。”
或许有些弯路,是以数百年,上千年的弯路,或许,有些错误,会用数万人,数百万人,甚至更多的人的牺牲才能弥补。
薪火相传,一直以来,何夕的想法都是孤独的行动。纵然知道何夕是未来之人的朱元璋等人,其实也难以完全理解何夕。
而今,黄子澄今日的思想,并不能让何夕完全满意,但是他已经看出来,黄子澄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也证明何夕的思路是对的。
而民主,就是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继承的。
何夕将自己的学说与儒家相融合。这种融化是互相的。甚至何夕也不能不承认一件事情,儒家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可塑性。
第一个不知道,是因为他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变数,这里说的未来最少几十年之后了。何夕是看不到了。
这种互相影响,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不得不说,天命观被打破之后,皇帝从天命到民主,其实影响非常深远,很多人还没有从旧观念之中跳出来。
但是问题大了。
何夕说道:“你不用拍马屁。你这么了解我。也该知道我是在担心什么?”
现在很多人都还没有细想,比如说朱雄英。他虽然精明,但是很多事情上,想得太少了。根本没有想明白天命观与民主观,天子,与万民之主。看似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说法,但是本质上,完全不一样。
历史有没有何夕,对大明朝很重要。历史上有没有何夕,对于中华文明,其实并不是太重要的。
何夕不管多反对儒学,但是并不妨碍,何夕的新学在何夕身后,不,甚至何夕不死,都会被列入儒学之列。
比如天命,自然用上天为一家一姓背书。而民主,是受到万民之拥戴,而成为天下之主,好像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问题。
黄子澄起身,正色说道:“如果我作为下一任首辅,请大人放心。必保大人万全。”
黄子澄自己还没有觉得。但是他自己已经将对朱雄英的忠诚放在第二位,第一位的是对国家与江山社稷的忠诚。
“另外一条路,就是把持权位,这首辅是可以多任几年。大人,你春秋鼎盛,不要说做了一任,再做四五任五任,也不是不可以的。甚至,这天下皇帝总是比大臣活得时间少的。大人,您并不比当今陛下大多少。或许,扶二主,镇社稷,大人也不是不可以做一做的。”
黄子澄淡然的说道。
何夕正是从黄子澄口中听出了其中意味。才忍不住大笑。这种笑声之中,有一种重新认识黄子澄的兴奋之感。
皇帝这东西,从来不值得信任,无他,皇帝代表着绝对的权力,是不被任何限制的权力。任何诺言,或者誓言,对皇帝来说。都没有任何区别,需要的时候,丹书铁券,不需要的时候,连一个明正典刑的机会都没有,不管是雪里埋,还是林上挂,乃至于身中八刀自杀。总有一款适合你。
何夕一旦离开自己的位置上,哪怕有再多这门生故吏,都难以联合了。毕竟,大明朝廷乃是消息最灵通的网络。何夕在中央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联络全国,将自己的势力整合在一起。而一旦离开,有再多人,没有整合,都是游兵散勇。不值一提。
即便一时间皇帝为了影响力。不对何夕下手。但是时间长了。朱雄英要秋后算账,何夕就没有一点办法了。
当然了,何夕也不是一点都没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