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公务员 > 第六十一章南北京之论

朱雄英一句否定的话,就说不出来了。

“我想陛下,也是继承太祖皇帝之遗志。想要沿着正确的道理,大有作为吧。”

南北两京巡视的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了。

朱雄英作为皇帝,他自然想要弥合南北。当然了,今日之局面,南北两京,每年半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只是,他说了这么多话,费了这么多口舌,整个事情的还是在何夕的掌控之中。朱雄英难免有一些,有些郁气。

朱雄英对南洋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如同何夕对安南,东南亚布置的心思,或许朱雄英心思更多一些。

朱雄英说道:“那是将来的事情。”

他们习惯放牧,同样习惯打仗,而不是习惯当工人与农民。

朱雄英说道:“先缓缓吧。”

朱雄英听何夕这番话,内心之中,有些不舒服。但是他更忌惮何夕了。

朱雄英苦笑一声,说道:“姑父,既然这么说了。我岂能不准?”

等于走了一个有形的何夕,留下一个无形的何夕。

这几年进展也很快,当然了,其中要路过很多大江大河,修桥的事情,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但是除恶桥梁之外,其他路段都已经差不多了。

在一场南北之战后,南北双方的隔阂更深了。想要弥合南北,问题更大了。何夕为了变法着想,想要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大明的统治集团。

何夕沉默了一会儿。

但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争夺,还没有结束。

大明朝廷之上,有何夕在。何夕一力压十慧,将各种纷乱给压了下来。但是何夕退下去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冒出来。

北方几乎上没有什么战略上的威胁。但是在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洋,乃至新得手的东南亚。问题多多。有些事情,不用多说,朱雄英与何夕都是有默契的。

想法是想法,现实是现实。内阁掌控行政权,不管上面什么决定,何夕都能扭曲成为他想要的样子。

何夕说道:“我一辈子的功业,开始于南京,却成就于北方。再过一两年,我就退下来的。总是在北方画上句号。在南北铁路还没有修建好之前。南北交通不便,我想去北京筹建第二届国会,然后体面的退下去来。这一点小事,陛下,应该恩准吧。”

何夕说道:“陛下,您的意思是?”

这个其他人来说,也包括了朱雄英。

南北之间的隔阂本来就很深。

毕竟漠北蒙古人与汉人相处时间长了。自然有很多被中原文化所影响。甚至蒙古人之中,也有不少所谓的读书种子。

千百年来,蒙古人都是这样的。没钱活不下去了。就去外面抢劫。

而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人员,是工人。甚至识字的技术人员。而对外屯垦所需要的人员是农夫。而蒙古人根本不可能直接拿来用。而且蒙古人从骨子里性格也不是习惯这样的生活。

朱雄英心中松了一口气,说道:“姑父,尽管说。”

只是双方的心结,只能隐藏在言语之下,断然不会说出口来的。

不可能有的。

也算是支持燕王在中亚的征伐。

但是在中亚就不一样了。

但是很多时候,说不出口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想要掌控大权的强人,都热衷于推翻上一任的政策与用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

何夕说道:“陛下,你我之间,有些事情可以摊开来说,我来到这个时代,这天下之中,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想要的。这天下之大再好,能比得上后世的手机电脑吗?”

几千年来,中国人已经将一个观念,深入骨髓之中了。

南北铁路,也是何夕在任内大力推动的第一铁路项目。

只是何夕对他的影响力太大了。

何夕说道:“陛下说得对。我也觉得对。南北双京,本就应该是大明国策。只是,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陛下可否应许。”

何夕给他好脸,他反而想要得寸进尺。但是何夕威胁他,他不舒服,反而觉得,这才是何夕的风范。符合何夕在他心目之中的印象。

反而将他内心之中,一些不该有的想法给按压下来。

朱雄英说道:“姑父,说得对。我就是这样想的。”

何夕说道:“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